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课
2021-11-21高淑琴
高淑琴
(宁夏盐池县长城希望小学 宁夏 盐池 751500)
1.处理教材——细致地分析,取其精华
处理好教材可以明确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知识点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此操作做好准备。如果不备教材就进行教学,不仅不能全面堂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读教材是掌握知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比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这个单元中《学会使用菜单》与《熟悉对话框》这两课的知识点对我们后面所学的软件操作非常重要,任何的软件都离不开窗口、菜单和对话框。所以,教好这两节课,就为教好全册教材奠定了基础。
处理教材,要掌握好教材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1 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获取生活经验及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强调情感陶冶,使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这是对教学目标的革新和创造。例如:在《在搭建仿真机器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搭建仿真机器人的过程,掌握搭建仿真机器人的一般方法,知道端口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熟悉机器人编辑窗口工具栏,并尝试在虚拟环境下搭建仿真机器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2 要确定本节课在学生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它与本学科前后教材有什么联系,起到什么作用,与相邻学科有关知识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如,在《搭建仿真机器人》这一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机器人的三大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初步熟悉IRobotQ3d机器人搭建平台,并且在构建了组成机器人的基本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搭建一个的两轮驱动的轮式车形仿真机器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确定教材重难点的技巧——掌握课标,了解学生
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确定教学重难点先要掌握课标,深人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人口,设计好问题,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地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教材的各单元知识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系统。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内容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确定不可能按照某种固定方法去套出来,关键是掌握它的特征,并根据特征,从教材的全局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局的分析研究中把它悟出来。
在《Flash基本绘图》)一课中,工具箱中工具的使用决定了学生后面是否能操作好。因为这节是Flash教学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把“工具箱中工具的体用”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教材中“运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绘制图形”确定为本课的难点。学生只有学会了动手操作——掌握铅笔工具的三个附加选项的操作,才能完成本课练习“课中的背景图片”的绘制操作。
3.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性与艺术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使这些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1 兴趣创设法。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从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新建文件夹》一课中,我提问: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书包中经常放哪些东西?当书或作业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书包里东西会变得很多,还有可能就会装不下,找起来也不方便,这时你会怎么做?生回答要整理书包,我接说,我们用的电脑是个很大的资源库,里面有成千上万的资源,应该如何存放才能方便我们查找和使用呢?从而引出文件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3.2 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尝试、探讨、交流中学会本节的内容,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单动画对象沿引导线运动动画》一课中,我将给动画对象添加引导线这一大的任务,我又分成三个小的任务去完成。第一个任务:添加引导层;第二个任务:绘制引导线;第三个任务:将动画对象吸附在引导线上。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三个任务,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3 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读信息技术课本,学习操作技能。比如:《形状补间动画》一课,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48—51页,制作“禾苗生长”动画,完成《学案》上面的问题?①如何制作形状补间动画?②怎样快速的使第20帧的关键帧画面和第1帧的画面相同?③如何把第1帧的画面变小?④怎样让Flash创建这1—20帧的动画?⑤这个动画做了几帧的画面?这样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思考问题,从而学习探究了制作过程。
3.4 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是在认真分析学生的智力、能力与行为差异性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借鉴复式教学的教学形式,在班级中突破传统的只面对全班教学模式,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先要正确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从心里接纳他们,尊重他们。教师要深人研究学生,依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合理分层。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对学困生保“底”,达到标准规定的最基本要求;对学优生不封“顶”,鼓励他们向更广、更深的学习目标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