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教材建设的建议
2021-11-21帅建华
文/帅建华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提升和跨越作用的课程。它是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课程学习完成后,从课程体系的高度和实践应用全局,进行总体布局、宏观设计及任务分解性质的课程。它既检验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课程学习和掌握的效果,又考验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开阔视野、长远眼光和创新思维,因此,加强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教材建设现状
尽管“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该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种类偏少
教材种类少且相似程度大,可供选择的余地小。截至2020年11月底,通过对国内数十所大学出版机构及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可能出版教材的出版机构的搜寻,找到与该门课程比较匹配的教材共6种[1]。分别是科学出版社3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各1种。其中,科学出版社3种版本教材中的两种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内容铺陈都略显单薄,选作本科教不适合材。剩下可供挑选的仅有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三个版本的教材。而在这三个版本的教材中,科学出版社的版本虽然内容最为丰富,但结构也最为简单。从本科教学对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等要求而言,较为合理的还应该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本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版本。而这仅剩的两个版本,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结构设计,以及内容篇幅等都相差无几。所以,该门课程的教材选择就本科层次而言[2],就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可供选择的两种教材中,只有人大版本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如果按照国家“优、统、重”的教材选择标准,实际上也就别无选择了。
(二)代表性不足
所谓教材的代表性,是指教材所体现的该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它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该门课程应该体现的理论体系、工作原理和知识要求;二是该领域教学及科研人员的广泛参与和高度认同。但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威性教材”,即某个知名专家组织编写的教材;“圈子式教材”,即某些关系要好的同行组织编写的教材;“要件式教材”,即某个学校要进行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将教材编写作为建设内容,或某个教师要进行职称评审,需要有著作出版等而编写的教材;“营利式教材”,即出版机构等组织以追求发行量而编写的教材;等等。
(三)前沿性较差
现代社会除了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外,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企业领域内的业态变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创新频繁。一个从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可能通过“共享”就能够予以解决,如网络直播、网络带货对于产品销售人员及机构的取代;一个从前可能要通过漫长过程予以确证的资源状况,现在可能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就一目了然,如客户识别、客户区分及不同客户群体的营销策略等;一个从前可能允许几个月进行战略论证的项目,现在可能机会转瞬即逝,如此次疫情期间有关企业战略的临时转型,如果没有足够前沿的意识、信息、知识及能力,战略实施之日可能就是战役惨败之时[3]。
(四)现代性不够
一般而言,教材的现代性有:内涵的现代性以及形式的现代性。内涵的现代性是指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形式的现代性是指用先进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诠释和演绎教材。由于内涵的现代性问题已在前沿性中提及,因此,此处的现代性问题主要是指形式上的现代性[4],即诠释和演绎教材的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不够。现代对于文本的诠释和演绎方法及手段不仅形式多,而且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科学。就与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而言,有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多种运用,而就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而言,有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精品课程、SPOC课堂及创客教育等各种选择。但就目前而言,在“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尤其是与可选教材相匹配(由教材编著者开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除了由教材编著者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外,其他形式一概没有,而且所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也极其简陋。
二、教材建设建议
针对“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教材的现状,以及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有关要求,提供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丰富教材的种类
鉴于当前“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教材种类少,且相似程度大,可供选择的余地小的问题[5],首先,教育部有关教材管理部门应当对高等院校主干课程进行梳理和归并,并对教材情况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因为,这种情况绝对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个案,相信还有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情况。那么,统计的结果:一是使教育部了解高校教材建设不均衡的情况;二是对专业及学科建设也是很好的参考,如果一个专业有几门课程存在教材短板问题,这个专业的教育和培养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其次,教育部有关教材管理部门对主要课程教材情况的发布,会强烈地唤醒和极大地激发存在教材短板的有关课程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会有很多教师投入到该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增加教材的数量和种类。
(二)增强教材的代表性
教材的代表性问题,应该不是“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独有的问题,相信其他很多课程可能都存在类似问题。而问题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一是缺乏教材为本的教育教学培养理念[6];二是缺乏集中、统一的教材理论研究,使得一些零散的研究显得呼声很弱;三是缺乏常态性的教材应用示范、检查与评估,使得教材建设似乎成了裁剪、拼凑的代名词;四是缺乏经常性的区域性尤其是全国性的教材研讨与会商,使得任课教师相互之间信息闭塞、自以为是等。因此,在一门课的教学中首先应该确立教材为本的思想。
(三)注重教材的前沿性
理论的来源是实践,又指导和推进实践,这是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规律。否则,就无法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指导。因此,前沿性是“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的核心要求。而要使教材具有前沿性,除了前面提到的要研究教材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科学内容外,更要研究社会、研究生产管理实践,要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决策具有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能够为受不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处于不同生存和发展状况、具备不同资源条件的企业提供准确诊断、全面分析、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撑,从而解决企业的严峻生存和重大发展问题。
(四)鼓励和带动专任教师加强辅助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开发和应用[7]
加强对现有科学手段和工具的应用,不仅要开发出具有集成性、交互性与控制性以及符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等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也要在积件、微课、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索,更要加强在慕课、精品课程、SPOC课等方面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享受到由课程内容及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带来的知识倍增、思维洞开、兴趣盎然等收益,把机械、死板的纯粹教学变成丰富多彩、便于记忆的学习游戏。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与教师、学生构成教学过程的“铁三角”,教材缺失或者存在瑕疵,这个三角就不是“铁三角”或者根本不成其为三角,从而使教学的稳定性失衡。通过对“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教材的探索发现,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资源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课程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多达上百种,而有的却寥寥无几,不仅造成课程教学的不均衡,而且严重影响到该门课程、相关专业及学科的建设质量,而当前“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课程的教材就恰好存在这些问题,因此,加大该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及相关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开发已经刻不容缓。希望通过这些思考与建议能够引发关注与重视,改善该门课程以及与此相类似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