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研究
2021-11-21孙良蕊
孙良蕊
(菏泽鑫盛路桥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菏泽 274000)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隧道全长1080m,160m为其埋深最大值,单洞属于双向双车道,14.66m为隧道净宽,7.8m为隧道净高。由于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隧址区中部形成断裂破碎带。依照钻探结果显示,破碎带发育构造角砾岩或断层泥,与断层带相近部位的灰岩存在溶蚀情况。原设计当中,隧道K3+882-K3+731段采用III深支护,施工以双台阶法为准。上下台阶距离可达到50m左右。在上台阶掘进施工中,当施工至K3+731段时,初次支护后,第二天进行超前小导管等施工时,隧道顶部偏右2m部位出现岩体局部失稳垮塌问题,此时迅速停止施工,并将设备、人员紧急撤出,紧接着垮塌范围进一步加大,并有250m3锥形体出现于掌子面位置,可判定为中规模塌方,本次塌方造成的损失包括:超前小导管完全失效;破坏了最近处的一榀钢拱架拱顶和右拱腰部位,未见人员伤亡[1]。
2 公路隧道施工活动中发生坍塌的原因
2.1 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一旦通过断层及其破碎带,或在薄岩体的小褶皱错动发育地段,潜在应力释放,围岩失稳,引起围岩坍塌。2)在特殊裂隙发育地段、破碎带和软弱脉夹层地段,相互挤压的块体开挖后将失去稳定性。3)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开挖后岩石表面的强度大大降低,失去了自身的稳定能力,导致坍塌[2]。
2.2 隧道设计因素
1)选隧址时,地质调查不详细,对不良地质认识不到位,缺乏详实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造成施工方案编制错误。2)不良地质条件下预支护及加固方案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支护强度不足,导致塌方。
2.3 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1)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或施工方案编制者缺乏相应经验,所选施工方法不适合地质条件。2)施工过程中,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支护方案或施工方法需要变更时,施工方法未及时变更。3)初期支护施工不及时,支护搭设不符合要求。初期支护是充分利用围岩稳定性,防止隧道塌方的技术措施。施工不当会导致围岩过度累积变形和坍塌。4)隧道开挖后,必须及时进行初期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减小变形,使开挖轮廓周围围岩变形逐渐稳定。开挖后,地层长期暴露,导致围岩松动、风化,失去自稳能力,发生坍塌事故。5)高速公路山区隧道开挖多采用钻爆法开挖;6)监测是新奥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过程中如不及时测量,或测量数据异常时未采取有效措施,已完成的初期支护部分可能因变形过大而坍塌。7)围岩开挖后,对开挖轮廓线内的孤石、松散危岩进行处理。如果处理方法不当,会造成人工塌陷。
3 公路隧道坍塌的相关治理措施
3.1 大管棚处理技术
大型管棚施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在拱顶以上开挖1-1.5m高的管棚。然而,在管棚开挖阶段,坍塌影响的初始变形通常比较严重,也会引起严重的开裂问题,不能保证人员和工程的安全。崩塌的主要部分是碎石土。由于其粘结性能差,结构松散,很难准确控制钻机的钻进方向,导致钻渣在钻进过程中坍塌沉陷,钻机方向偏差较大,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大管棚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提高结构的强度性能,同时避免出现严重的施工偏差问题,从而保证大管棚的结构性能满足工程需要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3]。
3.2 小管道超前灌浆方案
小导管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开挖工作室,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可实现多台钻机同时钻进施工。虽然注浆施工次数较多,钢管安装数量较多,但小导管注浆施工灵活灵活。同时,小导管注浆施工可随时针对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确保其结构性能合格。在对施工路段进行综合分析调查后,综合考虑经济性、施工难度、安全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塌方处理方案,小导管超前注浆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以更好地消除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保证后续钻孔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安全,防止坍塌事故。
3.3 超前支护
施工前应调查确定围岩标高。对于易发生塌方事故的软弱破碎地段,应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适当的超前支护施工方法,以提高围岩结构的稳定性,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采用超前支护可以有效地防止塌方事故的发生。支护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以更好地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
3.4 应急处置措施
稳定塌体、控制塌方规模是本隧道工程塌方应急处置的重点,通过应急处置,可以有效避免塌方进一步扩展。具体施工流程如下[4]。
1)采用Ф6.5mm的钢筋网(25cm×25cm)与C25混凝土(25cm厚)结合的方式,封闭塌体表面,随后在塌方底部填筑渣土,并进行压实。2)当塌体恢复自稳能力后,可按梅花型布设注浆小导管,直径为50cm,长度为4m,通过注浆法加固塌体。3)针对K3+8746-K3+731段,可在拱部120°范围内径向按梅花型布设无缝锚管,做注浆加固处理。
3.5 处理山体滑坡
1)若塌方量较小,且在塌方范围内已进行喷锚或支护较牢固时,可从两端或先一端再向下逐渐消除塌方。注意拱顶及围岩变化的可能性,避免二次坍塌。开挖后应立即搭设临时支护,临时支护必须紧靠塌方空腔面。如果坍塌体过大,不能完全保证不会发生二次坍塌,不要清理坍塌体。塌方体采用临时锚喷支护、钢拱支护或模板混凝土作为拱顶临时支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拱脚应下挖作刚性支撑。
2)当塌方量较大,因塌方块体无法进入塌方区支护时,可采用长管棚或注浆加固塌方体。崩塌体稳定后,按照“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的原则开挖塌方体,尽快进行衬砌。有时,为了减少坍塌空洞的暴露时间,可采用一次性模板混凝土封闭支架。当崩塌地段围岩完整性差或富水时,应采用预注浆加固塌方段围岩。
3)如遇塌方冒顶,应在塌方体处理前对洞口进行支护,并对洞周岩石表面进行喷锚封堵,以防塌方体在隧道内再次开挖时,上部顶板发生二次塌方。当地质条件较差时,沉孔周围的地面也应采用锚杆或表面注浆加固。地表四周及洞口以上应采取防排水措施,防止雨水进入塌方洞软化围岩。如果塌陷空洞顶部地表埋深很浅,塌陷空洞较大,可根据情况开挖进行表面处理。
4 结语
为满足公路交通运输需求,我国隧道工程数量日益增多,在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仍会出现各类问题,尤其是隧道塌方问题。目前,在隧道塌方治理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每一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应充分考虑工程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