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2021-11-22李蓝蓝
李蓝蓝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
引言
全面帮扶政策是我国十九大会议提出的首要工作,也是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在会议中提出的战略性发展方案。会议对全面帮扶进行了明确,习近平主席指出产业发展要遵循“人口兴旺、生态协调、文化和谐、文化乡风”的原则。为了落实代表会议提出的工作项目,优化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在后续的工作中执行了乡村发展任务,并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投入,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对乡村经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完善[1]。我国最早针对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的研究界定起始于1992年,曾有当地的旅游文学者在整理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后,在地方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功能、社会价值。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各地研究学者纷纷投入此项工作的研究中,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乡村旅游扶贫的解读。但由于研究与认知的视角不同,截至目前,尚未有科研单位对此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统一的整理,因此,社会受众群体对于相关方面的认知也无法实现公认。河南省在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较为丰富的地区,尽管地方特色旅游景点较多,但由于大部分旅游整改工作仅针对试点地区实行,没有在乡村地区实施,导致河南省乡村地区的旅游行业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一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基础
(一)丰富的天然资源
相比我国其他省市,河南省的地理位置相对优越。该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大多具有土壤肥沃、自然资源雄厚等特点,这些物质文化为河南省的旅游行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自然基础。河南省还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近年来高速发展的运输与交通行业,也为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条件。
在旅游产业自然资源层面分析,河南省具有“中原地区粮仓”的美誉,特色化产品包括毛尖、大米、大蒜,这些都属于河南省乡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河南省乡村地区,还具有多个文化历史底蕴、景色秀美的旅游景观,包括嵩山、上河园等[2]。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河南省拥有古城、少林寺等历史文化遗留的古迹与古建筑,这些文化资源在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过程汇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此外,在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发现,此地区被外地人美誉为“九州腹地”,即地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处于交通贯通趋势,属于中国交通的要道,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会条件,更是为河南省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原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创造了条件。
(二)可支配支出的逐年增长
随着国家乡村改革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市场内的持续化推进,近年来,河南省乡村地区群体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根据地方政府不完全统计数据与人力资源单位反馈的信息可知,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所有企业的市场价值超过45000亿元,同比2016年,增加了5%。乡村地区人口支出每年约3.0万元,农村人口可支出的财产总额逐年呈现高速上升趋势。并且,综合产业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趋势分析可知,此种经济上升现象将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生活条件为河南省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在休闲时间在当地特色景点进行旅游、娱乐。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娱乐、交通的消费比值,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对娱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为地区贫困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契机[3]。通过有关单位在地区与村民的走访与交互发现,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建设,在真正意义上带动了住户经济收益,并为地方政府与乡村委员会执行脱贫攻坚战工作提供了助力条件。
二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工作混乱
为了实现对河南省旅游行业给予助力,应深入地区旅游行业发展与建设现状的研究中。综合有关单位的研究成果发现,地方政府在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时,没有明确攻坚帮扶的对象,对于扶贫对象与助力地区的管理存在漏洞。例如,在河南省乡村地区内,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住户与村民没有在经济发展中享受到其个人应当享有的利益,而部分经济建设与发展相对优良的地区居住群体反而不断在此过程中获利[4]。此种现象会导致地区经济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且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也无法达到既定或应有的效果。在河南省乡村地区内推广振兴文化与旅游经济时,部分村民表示,尚不理解此项工作实施的意义,大部分位于农村地区的居民住户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地方政府执行的扶贫项目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甚至部分村民会采取措施阻碍此项工作,即便后续地方旅游行业得以发展,但也会由于村民没有参与管理或辅助地方政府执行工作,从而导致扶贫工作在管理时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除上述提出的问题,地方政府与帮扶部门应明确,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应当加大对特色化旅游产业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多地区对河南省此项工作关注度的提升,河南省旅游行业新增了一批试点景区,但在对景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中发现,大部分景区的质量存在不足,即销往市场或提供给消费者购买的旅游产品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产品缺少品牌作为支撑,产品在市场中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景区仍在以“弘扬农家乐”作为景区建设的关键,旅客在进行服务项目选择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5]。总之,此种发展模式不仅不适合产业的持续化建设,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农家乐”服务模式是每个旅游景点都具有的体验项目,根本无法起到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的作用。
