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对策研究
2021-11-22赵芷萱
赵芷萱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1 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武术种类多,选择困难
据20世纪80年代官方的不完全统计:传统武术门派大约有300个,拳种约129个。中华传统武术门派多,拳种多,术语多,其推广难度大,流失快,导致许多门派灭绝,拳种消失。武术发源地的武术普及度相对较高,但对其他地区,学习的人群少,偏老龄化。因此,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流派众多,很多门派,拳种相继灭绝,传承的人很少,更别提进入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了。在300多个门派,120多个拳种中要筛选出适合中小学生训练学习的拳法是十分不易的。如果选择濒临失传的拳种,学校的体育老师要进行培训等,而传统武术不是短时间能培训出来的。如果选择广为流传的拳种,那濒临失传的拳种更加岌岌可危。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不仅要考虑到武术的流派,拳种,也要思考教学难度,学生接受程度以及训练强度等问题。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仅盲目执行政策并不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1.2 中小学生对传统武术了解不够全面,深入
自1915年有人提出传统武术进课堂的建议后发展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武术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并不受欢迎和重视,许多家长为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多数会选择跆拳道,乒乓球,舞蹈等体育项目,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生眼中意味着单调乏味。有意思的是传统武术反而在国外发展良好,非常盛行,新加坡等多国将武术列为中小学的体育必修课,与国内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武术要想在中小学真正开展下去必将面临一场重大变革。
武术教学指导大纲对各学段的教学程度有明确规定:要求小学能做出武术简单的组合动作,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对初中的要求是完成一至二套武术套路或对练;而高中则是要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一套以上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参加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中学习武术更偏向基础和套路,这就注定了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无趣,艰涩。传统武术进校园其目的及意义在于普及和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但中小学生对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文化知之甚少,直观的感受是枯燥乏味,机械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课堂任务,更不可能有兴趣在课下练习和深入了解传统武术,这与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的初衷相悖。
1.3 中小学武术课程改革难
抽调数据显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300个中小学中开展武术课堂的学校不足30%,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遗忘和厌学基本成为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常态。也有许多学者发出疑问,大量调查结果均显示学校武术课程并没有很好的实现“传承优秀武术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小学武术课程改革面临诸多问题,陷入改革难的困境之中。传统武术长期发展于民间,缺乏专业性的术语,进入校园的武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大多数是结合西方的教育模式改编,缺乏课程主题,模糊了武术文化的意义。学校武术课程过度注重基本功的传授,体育教师更重视学生对武术套路学习的完整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德行的培养。教师机械、单向地进行知识传导,学生被迫的变成知识的接收者,认为60分万岁。在学校武术课程中除了重视套路的学习,还应偏向竞技,家长更关心的可能是武术段位和武术考级;体育教师在上课中偏向西方体育式教学,导致武术课程定位十分模糊,极不利于武术的流派和拳种的进入。长此以往,忽视课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传统武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人格培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2 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的对策
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遇到门派拳种多,选择困难,学生对武术认识不足,武术课程改革难等问题。传统武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让其进入校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对武术的传承,文化的熏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综上所述,结合相关调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汲取专家学者建议,找寻恰当方法对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1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
随着中小学武术核心素养的提出,武德的培养受到重视,对中小学的武术教师及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武术传授中并不仅仅是对基本功和套路的教授,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发地在课堂外学习武术,了解武术文化。武术通过课堂教授形式由武术教师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武术教师提高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把控,全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通过武术教育激发学生转变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从古时候的射、御到现在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化,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教学能力,丰富课程内容要同步进行。如果在教学内容上忽略其连续性和整体性,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中小学武术核心素养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仅通过一节课,一个学期就能达成,课程设置要采取阶段式教育,循序渐进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中融合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术历史、武术人物等方面内容,适时结合武术竞技和武术赛事等,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武术课程,从而推动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进程。
2.2 拓宽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渠道
在校的中小学生对武术认知的途径并不丰富,大多数是通过电视影片和武侠小说了解,但与实际的传统武术相距甚远;另外,少部分通过民间武术拳师,网上信息查询,听取相关人士介绍等渠道了解传统武术;从学校课堂了解传统武术的中小学生占比不足30%。除此之外,学生对传统武术的项目十分模糊,将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搏击都归为传统武术。由此可见丰富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途径,拓宽认知渠道是促进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的必由之路。
通过课程改革,传统武术进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由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什么是传统武术及传统武术的种类和界定。教育部门责任重大,应不断加大对传统武术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力度。在我国华中地区武术课程普遍开设,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了解较其它地区的中小学生更为广泛,有较好的武术基础。结合互联网,让各个地区的学生能沟通交流,对传统武术不正确的说法得以及时纠正。丰富中小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知,不仅通过课堂上武术教师的传授,还有和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互联网,社区、家长都是非常好的传播途径。丰富中小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拓宽知识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中小学武术核心素质的培养目标。
2.3 明确课程主体,完善武术课程的评价体系
武术课堂中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而在实际的武术课堂中大多数是体育教师单向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将教与学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产生抵抗情绪。因此要在武术课堂中,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位置,武术需要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切磋。明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对话,将武术的套路、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武术的魅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对教学内容的预期目标和显示结果做出衡量。中小学的武术核心素养是高层次,多方面的目标,因此,它区别于普通的体育课程,对其评价标准不能只通过套路学习是否完整,是否具备完成动作的能力等作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因为这无法衡量学生是否通过武术教学对武术产生兴趣,能否在课后自主学习武术以及是否学习到传统武术的优秀品德。所以要健全完善武术课程的评价体系,科学且客观地评价武术教学的现实价值,为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教学提供改进思路与参考。综上所述,明确课程主体,完善武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对中小学丰富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武术观是不可或缺的。
3 结语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武术课程改革难,学生对传统武术认识不足等阻碍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不利于中小学武术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面对种种困难,结合相关政策,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出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明确课程主体,完善武术课程的评价体系这三条建议,为传统武术更好地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及培养中小学生武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