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之间融合及提升路径

2021-11-22林大杰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28期
关键词:校企校园体育

林大杰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强,中国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事业给予的厚望,更是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1]从20世纪70年代起,竞技体育就承载着我们对竞技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竞技体育强国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愿望与目标。体育作为人们在生活中参与活动的一种形式,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认知大幅度提升,新时代下的群众更加愿意自发性的在工作、学习以外抽出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去。追究其源头,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认知有了质的飞越,对健康的认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育作为社会中一种不等同于其他文化的现象,它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提高身体健康、提高人们快乐感以及消除疲劳人们的感官等等。企业体育文化源于校园体育文化,企业工作人员对体育的认知也是来源于从小到大的校园体育中。因而,从侧面也足以折射出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一代人的成长。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高校体育”“体育文化”“校企文化”等关键词查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等,搜索了自 1999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9 月 30 日的相关文献约200篇(本),并对其中35 篇(本)密切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为研究的进行奠定了资料和理论基础。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异同

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阶段,往往价值观念对认知或参与起到了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曾表明,价值观念对人们认识、参与、改造事物具有主观对能动性作用。

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提出“无体育,不清华”,这毫无疑问是这所百年学府对体育重视程度的最高诠释与褒奖。当下许多院校也对本校学子(体育)成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毕业要求。可见,高校对体育是何等的重视,这无疑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重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表述过,体育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去赢,而且还教会我们在面对失败时,如何有尊严去接受,在生活中体育就是拥有这样对魅力。而当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体育特有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与掌握的过程,它会让你在参与其中所认识新的朋友,让你生活不再枯燥,让你意志不再懦弱。

企业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大相径庭,其是指在一定的企业理念指导下,能集中反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根本利益并与企业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体育实践活动,是企业的体育物质、制度、精神的总体。[2]其体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一个分支,二者的融合,形成企业体育文化特有的属性。伴随着现代企业布局的发展与壮大,企业体育文化也在成长中发展成型,并成为企业文化品牌中重要一环。企业体育文化在发挥主体功能作用中本着以人为本为主体,以提高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从而体现出企业体育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价值。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融合探析

文化融合指两种区别于不同的文化进行有机相融合,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相互弥补,丰富双方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借助社企体育文化中的优质内容板块,达到提高与补充校园体育文化板块,使得高等院校在为社会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能够与对接企业有机适应。使学生未在踏入正式岗位之际实现对接与适应。福建闽南地域篮球氛围浓厚,许多企业自发组建篮球俱乐部,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篮球联赛,无疑不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对继承与发展。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校园体育文化的支持,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带给企业不一样的改观与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性

二者均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与组织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学校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具有凝聚、导向以及规范等作用。此外,二者在构成上皆有相似之处,均可分成制度、物质、精神及活动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方面是核心;而制度方面表现为科学的管理制度,它是为学校和企业正常运行起到保障作用;物质方面则强调为人们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为其提供设施保障;活动方面是以精神方面为枢纽,推进人际交往与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

(二)体育精神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原有的职业发展及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的新要求,因此,职业发展目标的调整势在必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中,关于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对运动特色、体育组织文化和运动队团队精神等的概括凝练。[3]理解、信任、团结等元素深深地镌刻在体育精神之中,其精神内涵可促进、激励学生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敢打敢拼,将这种精神带入工作之中。学生在校习得的体育精神,在步入工作后,势必能够反哺企业,在提升企业职工的精神品质,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为企业创造良好氛围上发挥异彩。

(三)校企体育文化融合体现企业文化与精神面貌

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以校、系、班为单位,并以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与节目,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在展示自我能力的同时,学会在不同环境下融入集体,为集体共同的目标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内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造校园体育赛事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校园体育类社团的开展往往也能够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优良品质,诸如团结、公正、无私、守法、真诚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其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有良好表现。校园体育的精神内涵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有着难以磨灭的重合。它的形成为校企的良性互动提供借鉴与理论依据。

四、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融合提升路径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依托学校开展体育活动

建成“体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体育强国建设内容丰富,其中“体育文化建设”不可或缺。[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建立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响应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物质资源和精神文明上取长补短。大多数企业缺少举办体育活动的场所与设备,而往往校园不仅有专业体育设施、且维持良好,能够满足企业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在满足校园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下、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使用外,有序开放部分场地,这对企业的体育活动开展无疑有巨大好处,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助力地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培养体育指导师,完善企业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体育人才是体育赛事或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体育赛事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在企业中,此类人才稀缺,具有相关经验的人员不足,导致体育活动难以开展、进行不畅。因此,培养体育人才是校企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借助校园中成熟的体育组织架构,健全企业的体育组织机构,促进企业体育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有意识地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成立企业体育指导工作站,发挥其应有的优势面向企业与社会,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企业职工融入体育活动当中,打造一支有活力的团队,促进企业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

(三)加强引导,鼓励高校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多形式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文化建设

在校大学生与企业职工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有着明显差异,不利于其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为改变现状,应通过校园与企业“两个抓手”,来解决体育参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应积极地为职工多形式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其参与形式是多样化、多途径的。与此同时,企业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不同、需求不同、参与意识也大不相同。因此,通过校企联合举办体育活动,高校教工、学生能够带动企业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并通过奖励提高职工的参与度。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对社会心理过程。[6]企业鼓励员工多形式参与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帮助员工获得认同感的途径之一。

(四)加强校企体育文化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完善校企体育的资金管理

目前,从多渠道了解到,企业往往由于自身不够重视体育文化在企业文化塑造中的媒介作用,缺乏对体育活动的有效管理,在体育文化活动物质条件上反而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企业应为体育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加强校企联合,共建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可引入企业资金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校企体育文化循环。最后,在双方共同参与到校企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创互利共好的合作氛围。

(五)加强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学子适应新工作、新环境

大学阶段,青年人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效并且重要的。蕴含在体育精神中的团结、公正、尊重、守法等要素为学生在步入社会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校企合作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与企业职工能够交流心得体会,学习借鉴经验,有助于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热情、严谨的姿态融入新工作、新环境。在体育精神建设中实现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目标,推动校园的体育文化与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校园体育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