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1黎婧
文/黎婧
一、当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分析
(一)当今时代背景及人才需求方向
当今我国经济水平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抓好高校教育才能够不断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与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现阶段,我国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优秀人才,需要当代大学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处事态度以及优良的作风学风去积极面对学业挑战,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辅导员是高等院校学生成长与生活、学习与进步的领路人,只有辅导员自身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理论学习、加强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够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另外,我国重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各地方、各省市自行推出的各种教育计划,都对当今高校的辅导员带来了新的职业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辅导员的职业内涵和方向也有了新的变化[1]。
(二)辅导员工作所需能力及标准
从我国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中的要求来看,辅导员不仅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隶属于高等院校的管理队伍,该职位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同时该职业作为高等院校中联系学校、学院与学生的桥梁,以及作为开展在校大专及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指导的骨干队伍,他们需要经过良好、专业的培训及规范化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如果以专业能力水平为标准,可以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等级[2]。
(三)高校学生教育特点
1.生源地多样化,文化背景不同
首先,我国高校的招生方式多元化。高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高中保送、自主招生考试以及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的。而高职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独立组织考试提前录取、通过中高职衔接定点招生、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实施针对藏区“9+3”学生免费教育等几种渠道进入高职院校;另外,我国考生来源多元。一方面是我国对于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都有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省市众多、地广辽阔,同一个院校中的学生来自全球各地,属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和国家且有各自的文化背景。
不同录取方式所要求的达标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群体、国家的录取方式也各有不同,以及我国对于边防生、少数民族还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因而可能会存在同一院校、同一专业中不同学生文化基础不一致、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情况[3]。
2.价值观不一致,缺乏信仰
现在进入大学的人群已经成为“00后”,这个群体成长于网际化、信息化时代,他们更善于获取自由、方便、隐秘的信息,而进入大学的人群则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建立起与我国整体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不一致的价值观。
尤其是目前的青少年受到各种娱乐APP的诱惑和吸引,更少关注国家、世界新闻,甚至对于我国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发展方向也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有关高校学习、毕业就业等问题。
3.个性化强烈,缺乏自信心
刚成年的青少年往往都追求标新立异,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很容易表现出很自负;但由于本身经济水平、学习工作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自律力、意志力尚且薄弱,再加上与高中时期不同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团活动,初入高校的手足无措可能会使他们自信心缺乏,长此以往可能会演变为自卑情绪。
二、当今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职业认同感较低
在社会人文方面,高校辅导员属于高等院线的中坚部分,他们是学校管理层与大学生整个群体之间交流沟通的协调者,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在他们整个大学生涯中,都扮演着进行思想素质正向引导以及对日常生活各项事务服务的角色;在辅导员自身工作方面,当今的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仍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生基本的日常管理、教育活动开展、毕业及就业问题、日常安全问题等交叉性工作上,再加上大学生的综合性事务较多,每位辅导员覆盖的学生数量通常也较多,因而会导致辅导员无法及时、高效地完成自己原本工作,也没有精力集中于自我提升,这反过来也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人文方面工作的进步。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直接地影响了辅导员团体的总体职业规划路线,并且导致该团体对自己本身的职业期望值降低,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工作内容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这最终都会导致他们职业素养水平降低、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这显然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和未来职业道德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创新性较低,管理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是“00后”的青少年群体,由于时代的影响,他们的个性特征非常主观化,有强烈的自我认知感,在面对外界的管理和约束时会因个体性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抗拒[4]。而当前,我国大部分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仍然以传统式面谈、直接大量灌输为主,这种单调的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并且很有可能会激化他们抗拒和逆反的情绪化行为,比如可能会出现故意对制度的不践行甚至破坏、故意进行逆反行为等,而且这种缺乏感染力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和各层面考虑的通识感。虽然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来源学生的主观情绪,但辅导员仍然应当对开展的教育工作进行客观、良性的审视和总结,否则会导致后续的工作会有更大的盲目性,导致单向化传播现象更为严重。
三、未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该职业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创造性的“渔”人活动,因而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地创新、提升教育能力并且保持一个较高的职业素养是必然选择,这与“工匠精神”中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中的优秀思想是一致的。只有用心关注该职业的细节,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内在规律,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师的职业操守相结合,并且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更深层次地理解服务和引导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够满足他们个人成长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步骤相对于之前而言更加有目的性、更加“急功近利”,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也难免会有内心浮躁、以利益为重、奉献精神丧失等现象,对本职工作的认同度与肯定度下降、对工作的积极性下降最终会影响到他们职业生涯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同时影响到他们本职工作的质量。顺应时代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并且更加清晰地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充分发挥个人社会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品质和能力的新青年,并更好地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5]。
(二)顺应时代背景的高校辅导员发展路径
1.创造良好的整体社会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总结的“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及媒体都对该精神有强大的宣传,但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精神发展而言,高校仍然应当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引入该精神,比如利用文化建设活动渲染整体氛围、定时参观展览、不定时举办相关的讲座或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渗透和宣扬各种正面的精神,这都有助于辅导员们避免心浮气躁的工作心情,建立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构建完善的校园培育机制体制
教育本就是一个团体性的活动,高校辅导员一方面承担着教育大学生、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受到前辈和专业人士的熏陶使自己更快地科学地成长。比如高校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可以指定老员工进行多对一或一对一的帮助,使他们更快地熟悉学校文化和工作环境及内容,在实践中发展、总结可以帮助新辅导员更快地成长,更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校内应当将评优机制、提拔机制充分透明化,减少暗箱操作风险,尤其是将评优与工作成果相挂钩,从学校、教职工、学生等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另外,提供校外挂职锻炼、校内轮岗等机会帮助辅导员多方面综合发展,进一步拓宽工作可能性[6]。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体人,他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生活上的指导,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职业发展及人生规划都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在我国重视高等教育,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专职辅导员数量也逐步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3万人的数量。他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高质量人才培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针对现存问题和现实需要,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化的职业规划,在专业性、职业化、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对他们做出更加精准的规范和要求,进而真正地落实我国新提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或职业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