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基本民生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1-11-21唐秋实袁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7期
关键词:救助抗疫民生

文/唐秋实 袁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逐渐向全球蔓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很快走出了疫情的阴影。疫情之后,我国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在基本民生保障以及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我们应采取何种发展方式,是后疫情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1]。

一、后疫情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外部挑战

全世界的疫情看不到终点。新冠肺炎不像季节性流感,它不会到夏季就凭空消失,而是寄生在人体内,对外部环境适应性极高。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成果已初步显现,但是拥有世界先进医疗技术的美国,由于受国内两党斗争的影响,抗击疫情依然步履维艰。若人类的卫生健康得不到保障,人类实现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将被缩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要义,是构建未来社会的基石。而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出发点则是人的健康发展,这不单是民生问题,还是政治经济问题。

世界性的疫情威胁着中国的抗疫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与世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运送抗疫物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了人员的交流,给境外输入提供了温床。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中国抗疫问题政治化、妖魔化也是阻碍全球合作抗疫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美国谬称中国为了补救早期疫情管控错误,利用集权政治体制侵犯民众的自由,以严苛的手段虐待民众;谬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中国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和疫情蔓延的罪魁祸首,并谬称武汉是“鬼城、人间地狱”,尸体无处堆放等。

(二)内部挑战

因疫情返贫人数增加,物质扶贫难度加大。2020年,全国有将近500万人口没有脱贫,有200万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有近300万处在贫困线人口存在致贫风险,还有大量因疫情导致贫困的群众需要救助。随着疫情防控的基层化,脱贫等民生问题增多难度加大,加上手段落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新的问题。

救助群众依赖性强,精神扶贫任重道远。“低保养懒汉”简单地给予物质帮扶,在一定上促进了各项民生工作的简单化,也是贫困群众最喜欢的方式。但疫情期间的一些特殊民生政策、救助标准较往常有所提高,大量低保户边缘的群众进入了低保行列,给低保动态调整带来了瓶颈。如果一旦低保被取消,其本身的生活水平将下降,落差较大。

后疫情时期下,中国的民生保障问题面临着内部和外部两大挑战,这些挑战使我们面临许多冲击,但也是我们创新民生保障方式的好时机。

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做好后疫情时期的民生工作

(一)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民生工程,还是抗击疫情的“生死工程”,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减贫工作占到了世界的70%,使6亿多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对世界脱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抗疫合力,短短两个月内就控制住了疫情,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成就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此后,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制度的红利,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亿万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党的防疫工作,加强自我防护,少聚集,“全国一盘棋”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令世界称赞。连外方评论都叹为观止:中国为阻断疫情传播展示出了非凡的决心和毅力,以及惊人的动员能力。这样的动员之所以能成功,与中国的政党制度息息相关。可见,公共卫生管理事件防控的成功,从政党制度方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处理危机时及时高效,当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时,党中央果断出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组织,接连召开各项紧急会议,部署各项方案。向疫情严重的地方派工作组指导抗疫,各地方党政机构积极有效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在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对没有劳动力及因疫情返贫的特殊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在明确具体情况下,防止因疫而贫、因疫返贫。

(三)推动构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全球日益走向联合的今天,国际社会日益表现出“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命运相连的趋势,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独自解决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后果,因此,必须发挥各个国家独有的优势,共同维护全球安全。面对突发疫情,我们必须跨国零和博弈陷阱思维,集聚世界力量,只有这样人类卫生健康才得以保障。首先,中国应该更积极参与到全球抗击疫情“统一战线”的构建,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外交活动,强化政府间的交流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寻求国际合作的同时一定要具有底线思维,并始终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其次,要处理好政治互信与疫情防控的关系。由于病毒传播的全面性,决定其具有跨国界跨种族的特性,想要控制疫情就需要摒弃政治屏障,加强政治互信,排除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应该深刻认识到政治手段不能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构建各国政治互信的良好环境,不仅有利于在疫情之下各国团结起来共同打击病毒,也有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政治互信的环境离不开每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卫生危机时能走过这座“独木桥”,这是历史的教训,因此排除政治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必要。

三、创新救助媒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一)大数据是改善民生的新引擎。具体而言,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将成为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3]。面对庞大而复杂的贫困群体时,政府管理者要做到制定精细化的扶贫政策,从宏观政策到脱贫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支撑,既做到了扶贫项目科学有效地实施,又推动了科技惠农政策的实施。与此同时,政府应做到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实现需求侧与村民供给侧有良好互动。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以精准扶贫等为主的组织结构体系,重塑了民生领域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助于精确地反映民生领域中的各项信息,同时有效地兼顾了效率与公平原则,实现了各个主体间的相对平等,丰富了惠民对象的选择权,很好地解决了惠民对象的资金问题[4]。

(二)简化救助流程,给惠民政策的实施松绑。后疫情时期,复工复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简化、优化各项工作及社会帮扶的审批程序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深刻总结疫情期间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与优化行政审核审批程序所取得的积极成绩,鼓励条件充裕的地方政府授权乡镇或街道直接对低保进行审批,提升低保审批、贫困户认定以及特困人员认定等涉及社会救助民生项目的服务效率。推动各项社会救助程序的审核审批无纸化改革,将困难人口信息录入到政府APP中,以后只需凭借二维码便可申请各项优惠。利用大数据等高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救助资源,将社会救助需求连接到软件中,这样社会上的一些分散资金就会集中起来并且合理地匹配。“互联网+”使救助者与被救助者结合起来更加便利,以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惠民利民。

(三)充分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从宏观上看,政府应在各项民生事业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社会也应积极参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体现了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民间慈善组织的帮助,又有企业老板的资助,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开展捐赠疫情常态化期所需物资的活动;要充分体现社会帮扶形式的多样化,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的工作方法,让发展较好地区带动发展较差地区,实现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另外,社会力量的加入应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而非只看短期效益,为此,要制定长期帮扶计划,配合政府综合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救助抗疫民生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水下救助抢险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水下救助抢险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