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云随访系统平台建立与应用研究进展
2021-11-22孔庆洁
孔庆洁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随着我国分诊改革措施不断深入,医院内的管理以及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并逐渐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等内容靠拢,以此实现医共体的建设,帮助患者签约家庭医生,落实分诊制度。等级医院考核和医院管理要求明确指出,患者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考核要求之一,因此出院随访是医务人员的本职基础工作,可以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通过随访,医护人员可以方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
1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显著改善,但是其依旧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解决[1]。以往国家长期对包括医院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进行积极的投资以及扶持,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但是,依旧无法跟上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后的医疗需求。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公共医疗机构可以构建全新的模式,通过电视挂号、远程居家会诊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当前人们的就医需求。
而区域医疗作为我国开展全民公共卫生信息化的首要条件,当前大部分数字化系统均属于独立工作、各自服务的模式,且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互通性比较弱。想要积极展开区域医疗,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改善各个机构内的互通性,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有助于推动区域医疗建设进展。
此外,社区内的中心角色也需要显著提升,虽然大部分人们忽视社区卫生机构,但其是未来区域医疗机构内的重要环节,更是重新建设卫生公共服务的可行性的关键角色[2]。随着我国对社区卫生中心财务的投资力度增加,社区内的各个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可以显著改善当前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水准,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卫生保障。另外,我国老龄化也逐渐加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以及年轻人口迁移至城镇内进行发展,空巢老人问题逐渐成为当前人们需要解决的重点。虽然我国加大了城镇内医疗资金投入,且部分医疗机构内的硬件投入也显著增多,但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新医改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病不出县的保准,其对当前基层医院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通过分析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医院正需要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和与其配套的行业服务模式。因此,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需要使用全新的信息化平台,进而实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服务,充分满足更多人们的医疗需求。
2 医院传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发展概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临床医学提出对患者进行个性化、人性化以及家庭化的服务,进而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最终提出了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概念[3]。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主要是指患者不需要亲自前往医院,也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详细的诊断以及分析,并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还能节省患者等待诊断的时间,避免患者挂号排队、长途奔波的辛苦。
而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也逐渐应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展开医疗服务。再加上政府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大力支持,临床医师具有的积极服务意识,促使医院以及患者充分了解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优势,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发展以及使用范围。临床医学中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采用的技术,也经历多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像卫星专线、互联网视频以及电信专线等。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从理论工作转变为实际工作,并逐渐普及到各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内,促使我国单一的医疗服务变为综合服务,进而为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4]。
但是,由于我国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也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信技术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管是卫星通道还是互联网视频的会诊方法,患者与医生进行视频的质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通信视频质量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会诊时的舒适感,降低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大部分患者以及医生均不愿进行视频会诊。虽然,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显著改善这一情况,但依然无法为患者以及医生提供高质量、清晰的会诊视频。
(2)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终端成本比较高,致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以及应用,其只能解决部分患者的特殊就诊需求,无法在人们群众中普及应用。
(3)传统的视频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只能为医患人员提供单一的视频沟通,无法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就医需求。
(4)医院内传统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常为独立的系统,其并不归属于公共卫生信息化以及数字化医院的范畴中,无法和各个医疗系统进行互通,严重影响实际的沟通效果[5]。
传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存在的诸多的问题,不仅影响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实际效率,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使用,不能有效改善当前的公共卫生工作。
3 医院云随访系统平台构造概述
随访主要是指医院对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通讯或者其他的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的实际变化,并指导患者恢复健康的一种观察方式。随访是医院根据实际医疗需求,对诊治后的患者保持实际联系,并要求患者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持续跟踪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发展情况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医院传统类的随访主要是指电话随访以及门诊面访。随着我国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收集患者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大幅度提高医生的实际工作效率,且以往的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的医疗需求。云随访系统主要是在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主流技术,将专业的随访知识作为基础,进而从实际角度着手,针对医院内患者随访的信息进行处理,改善特定人群管理较为薄弱的情况[6]。
3.1 系统结构
云随访系统主要是指应用浏览器以及服务器等不同结构,通过功能嵌入用户体系对接等不同模式,在患者移动应用程序,公众号等接入端口,实现医护多个端口互动的情况。同时,可以通过视图等方法与医院内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对接,进而分享数据信息,并将时间轴作为主要的整合原则,对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门诊次数住院记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保证患者建立完善的专项档案。此外,医院还可以结合各种先进技术,为患者构建一种新型随访模式,围绕随访、宣教、咨询、监测等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各项医疗服务。医院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大幅度提高患者的随访体验感,实现院外的延伸服务[7]。
由于云随访平台需要灵活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常会出现泄露患者隐私的情况。因此,医院在建立该平台时需选用第三方安全技术,如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进而对数据传输的整个过程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避免患者的信息泄露。
3.2 业务流程
系统通过采用B/S 体系,联合各个客户端的模式,构建了统一的患者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随访基础平台、随访子系统、满意度系统、健康宣教系统、复诊预约系统以及移动交互APP。随访技术平台主要是由个人工作站、患者全息档案、统计中心、基础平台以及知识库共同组建而成。
个人工作站主要是指医疗人员在登录系统后,显示出个人的实际工作任务,并通过我的首页可以进入对应的工作区域。不同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任务也随之不同,但各个角色的任务均包含随访任务、健康宣教、以及待处理投诉表扬等。
患者全息档案主要是提供患者的综合查询服务,医疗人员可以查询患者的基本信息、医疗记录等基础信息,并以时间轴作为主要的整合原则,录入患者各种健康监测数据,进而实现患者健康信息一体化的管理目的[8]。
知识库可以提供随访表单库、健康宣教库、提醒短语库、疾病药品库以及随访模板等,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内容,满足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需求。
统计中心通过对随访工作量以及随访表单、健康宣教、投诉表扬等内容进行处理,将诸多内容进行图表化的统计,直观展现在医务人员的眼前,并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便于医院内的管理层对其进行考核以及检查。
基础平台是系统的核心,用于实现患者院内信息的整合。该平台支持医院微信公众号实现端口对接,并支持医院内现存的短信平台对接,支持与各个主流厂商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另外,基础平台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从该系统获得患者院后的信息资料,便于随时对患者发送随访问卷、健康宣教以及复诊提醒,大幅度提高了医患互动的有效率[9]。
3.3 随访子系统
随访子系统主要包括对象、措施、计划、规则、记录以及处理的内容。该系统的随访对象,主要指全部住院患者、门诊患者。随访措施主要是针对门诊、住院患者就诊之后,医院根据自身的随访信息以健康制度对其进行随访,并由主管医生执行随访工作,其指定随访医务人员以及护士协助随访,开展交互式的随访措施。其中,随访可以将科室作为主要的随访单位,也可以将医院作为随访单位,甚至可以将医生作为随访单位进行各项随访工作,以此提高随访的有效性。
随访规则内用户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表单模板进行应用,还可以对随访表单进行自定义的编辑措施。随访计划内用户可以查看随访计划的各项信息,并查看随访名单、随访列表、过期列表、完成列表等多个内容。随访处理下,系统支持患者查看全息档案,且用户可以查看整体随访计划,并查看随访状态、填写随访表单。此外,随访记录支持同一科室或者跨科室内的记录分享,后台可以主动实施记录通话内容,并对各个设备信息内容进行记录以及存档处理[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医院内现存的服务流程以及各个体系,其需设计高效的信息流通途径以及业务途径,进而打造随访与临床相结合的云随访体系,保证该体系可以跨科室分析数据,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建立精准的健康数据管理库。同时,通过云随访平台,可以让医生将患者作为核心,对其进行随访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减轻人员的负担以及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