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翻译学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相关讲话中所引用古诗词翻译研究
2021-11-22秦晓萌
秦晓萌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一、描述翻译学的发展现状
1995年,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出版了《描述翻译学及其他》,这本书被视为描述翻译学理论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图里提出了从目标语及其文化为出发点来探讨翻译实践的新研究视角,即“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呈现为翻译或者被视作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论其理由是什么”。描述翻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规范”,它指出人们应该从社会的实际翻译行为中总结出“规范”,并将其应用到翻译实践中,继而给译者一定的指导。有学者将描述翻译研究的价值总结为以下四点:1.描述翻译是对传统翻译观的超越。2.描述翻译研究是对翻译的再认识。3.以描述翻译为理论基础的译入导向研究方法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4.翻译规范理论解释了不少长期困扰人们而又得不到很好解释的翻译现象。
在描述翻译学之前,虽然也有诸如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以及汉斯·菲米尔引入的目的论等翻译理论的提出,但对于翻译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文本,甚至是源文本本身。描述翻译学的一大理论突破,即让翻译活动跳出文本本身,置于译文文本所处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中,以结果指导翻译。因此,描述翻译学的提出,为翻译策略中长久以来主要存在的文质之争提供了新的翻译思路,跳出了翻译研究本身的圈层,研究翻译作品的实用性,将翻译策略引导至应用层面。
二、翻译的“可接受性”与“充分性”
翻译应该充分再现原作的内容,还是侧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图里认为译文总是在“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两极之间变动,总会在两极之间有所偏颇。图里把“充分性”(adequacy)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看作翻译的两极(two poles),把倾向于“充分性”与倾向于“可接受性”的翻译看作两类翻译。他认为:忠于源语规范决定译文的充分性,忠于目标语规范决定译文的可接受性。
图里曾说过:“翻译从来不会既是充分的又是可接受的。具体地说,是两者的融合,也就是说,没有翻译能够呈现出零度的充分性或可接受性,也绝不会到达100%的可接受性或100%的充分性。”根据源文本本身的不同,以及其使用环境的不同,人们无法对译文应达到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进行统一的规范性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篇源文本中,不同版块的内容,译文中对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比例分配也可能是不同的。一方面,使得译者对译文的把控有很大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在运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翻译时,译文操作相对灵活,更容易做到因地制宜地开展翻译工作;另一方面,译者本身的知识广度、理解准度等因素也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译文输出。因此,对个别重要话题的翻译策略,多听不同的声音,探讨出一些受到公认的翻译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三、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演讲活动中所引用古诗词的翻译规范分析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涉及欧亚非大陆60多个国家的宏大倡议,不仅直接关乎域内国家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将对域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评价总体积极,但同时,仍存在诸多疑虑和误解。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全面、准确、鲜活的展示、宣传介绍和传播,引导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真实、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在“讲故事”“说道理”的过程中改变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认知和消极态度,提高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要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讲好故事,说清道理,结合当前的国情、文化差异等因素,做好翻译工作,就成为沟通交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上文已探究得出,在翻译“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涉及的古诗词时,要把握的两个核心原则就是:包容性,并且明确欢迎态度;以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和平的大国形象。具体事例分析如下:
【例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14年5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发言引用到了《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章将根据已有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
1.辜鸿铭译本:(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ac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2.吴国珍译本:Isn't it delighted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3.林戊荪译本:Is it not a real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e to visit you from afar?
三个译本当中,吴国珍和林戊荪的译本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使用疑问句式,符合原文中所表达的“以疑问表肯定”的“感性思维”。而辜鸿铭在翻译“乐”时,与《论语》原文中的前一句进行了对比,译为greater pleasure,用比较级体现了朋友来访,切磋学习更快乐的递进关系。辜鸿铭译本是在理解基础上对原文的归化翻译,传递出中国人“诚心交友”的价值观,也更符合“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共商、共享、共建原则,以及与“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愿景。
但是回到引用语境中,仅引用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话,故在翻译时,没有了前文内容作铺垫,不可直接照搬辜鸿铭译本中的比较级表达,因此可采用如下翻译方式:
What a great pleasure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感叹句式的使用,不仅传递了原文本意,也保留了辜鸿铭译本中的递进关系,兼顾了充分性、可接受性以及包容性。更贴近“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观之一:向世界各国的人民摆明中国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场和价值观;同时,表达出了中国人民以开放的态度和姿态,广交朋友的良好愿望。
【例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话。这句话亦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其英文版本给出的翻译如下:
Ensuring the right conduct and upholding justice should be the paths to follow across the land.
这一句话意思是要树立天下正确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义。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这句话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合作共赢的宗旨。
从翻译措施的角度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翻译遵从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把握好对中文含义的理解。第二,增补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第三,采用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第四,典故翻译要结合上下文灵活处理。
通过对这四个翻译措施的解读,译文在准确传达中文原意及翻译充分性的基础上,考虑了语言表达、文化差异和历史知识等因素,兼顾了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这与描述翻译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在具体翻译实践方面,首先,非谓语动词引导的名词性短语做主语,对“立正位”进行了强调。其次,译文将原文的两个单句合二为一,用“should be”建立起两个单句的逻辑关系,即“立正位”后而“行大道”,以加强其中的连接性及逻辑性,更加符合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方式,更有利于思想的准确传达及传播。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努力地践行着美美与共、合作共赢、互利共生的原则,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计利不应只计自家利,计利当计天下利。在当今这个全球深度交融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发展。为了加强国家及地区间的合作,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及地区间的交流合作,而且能够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向好发展。目前所涉及的各行各业的交流活动,离不开翻译工作,译者大到对倡议内容的理解、政策的解读、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小到对译文的语气、甚至每个用词的斟酌,都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中价值观的传播。因此,在描述翻译学视角下,总结出的不同条件和背景下,翻译工作需遵从的不同规范,对于指引“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翻译工作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