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乡村垃圾治理问题研究
——以皖北A县B村为例
2021-11-22袁书冬
奚 雷,袁书冬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滁州233100)
一、引言
2019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了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回收法的草案,该草案专门规定了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该草案提出,各地政府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垃圾分类方式,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系统化处理。国家将推广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分类制度的有效覆盖。2019年7月份以来,上海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分类受到各地的广泛关注。由此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加入垃圾分类治理当中,垃圾分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就全国各大省份的农村地区来说,较少有明确提出具体的乡村垃圾治理措施,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解决好全国农村垃圾治理问题,建设一个风景优美、适宜居住以及百姓安居乐泰的农村环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党的领导下成功解决了数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祖国已经实现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变得日益广泛,不再限制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对人居环境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好农村垃圾治理等环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垃圾分类处理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生活环境,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就是在节约使用资源。实行乡村垃圾治理是在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努力,在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常住的人口大约为6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2亿吨。随着全国各地政府对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户集中、乡村收集、城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治理方法被普遍采用,各个地方也开始对乡村垃圾进行整治,初步改善了农村废物随意排放的局面。
下文以B村为例子进行研究,分析B村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并给出垃圾治理对策,为皖北乃至其他地域农村垃圾治理提供经验借鉴。以小见大,能够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为各地农村的经济文化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此外,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尚付阙如”。故本研究既有助于解决B村当地实际问题,又能够较好地丰富乡村振兴视域下皖北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的问题研究。
二、B村垃圾治理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B村近几年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经济收入有所改善,村里的生活垃圾开始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但村民没有做到有效的分类收集和处理,使得垃圾未能充分实现资源化,且破坏了环境,增加了垃圾治理的处理费用。B村村民中少数年长者完全不重视环境保护,仍然用最原始的焚烧方法处理秸秆等垃圾。然而,有些村民对环保非常重视,环保意识强,将生活垃圾放入垃圾桶,并由村里统一收集处理。就B村总体情况来看,村内并没有明确的分类垃圾桶,村干部对垃圾分类回收不是很重视。近年来,B村地区垃圾治理水平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离实现乡村振兴、人民富裕的宏伟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实地走访观察,B村内环境状况还存有:集市后道路存在零零散散的堆放垃圾、村中房前屋后有少量可见垃圾、少部分村民院中有污水流淌、村间道路具有少量动物裸露粪便和小河水面上具有少量的悬浮垃圾等现象,具体问题如下:
(一)生活垃圾数量增多,垃圾处理方式滞后
近几年B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发展迅速,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伴随大量游客涌入,也造成了垃圾排放数量急剧增多,垃圾成分日益复杂,垃圾带来的有害性日渐凸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随着B村的不断发展,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大量增加。钢筋、水泥等较难降解物质都替代了以前的木材、石灰等可降解物质。由于游客的剧增,游客带来的塑料制品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也在不断增多。
农业和旅游业作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也给B村带来了大量的塑料袋、废电池、塑料薄膜和农药瓶等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垃圾。B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垃圾分类实施效果不好。村民将用过的废旧物垃圾丢在池塘边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B村的饮水安全和村民身体健康。B村在垃圾收集环节进行了简单分类,但在运输过程中并没有分类,大部分垃圾都混在一起被采用填埋等粗放的方式处理掉,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没有做到合理利用。实行垃圾分类治理是B村生活垃圾充分利用的重要前提。目前,B村对生活垃圾常采用填埋的粗放式处理,往往造成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如果B村持续将生活垃圾进行自主填埋堆放处理,将影响到空气质量和饮水安全等,使得村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所以目前的B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是不可持续的,应该将垃圾进行资源化、产业化处理。
(二)垃圾治理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B村离当地市区远,村民收入微薄,难以腾出垃圾治理费用。B村财政收入有限,难以高效地处理垃圾治理问题。当前,B村的垃圾还做不到每日都进行清理,治理中心主要集中在村中心和主要干道,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治理垃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导致B村的垃圾治理难以实施。
