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体育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1-11-22朱秋枝

武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体育文化

朱秋枝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1 “体育+”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

1.1 推动产业升级 拉动经济增长

体育作为五大幸福产业(精神文化产业)事关民生福祉,据有关数据显示, 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4% 。[1]我国贫困范围广、任务重、体系复杂,又因体育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实现全面脱贫仅靠体育部门或组织独立是完全不够的,仍需社会其他部门或组织相互扶持。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养老”等“体育+”成为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是两大产业价值链条进行优化与重组,从生产、整合与发展各个环节集聚力量可实现人才、产品、技术及资源等共享,提高其工作效率,使得不同资源能有效的整合、科学的分配。“体育+”或“+体育”的扶贫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原则,发展贫困农村地区特色化体育资源,可以使得体育与其他扶贫主体之间优势互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1+1>2”效益,使“体育搭台,经贸唱戏”在贫困地区释放更大的能量,有利于推进体育与其他产业提档升级。如凉山彝族火把节,达体舞、斗牛、斗羊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备受游客们青睐,传统的体育文化与丰富的旅游文化相融合,保存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又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拉动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贵州岜沙苗寨、瑶山古寨等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建设民俗博物馆陈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械道具、知识图谱、人物雕像等方式既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村落体育文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1.2 凝聚全民健身 助推全面小康

卢梭指出“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虚弱。”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于江苏省调研时提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曾说,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而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除此之外亦是慢病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2]相关调查显示,中国85%的人死于慢性疾病,贫困地区人民因疗保健系统薄弱,作息不规律、饮食营养不良等患慢性疾病,威胁到了健康与社会的发展,给政府及社会带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运用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方式,对慢性病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而提高劳动力工作年限和劳动生产率,助推贫困地区在健康方面脱贫。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全民健身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要求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公式定义为健康=医疗(8%)+遗传(15%)+环境(17%)+生活方式(60%)。对于个人健康而言,生活方式干预的可控比高达60%。体育作为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本质特点的身体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且随体育系统价值的多元化与新时代跨界融合大趋,体育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各个领域,因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责无旁贷。[3]

1.3 加强文化传承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载体。全面建成小康指的不仅是经济上进步,更是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同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下形成的某一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结晶,且蕴含着该地区的特有的文化底蕴。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具有民俗性、群体性、运动性等特征,是文明与体育的结晶之物,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3]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需要练习者通过口耳相传、身体示范或资料记录等方式。[4]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者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激发贫困地区自身的文化活力,以“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大数据”……的精准扶贫方式,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下去。

2 体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2.1 因地制定区域体育扶贫发展规划

“体育+”或“+体育”扶贫模式并非是简单的套用成功扶贫案例模板,如若“体育+”扶贫模式不考虑贫困地区地域、资源及民族差异,其扶贫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体育+扶贫模式发展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改革创新体育资源配置,在可做增量的地区,于量与质一同下文章;于不可做增量的地区,充分利用其他资源,因人因户施策,找准症结把准脉,发展本土特色,挖掘体育开发优势资源、注重体育文化传承培育,实现“体育+”或“+体育”扶贫“一乡一品”合理布局。同时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德清莫干山“裸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盘锦市大洼区发展本地特色盘活闲置资源“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田园养老,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2.2 采用多元传承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在我国贫困群众当中, 由于教育而致贫的人约占10%左右。教育是摆脱贫困代代代传递的重要渠道,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更要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丰富地区的基础教育,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体育器材设施配送、建设体育场地,促进全民参与体育活动。如武陵山区学校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将少数民族武术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既提高了当地学生的文化水平,打破传统的封建观念,另一方面又使得当地的体育资源得以开发、体育文化得以传承。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体育旅游传承、产业化传承、民族间组织传承等方式将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传承技能的核心,更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纽带,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政策体系融入生活环境的实践者。随着现代文明和文化的冲击,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加之传承方式单一阻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出现传承人断层现象,以致于一些民俗体育面临消失的危机。而加强政府对传承人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有利于激发其内生动力,减少人才的流失,促进文化的代际传承。

2.3 构建协调互通机制 加强扶贫主体间的交流

主体多元化“体育+”或“+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的特征,不同的知识及资源被不同的组织掌握,采取集体行动必须依靠其他组织。因此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始终是扶贫有效治理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否则相互之间的摩擦与钳制反而会导致“反效率”的结果。搭建对话平台,破除信息壁垒,由政府出面,召集不同部门统一协商,充分发挥其各部门的信息及资源优势,取得协调合作的最优化效果。社会层面,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相关媒体加强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其原生动力、异质文化得以凸显,势必可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于社会体育组织方面,需上下联动,打通需求表达渠道,将工作落实到基层,打破供需错位,达到精准供给。

2.4 加强考评机制提升监督质量

地方政府是体育扶贫的发起者、启动者、管理者,也是政策制定者和服务提供者,它对贫困地区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政府应以目标细分为中心,明确不同模式发展的重点任务,体育赛事小镇、体育健身休闲小镇、体育装备及用品制造小镇等。全面清理“僵尸化体育扶贫地区项目”,完善考评机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对政府审核通过体育+扶贫项目的管理、评价与考核。政策法规颁布是体育扶贫工作开展的前提,但政策的实施是其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监督评估机制主要对体育精准扶贫的参与部门进行适当的约束, 以整合式的监督模式取代单部门的监管,监督各级各部门与组织的政策执行力度,将监管标准同全过程监管机制融合,使得监管的重心从监管机构转向监管服务,[4]从而破除相关部门“重要而不迫切”的认知,使得政策落实到实处。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