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2021-11-21胡彩霞
胡彩霞
(湖北省巴东县神农中小学 湖北 巴东 444300)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展开高效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将数学课堂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正确认知空间观念
生活中有许多与几何图形知识相关的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将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形象转化为几何图形知识,使学生更好的认知空间观念,并在脑海中呈现出清晰的图形表象,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正确的认知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水平[1]。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正方体》这一内容时,便可以打造出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找到班级内的正方体。教师让学生们观察粉笔盒的外观,并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图形绘制出来。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正确绘制出正方体的平面图形。接下来,教师可以把粉笔盒展开,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正方体的结构,初步感知空间观念,从而加深对于这一内容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进行实物观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应充分了解图形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分图形本质的能力,从而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先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具体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2]。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这节课的具体内容。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是三角形形状的实物,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观察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内容吗,加深对于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变换三角形的位置、大小以及形状,并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这一变换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图形变化,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进行。
3.通过事物联想,提高学生空间观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很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联想。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进行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被激发[3]。比如,在开展人教版教材《平行四边形》这一教学点时,教师应提前准备多种形状的卡纸,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卡片等。接下来,让学生们通过拼接、剪裁、折叠等方式将其变化为平行四边形。
4.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学生空间观念
由于数学知识较为复杂,使得学生们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不愿加入到数学课堂中。因此,教师可以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呈现出清晰、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轻松的了解所学内容,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学习人教版教材《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激光照射所形成的集中点,并通过这一激光点照射出另外两条激光。接下来,教师借助激发为学生讲述角的概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科学的完成教学设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发展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自主学习意识,使学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以及指导者,从而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难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