B村没有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村里多以垃圾池进行垃圾处理,有的村民还将秸秆等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由于村里缺乏垃圾运输环节,村里的垃圾处理还存在弃置、焚烧和填埋等原始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农村地区垃圾桶情况中有23.6%显示有垃圾桶但尚不具备分类功能,33.9%显示根本没有;村民对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箱的认同度,调查中显示仅29%表示非常有必要,2.1%表示完全没必要。由此可见,B村一部分村民对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但绝大多数村民还是希望进行垃圾分类治理。所以阻碍B村垃圾治理的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的落后。
(三)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垃圾治理观念陈旧
B村部分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垃圾治理的知识了解不多,导致对垃圾随意处置。还有些B村村民对垃圾随意处置的危害意识不够,认为将垃圾用于农家做饭焚烧既环保又经济,树枝秸秆等堆放还可以腐烂增肥,意识不到这种垃圾处理方式会对空气、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B村村民对垃圾治理的参与性不够,整体环保意识不强。村里的垃圾基本都由村政府负责处理工作,村民配合积极性不高。村政府对垃圾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投入资金比例小,垃圾治理尚未常态化。村里缺乏垃圾分类治理知识的宣传,没有及时有效的提供公共垃圾治理设施和服务,使得多数村民将垃圾进行焚烧方式销毁,村民的垃圾治理观念和治理能力较为落后。
(四)垃圾治理时效性差、成效低
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都在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皖北A县B村也不例外,正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在垃圾治理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也要发展经济,B村积极开展了垃圾治理工作,但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垃圾治理不具备科学与规范性。B村的垃圾治理工作缺乏时效性,只是将垃圾从村民户中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方式仍然是集中堆放和焚烧。B村设有卫生巡视专员,但这些专员都是年长者,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村政府也缺乏对他们的集中培训管理。B村有在村民门前放置垃圾桶,但是并不具有分类功能,部分垃圾桶已经年久破损,未得到及时的更换。
B村村委会对于垃圾治理思想上缺乏足够认识、工作上有没有具体有效措施、管理上没有显著的成效,村民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最近B村发展旅游业,建造了垃圾分拣中心,但是垃圾分拣中心距离村民住址较远,其利用率一直不高,大多数村民还是进行垃圾放置和焚烧,导致垃圾治理成效低。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垃圾治理没有很重视,更多的是关注大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的垃圾治理难以实施,主要是因为没有出台相关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难以实施,不见成效。部分村庄有垃圾治理基础设施也处于一种考核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垃圾治理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这使得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垃圾治理基础设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作用和价值,治理成效低。
2016年6月,安徽省A县为努力进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面将A县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县,提升全县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管理水平,改善A县和农村的居住环境,制定了《A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工作考核暂行办法》。该办法有效期为一年,还特别制定了A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工作考核细则。但是这个办法体系并不完善,实用性较差,具体如未能考虑部分乡村的实际情况,导致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垃圾治理工作成效低。
三、影响B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经济因素
只有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农村垃圾治理资金的投入,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地方垃圾治理难的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垃圾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成正相关。B村的垃圾治理状况不太好,治理工作落实程度低,主要是因为B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够高,投入垃圾治理的经费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A县政府对垃圾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但由于缺乏垃圾治理的专项经费,下拨给B村的经费很有限。所以导致B村只能拿很少的经费来购买没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然后分发给村民,基本配套设施不足,缺乏完整的垃圾治理体系。有研究表明,如果按照目前的“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来预算,沿海地区的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垃圾治理转运成本每吨达到35元。B村近几年靠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垃圾治理的经济投入还是不够,导致效果不显著。所以经济问题成为B村的垃圾治理主要障碍。
(二)管理体制因素
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关管理制度较少,更谈不上完善,给依法进行垃圾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B村垃圾治理情况来看,垃圾治理基本停留在文明劝导、自主、自愿阶段,主要靠村委会宣传引导,监督管理力度较为欠缺。B村的生活垃圾治理不知是由县政府负责,还是由村集体和村民负责,抑或由专门的垃圾管理公司来负责,导致治理主体不明确。另外,B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制度不完善,村里的垃圾存储器如何放置,使用塑料垃圾桶还是砖瓦池,怎样设计科学实用的垃圾治理制度,怎样对垃圾收运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奖惩、监督等,这些管理体制设计都会影响B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效果。因此,管理体制因素对农村垃圾治理同样具有较大影响。
(三)农村的特殊性因素
