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徒传承育人方式对武术教学的启示

2021-11-22王艺锦刘子桢曾凡平宋清华

武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师徒传统武术武术

王艺锦 刘子桢 曾凡平 宋清华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1 前言

以传习某种手艺技术为纽带形成的师徒传承育人方式,几乎是所有传统艺术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随私学出现尤其随近代学校教育方式开启,传统技法如乐器、戏曲、绘画、武术等技艺类教学内容,作为综合学科内容陆续走进学生课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华传统武术,二十世纪以来陆续被纳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这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弘扬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学校体育课程传承教学方式必会剥离原有的武术师徒传承方式,且传承目标、教学内容及育人理念也势必会与传统的师徒传承制渐行渐远,加之西方主流运动和明星效应的汇入,传播传统武术运动变得困难。课题组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和中学武术课堂及部分地方特色武术学校进行了调研,普遍反映普通高校和中学武术课堂传承效果不容乐观,而传承效果较好的地方特色武术学校仍大多与延承传统师徒传承的精脉有关。

2 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归纳法等方法,以传统武术中的师徒传承方式为研究对象,在对师徒传承制民间走访资料进行整理基础上,结合当代学校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对师徒传承制中华武术传承的精神亮点即精脉所在进行了再发掘。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育人方式历史进程概述

1908年《神州日报》的一篇名为《论今日国民宜案旧有之武术》的文章中提到“欲求国强,非速研究此术不可”的论调,便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记载。[1]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关于武术的论述如下:“国术(即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 。[2]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之名才得以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我国《武术》教材中所讲的武术的概念是通过格斗、器械套路以及相关的锻炼方式所组合而成的以民族形式所体现的体育。

关于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得到大众认同的观点的便起源于是狩猎和战争,人们捕获动物获取肉类,出现了简单的踢、打、刺、砍等动作。到后来战乱纷争,社会动荡,人们习武保卫家国不受侵犯,保护家族和自身安全,惩恶扬善等等,开始出现了套路式的有效制敌方法,同时也出现了以自身武功为职业的护镖人,护卫等,职业、兵器、工具、服饰等通过家族继承得以流传,大部分的武术开始以家族传承式流传,并形成种类多样的武术风格。随着“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出现,家传本领成为家族存亡的关键。在民间也有武术家收门徒传授武艺,血缘维系和拜师传承都形成师徒传承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明清时期,武术形成了众多流派,并在一段时间达到高峰。各路拳师在民间设立擂台展示风采,一时间百花齐放,武术的技法和内涵丰富起来。

建国以后,因国际交流与认可的迫切需要,我国建立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武术作为唯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于其中,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逐渐分化成了具有明显体育属性的竞技武术与没有明显体育属性的传统武术,武术的特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竞技武术基本与传统武术的要领相背离,越走越远,引发了一系列竞技武术究竟还是不是武术的争议。仍存于民间的武术拳种较多保留了武术的传统,如以套路、功法、实战为的训练方式,以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传承形式。

3.2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特点

3.2.1 重视择徒原则

择徒拜师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被沿袭着,多以血缘和拜师等关系进行。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分有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中国武术曾作为民间的一种谋生手段,所以自古便有“传内不传外”的说法,“家伙什”关乎个人生存和家族存亡,所以在传承和择徒上尤为重视。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中写有:“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也充分体现了选择传承人的重要性。[3]这句话显示了传统技艺对选择徒弟的重视程度,而“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思想也常常存在,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凝聚力,出于对自身技艺的重视和对大家族的荣誉感,“传外”便很少作为择徒原则。

3.2.2 未习武,先习德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武术门派都要树立自己的门规,其中共同的内容便是,不收不忠不义之人,不收欺师灭祖之人,不收恃强凌弱之人等。道德高尚的人必定会受人尊敬,不会擅自破坏诋毁传统,不会用武力欺负百姓,对传承文化传统有积极的作用,“未曾习武先观德”也是每个是从古至今习武之人都要经历的。

3.2.3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清代诗人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便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译为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恭敬,学习老师的知识和道德,也要学习老师的语言方式和技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其得以完整传承至今的重要纽带。

3.2.4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传承

物质性指的是武器、拳谱、服饰、工具等等的物质实体的流传,非物质性指的是武术技法,观念道德的传授,师父通过口传心授和肢体示范传授拳法,在行为道德上言传身教,不仅传承的是传统技艺经验和生存手段,还有传统的观念和处世之道。

3.3 学校教育传统武术课堂教学的发展

3.3.1 学堂开展体操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开办了一些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设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为主,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被重视起来。

