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跑出 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1-11-21巩海滨

群众 2021年19期
关键词:乡贤镇江农业

巩海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以来,镇江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统筹谋划,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一体推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紧抓产业振兴龙头,协调政府市场“两只手”

坚持项目为王。通过健全完善月通报、季调度、半年观摩、年底考核的推进机制,建立“一项目一专班一清单”的“三个一”全程服务模式,确保64个重点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联合农业农村部干部培训学院开展乡村产业招商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招商能力。聚焦优质粮油、应时鲜果、特色水产、高档茶叶、优质畜禽、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实项目。

坚持接二连三。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坚持客户导向。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瞄准长三角高端市场,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掌握市场信息,加快“金山翠芽”“镇江香醋”“丁庄葡萄”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进程,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打好镇江特色农产品优质、安全、绿色牌,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迈开引才育才“两条腿”

把精神旗帜树起来。赵亚夫同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全国“三农”战线的标杆,更是镇江农业农村工作的“金字招牌”。镇江大力弘扬“亚夫精神”,持续推动“学亚夫当先锋、做亚夫促振兴”活动走深走实,探索设立亚夫学院,加大农技人员、村书记的培育力度,推广农技人才“县统乡用”模式,推动镇江“三农”战线干部把更多成绩写在大地上。

使政策红利落到村。镇江人才“镇兴”计划出台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提升了城市美誉度和人才吸引力。借助人才“镇兴”计划的“东风”,我们正在研究出台乡村版人才“镇兴”计划,通过有“干货”、有“温度”的举措,完善乡村引才聚才爱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让更多人才“镇”聚乡村。

让新生代农民快成长。发挥涉农高校院所优势,在江苏大学挂牌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探索推动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让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乡创客、田秀才、土专家涌现出来,确保“三农”工作“后继有人”。

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下好传承创新“两步棋”

讲好故事、以文铸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因地制宜采取更多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开展送法下乡、艺术普及进乡村等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更多农村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让人“记得住乡愁”。镇江新区姚桥镇儒里村现有朱氏宗祠、张氏祠堂等古建筑遗存和以“东乡羊肉”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文化,通过开发保护,走出了一条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传统文化如何在鄉村振兴中活起来?一方面要善于古为今用,赋予现代元素,推动更多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扬中市围绕“乡贤文化”做文章,建设乡贤文化广场、乡贤馆,开展“十大新乡贤”评选等,让乡贤成为乡风文明的“风向标”、社会治理的“稳定器”。另一方面,要坚持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培育文化产业,把更多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转化嵌入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既富农民“脑袋”、也富农民“口袋”。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将唐朝王妃墓、戴九成墓等人文历史遗迹与舞龙、玩花船、打年糕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农家乐、体验园等乡村产业项目,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养护生态宝贵财富,确保硬件软件“两手硬”

抓投入,设施上水平。推动“戴庄经验”推广提质扩面,加快生态循环示范村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首批建成省级生态循环示范村2个、市级10个。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畅通城乡循环、扩大投资消费结合起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抓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绿化,总结推广扬中“八位一体”管护经验,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人居环境“升级版”,切实增强农村宜居性和群众满意度。

抓制度,确保能治本。坚持“为农民而建”原则,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分布,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下游要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的明确要求,研究制定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因地制宜发展精致精细“微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社区体验农业等新业态。

强化组织建设基础,发挥示范引领“两种力”

建强战斗堡垒。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和村书记专职化管理。专门召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国家级试点推进会,借助国家级试点的契机,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工作,让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始终坚不可摧。

深化“四治”融合。完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协同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引导作用、智治的支撑作用。丹阳市陵口镇东王村探索实践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乡贤队伍为骨干、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新路径,打造村民自治2.0版,实现“优秀村民+在外乡贤”“乡贤理事会+社会公益组织”“村两委+乡贤会”相融合。

打造平安乡村。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地区自然灾害、安全隐患等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坚决守牢农村安全稳定的底线。

(作者系中共镇江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猜你喜欢

乡贤镇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