三 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建立地区针对性旅游扶贫管理机制
为了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力,助力地区经济建设,改善河南省乡村居住与农村居住群体的生活条件,应当将此方面工作的实施置于乡村振兴视角下,通过建立地区针对性的旅游扶贫管理机制,实现对多个景区、景点、旅客的规范化管理。在此过程中,明确驱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利益,只有河南省乡村住户真正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建设中,才能为其个体创造经济收益,实现对地方居住群体个人收入的提升[6]。因此,地区需要建立的首要机制为农户管理机制,可通过地方村委会或乡政府的宣传,进行旅游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对其个人利益的宣传,并在有必要的条件下,组织农户培训,提高乡村群体的个人综合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确保其个人在服务社会时,可以保有正确的认知与良好的态度。做好旅游文化在社区中的宣传,鼓励乡村住户从自身做起,主动并自觉维护起地方生态环境。并加大对技术型人才、高校大学生引进的投入,由市场专业人才引进地区与现代化市场进行融合。根据地区网络覆盖现状,对乡村住户与居住群体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指导,由技术人员或引进的人才进行地方旅游文化在线上的宣传,通过此种方式使不同地区的受众群体了解到河南省旅游文化,并参与到地区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工作中。
建立旅游扶贫识别机制,精准识别地区帮扶对象,明确在执行某一具体帮扶项目后的受益群体与盈利群体,确保通过此种方式获取的利益可在真正意义上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在执行此项工作时,可由地方乡委会调派工作人员或由省级政府抽调人员,在乡村地区进行走访,了解并掌握不同地区与住户经济的实际情况。掌握河南省农村地区住户的经济现状后,建立一个针对住户个人贫困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档案库,通过专家评审与多种方式,确定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等级,并将评审后的结果在线上网站进行公开,对于网络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可采用在地区公告栏进行帮扶信息示众的方式,确保旅游扶贫工作项目在实施中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此外,根据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进行现有不同扶贫项目在市场中定位的校正。开展此项工作并不是为了专门发展地方旅游文化,而是要做到对地区住户贫困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求政府完善其自身的利润分配与调度机制,在获取一定的收益后,政府应将此部分资金与利润公开化,根据不同住户或个体在此过程中贡献的力量,为其分配应得的资金。同时,做好基于业务层面对农村住户技术的培养,即告知其盈利的技巧,做到“授人以渔”。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方面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确保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立的地区针对性旅游扶贫管理机制可以在具体应用中达到既定效果。
(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要实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应当避免地区建设的产品在市场内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有关单位加大对此方面的投入,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扶贫产品。在执行此项工作时,有关单位应提前做好对资源的普查工作,筛选具有文化代表与历史价值的资源,根据现有的旅游资源,明确产品的核心[7]。例如打造或建设具有河南省地域性特征的文化品牌,以地区内的太昊陵为例,可根据人们对太昊陵的认知及其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在景区内举办以“伏羲祭祖”为主题的庙会,并在庙会中推出文化服饰、艺术摆件、文化雕塑、手工艺产品等,以此种方式,创新旅游扶贫产品的表现形式。打破传统与固化的服务理念,将“农家乐”服务模式与多种娱乐体系进行对接,例如,融合“农家客住宿”与“采摘园”,打造一体化旅游服务项目,融合“养殖业”“畜牧业”与“旅游业”,鼓励旅客在景区自主摘取果蔬,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品尝地道的农家产品。通过此种方式,将产业链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对地方不同产业发展的带动。
四 结语
为了改善现状,加大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实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本文此次研究将以乡村振兴作为着手点,以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为例,结合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此地区的旅游扶贫发展策略,包括建立地区针对性旅游扶贫管理机制、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扶贫产品等。但仅执行上述提出的两方面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后期的工作中,根据地方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与不同农户个体对经济的需求,建立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对外合作机制,通过对人口脱贫的助力与多方组织机构的协同参与,吸引更多的市场旅客,以此种方式,实现对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助推力量。此外,地方政府应当完善针对此地区的旅游管理制度,通过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确保行业发展的规范化,使更多的优质人才主动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