3.3.2 武术进校园

1915年4月,北京教育会受北京体育研究社之托,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随后教育部指示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中国武术正式迈入学校。[4]同时,出现了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大民间和官方的武术专门教育机构。由此可以看出,武术的历史有一部分是依靠私学延续传承的,即使纳入到近代教育体系之后,原有的拳师设场、武术社团等私人教育形式方式依然广泛存在。王巾轩认为,今天的武术师徒制也是私学休系另的一种延续。

3.3.3 传统文化得到更多重视

二十一世纪,人们关注的不仅有自然生态问题,也有文化生态的问题,时代变化了,致使一些传统文化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继承上出现了断层,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保护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大力发展群众喜爱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的传统项目。[4]传统武术已经列入到了各院校的体育课中,太极拳、长拳、五禽戏等,如今中国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学校教育传播范围更广,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3.4 学校教育中武术课程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武术套路教学,完善了体育教育本身的结构,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目前部分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程,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和锻炼。多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为公共体育课必修课程,本质上体育课的内容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挑选,体育课以班课的形式进行,上课地点较为自由,教师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

3.4 学校体育武术课堂教学相比师徒传承的不足

3.4.1 过于重视套路而忽视其内涵

传统的武术教学,入门先习德,立门规,传统武术重视培养民族气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现代教育中学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虽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训练,但在传统文化的感悟上远不及民间拳师,导致在学校武术课上只重视学生学习武术动作,而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扬,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4.2 学生对传统武术认知存在差异

传统武术重技击也注重道德培养,但要练就一身好本领,传承门派之言,要经历刻苦训练和自身的潜心钻研。在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学生认识武术的途径众多。陈王明通过对广州市花都区高校武术课的调查统计,学生初步接触武术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和影视,分别为38.3%和29.2%;有13.4%和10.1%的学生是从武术教材、杂志中认识武术的。[5]其中影视和小说作品对武术对大量的艺术加工,给传统武术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过分夸大武术的技巧与功能,导致学生出现盲目崇拜武术的击打能力,对武术的内涵和本质认识混乱,甚至会对教师教授的武术动作产生怀疑,对于专业知识不充足,武术概念混乱的学生,在弘扬武术和传统文化上有一定困难。

3.4.3 学校武术教学的目标导向不明确

传统武术传承制的教育是建立在家族或师徒关系上的,徒弟练本领的目的是传承技艺和为了以后的生计,目标明确且能够吃苦习练,而学校武术课多以培养武术套路为主,学生大多有应付考试拿到学分的心理,这忽视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

3.4.4 传播武术文化的方式内容相对单一

传统武术教学时间充足,练功时长较长,学习的内容种类繁多,不仅有拳术,还有刀术、棍术等与之结合,练功时还要吐纳、站桩等功法。在学校武术教学中,体育课时间相对较少,人数众多,上课内容受限,加上部分教师掌握的武术知识有限,教学方式呆板,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武术的传播。(大学武术公选课中的教学现)

3.5 师徒传承方式对提升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

3.5.1 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播

武术文化中蕴含各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产物,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养成,进而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发展。[6]

提高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武术专业知识学习培训和教学经验的累积,实现武术课程教师团队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加强老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重视培养道德素养,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民族精神。

3.5.2 明确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功能

传统武术与影视作品存在差异,教师应明确学生对武术的定义,在课堂上讲解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武术的实用性,让学生不盲目崇拜武侠刀客,并认清武术的功能与本质,认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重视传统武术课程。

3.5.3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差异,有自愿学习也有被动参与。[7]对武术动作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老师可配合图片、视频等形象展示每个动作要领。同时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比如增加武术知识讲座,开展校园武术竞赛,在课堂中创新教学方式,增添基本功法,传统养生法,讲解武术技击动作的运用技巧,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充分保证其工作效率及质量,需给予足够的软硬件支持。[7]

3.5.4 明确学校武术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要有四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认识体育课的目标要求,在保证学生学会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身体、心理素质与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 结语

学校武术教育是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的产物,也是传统武术转型的重要途径,中华武术在千年传承中不断历经发展和变化,学校体育的武术传播与传统师徒传承方式在传播内容、传承目标及实施措施等方面存有诸多不同。学校体育武术课堂教学中不能丢掉武术传承的核心价值即精脉,一旦丢失便丢掉了武术的所有;我们既应回望历经千年以来凝练而成的师徒传承方式,借鉴其传承的特点和内涵、推陈出新,还应秉承师徒传承制所倚重的传承精脉,使重礼仪、尊师道、德先备的武术育人方式和特点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师徒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唐僧师徒再就业
中华武术
可爱的师徒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