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改革研究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

2021-11-21张嫄

就业与保障 2021年5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人才需求鄂尔多斯

文/张嫄

在全国各地陆续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抢人大战”的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也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从客观情况上来看,政府出手引进人才,企业却不能积极消化人才,一方面是难以破除人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计划”体制窠臼,另一方面是陷入了“引则引之,用而无用”的困境,这非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必经之路的良好呈现,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不应把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作为衡量“人才争夺”的成果和实效,而是要为人才提供真正能够发挥其自身价值的空间,从根本上调整人才培养的支持机制。

一、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培养现状及限制因素

2010年,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理念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提出在未来十年内,建成全区研发人员总量63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100人左右的人才储备规模。

就目前而言,全区各类人才总数已超过240万人,占全区社会总人数的7.4%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在2020年突破了100万人;同时在尖端人才方面,通过实施“百名院士柔性引进计划”,引进两院院士50余人,全区已经储备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9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79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有818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有942人,“新世纪321人才选拔工程”两层次共350余人,全区累计评选“草原英才”超过1200人;同时在科研环境营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87个,重点实验室33个,企业技术研究中心74个,院士工作站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30个,自治区级产业创新团队496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77个[1]。

从体量上来看,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全区人才储备早已大大超过了预期规模,意味着内蒙古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建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比全国各省市区平均水平来看,依旧存在总量仍需扩大、层次仍需提高、结构仍需优化、效能仍需提升的情况,重点是在有限的体量内调控人才结构,在人才工作管理机制上寻求突破。

二、鄂尔多斯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典型化特征

在以往全区普遍存在的重物质单一投入而轻人才系统支持的局面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变迁可看作内蒙古自治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趋向合理化的一个范例。自2012年陆续出台的人才鄂尔多斯战略“1+8”政策文件,实质上是鄂尔多斯市对人才发展管理规划的奠基,其中《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的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五条指导意见,将“服务功能、产业载体、生态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氛围”作为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的五个方向,全方位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以此作为人才发展环境营造的长期目标,但后续出台的具体文件,如《鄂尔多斯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实施办法》《鄂尔多斯市引进人才住房解决办法》《鄂尔多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解决办法》等,基本上还是从人的客观需求方面进行条件性支撑,依旧是以物质保障作为人才引进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的也仅仅是人才体系的一维建构和人才发展的线性趋势。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政策》,在引进外部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开展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打造“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优秀企业家成长工程”“青年人才储备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培育工程”六个战略性工程,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应用型人才为主体、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急需人才为基础的多层次人才梯队作为人才需求定位目标,对海外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通过“一事一议”给予特定支持,从而规避原有“一刀切”的支持方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另一方面突出打造更加完备的人才引进培养发展平台,对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等人才培养载体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施以相异的支持方案,区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各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等平台的性质与功能,将科研途径由单一的纵向科研转变为横向课题与纵向项目相结合的网格式科研体系。再一方面是优化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突破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互割裂的困境,破除人才使用的全时全职工作观念,由物质激励的刚性引进转化为项目迁导的柔性吸引,并将柔性吸引下放到上述各功能载体,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汇—聚—用—留”的转变形式,促使外地人才本土化;在人才管理上搭建“科学的评价方式”“合理的激励措施”“先进的管理机制”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体系,将人才分类认定,以“天骄英才”“草原英才”“鄂尔多斯英才”“青年优秀人才”四个人才评定层次,来引领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和试点功能性人才分类模式。基于全新的管理体系,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得以扩大,编制管理流程得以简化,人才结构比例根据市场需要和科研需求得以自发调整,化解了人才虽具有一定体量却不具备针对性、难以满足特定需求的尴尬局面。

以上三个方面的合力作用,实质推动了鄂尔多斯新型人才系统硬性基础的合理搭建,辅以人才服务体系和人才优先保障等软性环境的充分营造,使人才既能输出服务又能享受服务,既是贡献者又是受惠者。

三、鄂尔多斯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合理化路径

自2018年以来,鄂尔多斯的人才形势主要体现于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定位于增加并增强科技创新载体。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各类人才载体已超过290个,依托这些人才载体也催生了一批科技成果,但其所体现的并非平衡发展态势,即:科技创新人才承载力逐渐加强,但科技创新人才的吸附力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依托这些载体聚集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但这些人才的分布区域仍有较大的平衡余地。譬如现有人才载体普遍依托于新工业、新材料、现代化农牧业、民生科技的深加工或转加工,如内蒙古自治区功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其他载体所呈现的“高含盐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煤间接液化催化技术”等,真正在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分布的人才载体较少,导致目前很难达到从商品生产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跨越;同时人才载体分布基本偏重自然科学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较为薄弱。

面对新凸显的薄弱环节,鄂尔多斯市及时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同时优化人才引入程序,于2018年发布了《鄂尔多斯市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实施办法》,打破了限制人才流动的刚性制约,着重凸显对系统科学和基础科学两个领域人才的高度需求的同时,还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进行针对性人才吸引,特别是在这一领域做出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人才。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参照《鄂尔多斯市2019年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所涉及的全市15家用人单位、55个岗位、65个人才需求信息,可以明显看出涉及新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岗位需求占比达到52.7%,同时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占比超过30%;在人才引入程序方面,政府所承担的是服务者的角色,人才一旦满足引进基本条件者,可直接联系用人单位进行接洽,这从根本上破除了制约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的繁琐手续与冗余环节。依托于人才需求的及时调整以及对平台载体的合理构建,目前已形成了由国家清洁能源国际创新园、国家众创空间试点基地、自治区人才改革试验区为引领的大规模联动平台,通过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科技融资、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方式,形成了人才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良性互通、共建共享的良好效应,依托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集中连片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更强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的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变革是从“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理念指向“市场需求+功能平台+竞争激发+个人效能”的四维架构。人才优化配置的社会条件是竞争,竞争是人才潜力释放的基本条件,以市场竞争为途径,为人才提供平等机会为核心,打造开放性的普遍激发环境,激活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队伍,锤炼经营人才队伍,释放创造人才的活力,鼓励敢为人先,倡导创新发展,能够宽容失败,营造鼓励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从而实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知识密集型”转型。

四、结语

鄂尔多斯的人才工作有着促进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合理推动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吸附力并防范化解“人才黑洞”的重大风险,是未来鄂尔多斯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体系和保障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着力点。鄂尔多斯以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改革为先行,推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切实促进了人才的学习能力、科研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的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市人才需求鄂尔多斯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地理盲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
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