早期村里生活垃圾基本为可降解的物质,如食物残渣、树叶、果皮和粪便等。工业化以后,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大量出现,这些不易降解的塑料垃圾是B村环境污染的头号敌人,成为破坏村容村貌的罪魁祸首。伴随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加上B村居民住所相对分散和村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有研究指出,运输成本作为垃圾处理中最重要的成本,其不仅与油价波动有关系,更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密切相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B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对生活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村民在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等方面意识薄弱,分类收集更是难以开展。导致B村对生活垃圾治理起步较晚,有垃圾积累未得到及时治理,历史亏欠太多。
(四)村民思想认知因素
村民环境意识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B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但仍有部分村民对生活垃圾随意放置。B村的垃圾治理工作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宣传,个别村民的行为可能影响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效果,既损害B村的整体环境,又可能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B村村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度不够,对垃圾科学处理的思想认知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了B村的垃圾分类回收的落实程度,导致B村的垃圾治理成效不显著。B村村民不熟悉垃圾分类的理论和实操知识,导致对当地卫生状况的满意度也不高,所以村民就不会重视和践行垃圾分类处理。因此,转变村民认知是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关键因素,亟须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并培育村民环保意识。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B村垃圾治理对策
(一)构建垃圾分类体系,推进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建设
A县在2016年就制定过垃圾分类治理制度,但到了B村具体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所以B村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要想实现B村的垃圾资源化,就必须实行垃圾分类,B村的村民必须按照制定的分类标准严格执行。政府要给每户村民分发具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村民按照多功能垃圾桶的标识完成垃圾分类存放,然后由环卫工定时收取,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政府对表现好的,积极响应政府工作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积极实施并破坏环境的要给予处罚教育。B村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在垃圾治理方面亦是如此。A县政府要对B村的垃圾治理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将其列入管理范畴之中。B村离A县城区较远,村政府可以采用村内分类收集,然后转运,最后终点实现末端处理的乡村与城市一体化处理模式。A县政府要对B村的治理工作实现监督管理,奖惩严明,实现层层监督、层层奖惩的垃圾治理高效局面。
(二)加大可持续环保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村要加强投入农村环保资金,因为这个根本措施是关系到能否解决好垃圾治理问题的关键。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垃圾治理的引导作用,科学建立财政预算投入制度,达到优先保障资金的投入,起到垃圾治理的成效。B村政府可以加强与企业合作,吸引企业对乡村垃圾治理的投资;还可以积极鼓励村民,让村民提供资金支持,接受慈善事业机构的捐赠,着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B村要利用投入的资金,建设科学有效的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向每户村民发放具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可以3~5户为一单位建设大小合适、方便农民的垃圾分类收集池,减少村民因嫌弃垃圾池太远而随意处置垃圾的行为,也改善B村的垃圾治理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配套标准保洁工作人员,村镇要修建多功能垃圾中转站。
(三)加大宣传教育,全民参与增强环保意识
B村政府要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加强对村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可以通过拉横幅、举办讲座、发宣传单、定期召开环保会议和广播电视宣讲等逐步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村民在思想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大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B村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从娃娃抓起,解决B村的垃圾治理问题。学校要多开展环境知识讲座,让学生养成人人讲卫生爱文明的好习惯。每年植树节、环境保护日,可以让学生做环境保护小卫士,组织学生植树造林,从而学生也会向家长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共同提高社会责任感。B村政府可以和周边高校进行合作,吸引大学生下乡做调研,向农户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乡校合作共同治理乡村垃圾处理问题。
(四)科学化处理垃圾,实现垃圾资源高效化利用
由A县和B村政府共同出资购买垃圾处理机,每个家庭按照规定将自家生产出的厨房垃圾、生活垃圾等归类放置至规定的存放垃圾设备中,再由专业人员将归类垃圾投放至处理机进行处理。现市场已出现该设备,能将有机生活垃圾处理成有机肥料。这样既能减少垃圾的堆积量,也能减少垃圾发出的气味,还能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如产生肥料,为B村的农作物提供免费肥料;既高效处理又能资源化利用,形成有利的经济循环;既能减少垃圾运输费用,还能让居民们一起参与处理活动,一起享受变废为宝的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居民们的环保意识。建设专业队伍,跟踪式检测垃圾处理过程。定期进行公开报告,不轻易放过每一个角落,共同创建美丽乡村,恢复B村山清水秀的景象。确定管理垃圾顺序,制定管理垃圾体系,能资源利用的要先实施资源利用,不能资源利用的要进行相应的特殊处理,做到高效即时处理。定区建立垃圾焚烧站,将不能进行简易处理的垃圾,进行焚烧,通过焚烧为居民提供暖气、电力。采用高科技的内壁焚烧技术,避免产生污染气体及烟雾。坚持技术领先处理,减少人力处理,人力资源进行前端的垃圾分类,末端的处理问题交给机器。
(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B村政府可以成立专门垃圾治理部门,为B村的垃圾治理提供指导意见和制度保障,避免多方面管理不见效果,实现市场化的治理。对垃圾治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并对其进行监督、奖惩、评价,建立村民投诉渠道,鼓励村民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在垃圾治理方面,B村政府要多学习借鉴国外较成熟的技术,根据B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管理有依据,落实有成效,推进国家的法治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宣传依法治理垃圾,在治理过程中要做到大公无私,不包庇,不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