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1-11-21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思政

凡 路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4514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是其他各科课程的任务,其应包含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挖掘各科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又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2]。为更加科学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理论,理清其科学属性与阶级属性的内容,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将思政内容融入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方法途径,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实现基本经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特定的阶级利益、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科学性,但其本质上来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理论时都不应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理清西方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和实用价值成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吸收并融入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因素[3]。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其基本假设为理性人假设,即经济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其经济行为都是力图实现成本最小和利益最大化。这种假设及其与之相关内容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体主义及功利主义倾向,在社会经济行为关系中表现为极大的利己性,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和企业,其不仅仅是社会中的主要经济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4]。因此,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对其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同时应该融入对其作为道德主体的基本道德素质以及基本社会责任等内容的分析。通过思政元素与教学的融合,直观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输送到学生思想意识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在传授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及品德教育,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体讲,通过教学与思政的融合,力争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育人目标。

(一)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让学生了解和领悟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使学生能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准则,提高自身法治意识及道德品质修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社会义务,成为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勇于拼搏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价值判断、选择及塑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引导其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关系,并能积极为社会及他人贡献个人力量。

(三)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并能够从经济学视角去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道路选择,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及决策的能力,增强其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及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提高思政意识,完善教学材料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要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教学技能,明确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挖掘育人资源。

首先,教师可以针对课程性质,进一步修订本专业教学大纲,在大纲中除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以外,加入育人目标,以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其次,教师可通过每周进行集体备课的形式,集思广益,以更好地理清每一章知识点中可嵌入的思政元素,也可邀请思政部专业课教师进行探讨,以保证思政内容的精准性,从而达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5]。最后,教师在撰写教案讲稿的过程中,要突出思政元素要点,并根据要融合的思政内容对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以确保在课上能够更好地呈现及传递课程思政内容。

(二)创新授课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融入思政内容后,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外,应实行多元化教学手段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实现将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其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思政教学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所期望达到的育人目标,根据所讲知识要点,结合当前国情及热点新闻话题,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探讨,在案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来提出育人目标。例如:在讲垄断内容的时候,可引入阿里巴巴被罚182.28亿元的案例,并让学生讨论分析被罚原因,最后教师总结:企业要进行公平竞争,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第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入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形成学生在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内心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用并善用现代教学工具,如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并理解所讲基本知识内容以及与知识相关的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情感元素,并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讲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内容时,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纪录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及崛起,提升其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三,讨论教学法。除在课堂上结合所讲知识抛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外,教师也可采取分组的形式,针对每章所讲知识的不同,给学生布置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不同的学习讨论主题,其多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一方面增加其自觉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在搜集资料及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就增加了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在课上教师再利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依据课下所讨论的情况进行发言,并依据学生的发言内容进一步总结,让思政元素深入学生头脑。例如:在讲支持价格内容时,让学生课下搜集近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内容,并依据所搜集的资料结合所讲知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第四,实践教学法。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及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深刻,但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感知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增强学生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深层认知,启发其进行深度思考,就需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际体验中来,即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的生产发展变化。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去社会上进行观察体验,可以是去菜市场、超市、企业等地方。例如:在讲生产论和成本论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量和付出的成本,以及企业给员工所提供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给社会所带来的基本效益等。让学生明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同时不能剥削职工,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且在生产中不能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情况。

(三)融合思政元素,构建多维度考核体系

融合思政内容后,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期中期末的材料性考核,应构建多维度考核体系,选取量化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其考核内容可包括过程性考核(占比20%)、形成性考核(占比30%)和综合性考核(占比50%)三大方面。具体考核内容体系构成见图1。

图1 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体系构成

1.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占比5%。这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出勤率是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察,守时对于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及工作都非常重要。第二,学生的课前主题演讲,占比5%。每次课前10分钟可安排2~3位同学进行简短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思政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自己的经历经验分享,也可是对时事热点话题的看法等,通过课前演讲,一方面培养学生有能够站出来的自信,另一方面通过演讲的内容,使学生接受思想和心灵的洗礼,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第三,学生的精神面貌,占比10%。这一点可从学生平时与教师交流过程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课内自主发言以及参与小组讨论的主动性情况等来进行评价。

