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
2021-11-22滨州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滨州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引言
全面预算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旨在通过预算为企业衡量真实业绩提供可参照的基准点。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特点就是覆盖全业务环节、全操作流程及全体成员,而这些特点也是管理活动的重点和焦点。全面预算管理涉及短期与长期管理类型,包括财务与业务预算及资本预算三个核心大类。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都是为了促使机构管理权限更加集中化、集约化,从而实现对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效控制。这一管理模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为组织实现管理目标提供更加系统且科学的规划设计,也有助于组织提高对各成员机构的监督管理。因此,新时期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成为管理现代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全面预算对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及战略规划水平
全面预算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帮助组织机构避免管理的盲目性与主观臆测性。采取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意义之一也正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及战略规划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每个管理周期之前预先对成本、费用进行规划预测,制定出预算方案,确保组织各项业务活动的支出都能在预算范围内执行。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无预算、不执行”的管理刚性特点。正因如此,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在事前形成高度规范、系统的管理框架,并以严谨、严格的管理手段在最大限度实现管理可控。这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组织管理工作更为理性、客观,促使组织的管理活动沿着既定战略规划前进。
全面预算规划提前指出了组织业务活动的目标、路线,并提出了相对严格的预算要求。因此,组织在管理活动进行过程中必然会时刻受到预算方案的约束与限制,这能从侧面激励管理人员在战略规划时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能力,也能同时提高组织管理的预见性与可控性。
(二)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针对的主要是与财务有关的业务数据、管理信息。针对全业务、全流程及全部成员开展的预算管控目的也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做好成本、费用等收支情况的管理。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又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由于需要事前进行预算规划、编撰预算方案,因此预算管理工作需要着眼全局、历史与未来进行系统性分析,对组织机构各项费用成本等支出情况进行最为适宜的资源配置。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发现潜在财务风险的作用。在这种规划设计活动中,针对既有的财务风险进行查缺补漏、弥补缺陷和不足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显然,全面预算管理亦是在大幅提高组织机构的财务安全水平。
二、全面预算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常见问题
(一)方法选择较为单一
虽然近年来许多事业单位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相对主动地选择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然而其中一些事业单位却出现预算方法选择较为单一的情况,给全面预算管理造成了轻重不一的负面影响。
比如零基预算制。这种方法较传统的基数增长制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然而编制零基预算不仅对预算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有相当的要求,而且通常需要耗费更多时间。这对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和资源而言都是较为沉重的负担。正因如此,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原则上设置了零基预算规制,但实际操作中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基数增长法。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全面预算徒有其表,零基预算仍旧处于蓝图方案层面而无法具体执行。这些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也普遍存在主观随意性等相对严重的缺陷。
(二)编制缺乏系统性
对事业单位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预算管理的品质与效率,然而受到时间投入、人员经验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单位的全面预算编制长期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导致全面预算推行不力。
比如预算编制前缺少足够全面详尽细致的调研分析,且选择的编制方式也相对简单;又如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机构设置上存在缺陷。这些单位虽有财务核算中心,然而只侧重于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活动,对预算管理则缺少相应的执行力。因此,这些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相对有限;再如,部分事业单位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都缺少应有的重视,预算方案只在形式上完整齐全,能够具体执行的程度却有所不足。
三、全面预算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
(一)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健全体制机制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机制的颠覆性改变,不仅需要在操作手段上充分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巧或技术,更需要在思想、理念的高度率先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或束缚。因此,全面预算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首先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健全体制机制。
尤其是事业单位领导与决策层需要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顶层设计环节,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而决策层的足够重视能促使更多中层管理及基层工作者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每个岗位及其成员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宏观管理层面的核心组成,也会对每个具体工作人员切身利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需要就全面预算管理制定出严谨细致、规范系统的管理章程与实践流程。比如,早在2015年国家既已出台了新版《预算法》。《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也在其后不久开始实施。这些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都可以成为事业单位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参照和依据。事业单位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细化方案,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清晰详尽,操作可行、有力。
(二)加快完善信息化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需要集合大量历史数据展开全面分析才能得到的系统性分析结果,其在数据获取与研判方面存在较高的技术难度,是必须依靠更加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才能得以实施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也是全面预算管理出现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故,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加快完善信息化建设,依托更加前沿的技术助力预算工作水平大幅提升。
就当前部分事业单位而言,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虽然起步较早,然而建设质量、效果与速度都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存在差异性,更主要的是管理思想上关注有限。这些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较为典型的分散化乃至碎片化问题。主要是内部不同部门、机构间互动交流与协作匮乏、缺少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如此便成为规模、范围大小不一的信息孤岛。
而全面预算的全面性要求需要彻底打破信息孤岛的存在。因此,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尽快破除各自为政的不良状态,加快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破除既有信息壁垒的主要途径就是采取标准化、统一化、精细化、规范化的数据标准。
尤其是对部分主要以定性加以衡量的数据信息来说,信息化需要将其转化为各类终端设备能够清楚识别的量化数据。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将涉及财务数据的各类业务与管理活动充分细化,使设备采集的信息足以抵达每个岗位及其成员,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处。另一方面,原本相对分散的平台间能够通过兼容性操作实现内部数据的完整传输,使其能够全部汇集到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并通过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自动识别、归纳并分析。
平台获得数据后分析得到的结果则能够为预算人员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信息。预算人员可据此编制出高度可靠和有针对性的全面预算方案。这便为后续的落实与执行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三)强化控制监督,落实责任制
对部分事业单位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在质量与效率上出现问题的原因还在于缺少强有力的监督控制,造成内部人员对预算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产生不同人为疏忽的漏洞或失误。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强化控制监督,落实责任制。
尤其是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内部审计是开展预算管理最有力的支持形式。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设置高度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且内审机构及其成员直接向单位一把手负责。这是为了避免来自同级部门、岗位与人员的不良干扰影响审计的公正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的时效性,事业单位还应当考虑结合定期审计与动态审计两种模式的办法。多渠道审计综合应用更加有助于单位内部成员高度重视审计及预算管理。这也是事业单位全面提高管理工作品质的保障措施之一。
结语
部分事业单位仍然长期存在全面预算缺乏执行力和可操作性等诸多问题,说明全面预算管理在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并不顺利。究其原因,并非是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前沿,而是存在于管理思想深处的意识与理念未能及时跟进时代发展和现实客观要求。也就是说,管理思想环节的陈旧落后才是导致这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出现形式主义、有名无实等情况的根本原因。因此,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不仅需要在实践方法层面继续探索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更需要从思想观念的高度打破固有模式的限制。这也是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实现管理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