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1-11-22张美玲

当代旅游 2021年36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院校

张美玲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旅游服务系,福建福州 350108

引言

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增补专业,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增补进入高职专业目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增设,一方面,有利于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推动旅游行业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对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师资力量及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的不足,又对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而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已阶段性地改变了以往的旅游行业运营及发展模式,对疫情期间及疫情后的旅游行业进行了关键性的重塑,旅游“内卷”必将成为当下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旅游产业的常态。同时,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研学必将成为中小学研学的热点。本文拟对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一 研学旅行人才的现实需求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此《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是一种群体性的外出实践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集体性的特点[1]。同年,文旅部制定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提出:研学旅行是依托旅游资源,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一项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体验型教育旅游活动;研学导师是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并且是具体研学旅行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此《规范》明确指出了研学旅行是一种“旅游+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的旅游活动,其以教育部门(学校)为旅游活动设计主体,以研学导师为旅游活动实施主体,双方共同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式探究教育活动的旅游服务。这为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路径,即要求培养具备更扎实的专业技能、灵活的服务技巧与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扎实的专业技能

导游讲解是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基本技能,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导游讲解技巧,如何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开展相应的导游组织活动是学校专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同时,对研学旅行来说,扎实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对研学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知识储备,是研学旅行期间导游活动展开的良好基础,生动活泼幽默的讲解,则是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完成的关键要素[2]。

(二)跨界融合的能力

研学旅行具有“旅游+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加之其服务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这就要求研学旅行从业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尤其需要了解研学对象的特定心理认知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技巧等多学科知识储备与综合应用能力[3]。因高职院校招生现实情况及其职业性人才培养的特点,此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重点,亦是难点。

(三)服务及应变技能

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产品的核心要素之一,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研学旅行实现课外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研学导师具备设计符合服务对象心理、知识等认知特点的研学课程。此课程需要贯穿研学旅行的始终,并与教育部门制定的研学活动的教育目的相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获得此种研学课程设计能力的养成,需借助校企合作或多年的从业经验后获得,甚至应成为研学旅行从业者的终身学习目标。此外,因研学旅行活动涉及较多的非课堂集体活动,而中小学生又处于探索世界的年纪,故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极易出现非预定的突发事件,所以这又要求研学旅行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极高的应急反应能力,尤其是需具备设计前期预案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保证研学活动顺利完成的关键。

二 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培养技能型、服务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期待,但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不足及社会(企业)的职业评价偏差是现阶段(乃至很长一个时段)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主体,但对于研学旅行这一新兴的旅游专业而言,原构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亟须进行必要的重塑。首先,研学旅行对从业人员的现实能力需求亦是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授课教师的能力要求,研学旅行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素养要求对原有的“校—企”互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能力需求。其次,基于人员成本的考虑,大多数高职院校可能不会聘用专门的研学旅行教师,而更多的是希望现有的教师兼任,这无形中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任务。学校实训室硬件设施的不足,导致研学教学活动的难以顺利开展。最后,任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是制约研学旅行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源以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升学为主,辅以“订单班”“委培班”等多种形式,生源来源较多样。从学业水平角度来看,生源的普遍知识能力水平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普通高等学校差。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职业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以知识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在共同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后,教师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二者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是知识能力水平)培养至相同水准,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难以普遍展开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

(三)社会(企业)职业评价偏差

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期待与评价偏差,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开展。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各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学历层次却依然是社会(企业)对职业能力需求的首要评价尺度。这种人为的评价偏差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晋升、职业规划、职业前景等方面长期处于不利的境遇中。而对研学旅行这种需要多种能力需求的新兴职业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很难获得必要的职业认可,在较长的时间内只能是研学旅行的参与者而不能成为主导者。

三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方案

新冠疫情对整个旅游行业进行了重塑,其传统的运营及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旅游业“内卷”将会成为当下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旅游产业的常态。而研学旅行因其具有的组织性、集体性、户外性的特点,更是进入了阶段性的“行业沉寂”,这也为高职院校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合研学旅行的人才能力需求及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新冠疫情下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角度对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进行调整。

(一)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相关企业(行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对市场(行业)人才需求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能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优势。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涉及课程设置、实习安排等内容,而对研学旅行相关专业而言,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培养从业人员(研学导师)的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跨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构建“旅游+教育”的跨界融合新型课程体系[4]。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直观体现,对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设置需涵盖研学旅行人才现实能力需要的各方面要求,包括专业技能(导游讲解、导游基础知识等)、职业素养(礼仪、职业道德等)、教育教学技能(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课程设计、教案撰写等)及应激能力(旅游安全知识、急救、团队建设等)等方面。即在原有的旅游管理相关课程与实践体系中,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体系,成立由旅游行业专业、中小学校教师及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共同研发研学旅行相关课程、线路设计或专业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多学科融合的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生源来源的差异,开设一定的融合性课程,以弥补中职与普高之间职业技能培养的差异。

(二)校企产教融合

研学旅行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服务行业,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成为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招生的方式为企业开办“订单班”并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借助企业优势资源,引入真实的研学旅行实训项目和师资力量,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资源的引入,又可以为研学旅行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适时的市场(行业)人才能力需求资讯,有利于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完善。同时,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我国中小学研学组织活动的季节性(每年3—4月、10—11月是旺季),高职院校能力教育对接企业,按照行业特点与最新热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适当调整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学段和时间,灵活增加企业认知实训的内容,这也应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手段。另外,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增加多场景模拟导游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践环节。

(三)“双师”“双导”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而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同时,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研学人才培养目标,“双导师”制亦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进入企业(研学机构)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工作中掌握研学旅行实践的活动的工作要点,能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帮助企业共同提升研学管理服务水平,亦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融入实践思路,帮助学生产生初步的研学导师职业认知。另一方面,校企共建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双导师”教师团队。高职院校聘请行业资深从业者与专任教师共同合作授课,在企业实训时,参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构建实习实训“双导师”制度,这样既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又能与时俱进地学习行业现状,从而将专任教师的理论授课环节与实训实习教师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5]。 “双师”“双导”研学旅行教师团队的成功构建,可以使校企双方发挥各自领域内的资源优势,双方可以实现互利互补。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及时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状态,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待遇,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多种路径。

四 结语

我国研学旅行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当前研学旅行还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其作为一种校外教育的新形式,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为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为研学旅行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新冠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但疫情终会过去,疫情后的研学旅行也将迎来其蓬勃发展。但疫情在重塑旅游业的同时,亦重塑着我们的思想与外部认知,可以想见,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研学,将成为中小学研学的热点。这样促使我们应将研学旅行的研究视角向传统文化倾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我国,研学旅行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而游学则全盛于宋代的书院游学。尤其是在宋代理学家文化自觉、重建学术、收拾人心的努力下,宋代书院游学呈现出“志学”与“游艺”的特点,其体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游学追求,定会为当今的研学旅行提供有益的借鉴。而宋代的书院既是当时旅游活动的参与者(书院学子),又是一种旅游资源(书院本身),书院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学研究和传播基地,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家园[6]。故在现代的研学旅行中,书院文化也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书院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则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从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角度,将书院的古今功能进行融合分析,对当今研学旅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总之,多角度探索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促进我国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院校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快乐研学之旅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