2.形成性考核评价

形成性考核占比30%,其评价指标主要有学生平时作业,占比15%;学生思政作品展示,占比15%。平时作业主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是思政要点与基础知识的融合,检验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时势问题的能力。学生思政作品展示,是学生结合所学基本知识,加入自己对思政内容的思考后,以做成PPT汇报、团队角色表演或者辩论的形式来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形成性考核,不仅加大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领会程度。

3.综合性考核评价

综合性考核占比50%,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比40%;学生调研分析报告,占比10%。其中在理论考试试卷内容结构及分值的设置上,适当降低客观题的数量,加大主观题的分值,主观题的设置以问答及开放式题型为主,且更偏向于考察学生应用经济学所学理论观点去分析经济现象以及经济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思考去作答,以考促学,从而实现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作用的效果[6]。对于学生的调研分析报告,主要是依据所学经济学理论,结合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者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问卷调查,形成调研分析报告。

(四)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深度挖掘“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精确恰当地嵌入到课程知识体系的讲授中,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具体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如下。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在讲到理性人假设时,可让学生思考人性问题,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并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讲资源稀缺性问题的时候,通过看病难这一案例,引入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所讲的,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提醒学生要加强自身身体素质锻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讲到资源利用问题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通过举例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学生要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供给、需求与价格理论。在讲到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消费需求时,引入炒房、囤盐、囤口罩等话题,告诉学生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不能盲从跟风,扰乱市场秩序,要相信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在讲生产成本对于供给的影响时,引入拉闸限电这一热点话题,并融入能耗双控政策,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讲到均衡价格的形成时,融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基本的认识。在讲支持价格时,引入“三农”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导入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讲授,让学生对当前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有基本的认识。

效用理论。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引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并提醒学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孝顺父母长辈,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孝情况的网络报道,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作出评价,避免形成网络暴力。在讲预算约束线及消费者均衡时,融入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讲解,提醒学生要进行理性消费,拒绝盲目攀比,远离校园贷等各种网贷,并让学生明白消费满足感的增加不在于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商品,而在于消费者能在既定的收入基础上对资金进行合理地分配及消费,让每一分钱都实现最大的效用水平。

生产成本理论。在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问题,告诉学生资源要素的投入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就像我们做人做事讲话都一样要有个度,不能刻意伤害他人,不能做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在讲生产者均衡时,引入企业家精神,让学生明白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员工、社区以及生产环境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回馈社会,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考虑自身发展。

市场理论。在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在当前我国是不存在完全竞争的行业和市场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都是非完全竞争的市场,需要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两只手共同来调控宏观经济。在讲垄断的内容时,让学生明白,作为垄断企业,其要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监管,不能滥用市场主体地位,扰乱市场秩序,采取有损消费者及社会福利的行为,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收入分配理论。在讲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内容时,融入我国当前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引入我们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鼓励学生要通过个人不断努力奋斗,增加个人收入,提升个人价值及幸福感。

市场失灵理论。在讲到外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时,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提醒学生,不管作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多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让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讲到公共资源及公地悲剧问题时,融入环境承载量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在讲信息不对称问题时,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教导学生要诚信做人,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宏观经济指标理论。在讲GDP指标时,介绍GDP这一指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发展要看GDP,不能唯GDP,以及绿色GDP的发展理念,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GDP认知的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不断变革,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和谐等内容有更好地认知。在讲GDP核算时,融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及出口的内容,并讲解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国消费、投资及出口的基本变化情况,告诉学生虽然2020年我国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率仅为2.3%,增长速度放缓,但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以及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增加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在讲失业内容时,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融入对正确就业观的讲解,提醒学生要处理好就业与择业、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灵活就业,积极创业,尽可能不要出现长期失业的状态,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讲通货膨胀内容时,融入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发展元素,介绍我国货币的相关政策,提高学生对基本货币政策的认识,建议其要有理财的意识。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时,融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为维持社会主义经济稳定运行所做的努力,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经济增长理论。在讲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引入我国年GDP增加率这一指标值的变化,来说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为中高速增长,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为集约型增长,不仅追求经济总量的变化,更注重的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及社会制度等的变化,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讲新古典增长模型时,提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鼓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宏观经济政策。在提到供给管理政策时,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会依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以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讲到具体政策的应用时,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思想,让学生懂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四、结语

古语有云,所谓人才,德为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德才兼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才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即德的培养,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程建设来达到的。“西方经济学”课程通过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效衔接,力求在实现学生经济学专业知识构建及能力培养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素养,以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的有效统一,体现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培养德才兼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