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自我成长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21-11-21佟姝婕冯华李向阳

大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能力教育

佟姝婕,冯华,李向阳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少数民族预科班教育,进行民族班教育改革,能够缓解民族地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有力措施。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探索能力、内化学习动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变成“主动培养学习品质的过程”,已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一、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特征分析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省属高校招收的预科生原则上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由学校培养或者集中培养(不含新建民考民类学生)[1],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需要坚持“严、爱、细”原则,但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问题。面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部分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明显等问题。本文面向预科、大一、大二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蒙古族学生,以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展开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12 份。为了解群体差异,面向同年级同专业普通汉授班发放同一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 份,应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筛选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抽样访谈。针对思想习惯、生活习惯、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四方面的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分析结果是提出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自我成长能力培养策略的重要依据。

(一)思想习惯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预科班民族班学生与汉族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接受问卷调查的蒙古族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坚持理想”的比例比汉族学生高13%。“对于父母长辈给予的意见和建议”蒙古族学生选择“完全接受”的比例比汉族学生高8.4%。通过访谈了解到蒙古族学生在预科阶段和大一时成长意愿较强,但意愿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由于传统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受教育经历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蒙古族学生在思想习惯上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

(二)生活习惯

参与调查的预科班民族班学生有85%来自内蒙古东部和西部蒙古族聚居地,蒙古族生活传统传承度高,家庭教育注重民族礼节教育,父母普遍是牧民、农民和打工者。生活方面与大部分汉族学生在饮食习惯、消费能力、情绪表达、文化追求等方面存在差异。预科班和民族班的管理方式使得交往群体以本民族同学为主,社交习惯和社交范围与汉族学生相比呈现较大差别。

(三)自我效能

使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SEIS”对预科班、民族班蒙古族学生及汉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法,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蒙古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上述维度无较大差异,三个维度组统计量均值都在3.5 以上,在努力感、目标达成感、自我预期、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测量答案“不确定”选项较多。

(四)成就目标

使用“成就定向量表”对预科班、民族班蒙古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对考核标准、专业认知、资源利用、职业规划能力等展开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蒙古族学生在“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汉族学生。“对大学的规划目标很迷茫”“上课不爱听讲,不爱上课,应付老师留的作业”“对自己成绩不关心,只求及格就好”与汉族学生相比在P=0.01 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自我成长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自我成长能力培养面临的各种问题往往具有关联性,剖析思想习惯、生活习惯、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提出有效策略的前提。

(一)教育管理针对性指导缺乏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既要有一般大学生管理的共同要求,更要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目前,部分高校往往对预科班、民族班与大部分汉族学生一起通盘管理,对民族特性缺乏重视。面对网络信息化浪潮对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等现实影响因素,教育管理者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过程中难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部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在接受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认可度不高。在面对敏感性、焦虑性问题时更倾向于从父母、民族班学长征求意见和寻求成长支持,认知水平提升易受影响。

(二)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忽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性的问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实践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认知、行动的和谐统一。

(三)精准指导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因人而异。学校资源的获取能力、评奖评优、就业等各方面政策解读能力、心理压力调节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教育管理人员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新生适应、班团管理等日常事务中,较大的工作量和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短缺,导致教师常常以日常管理替代针对性教育指导。在诸多工作环节中,让学生个体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鼓励”的细节性工作渗透性不足。所尝试的导师制若脱离教学科研的载体,受语言沟通习惯、文化背景、面对面交流机会等因素影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学生因缺少精准指导,在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激励等方面能力提升缓慢,发展需求和尊重需求难以满足,成长的内驱力和拓展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综合支持力度不足

仅靠思政教师和专兼职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育人项目、载体、资源进行整合,更需要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进行重新建构[2]。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弱的实际情况,尽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课时量和考核难度上有所调整,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比赛指导等环节未形成闭合且结构严谨的教育支持网络,缺少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理论体系框架认知度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只求及格就好”的目标回避心理关注度不够。

三、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自我成长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自身的特性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高校教师应在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时注重方式方法。

(一)建立立体式管理模式,发挥教育管理最大效能

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管理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佳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以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教学单位、团委、后勤等相关事务部门为管理实体,且部门间联系通畅、分工明确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预科班、民族班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偏弱,对他们的管理要深入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实践行动上做细做实,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发挥教育管理最大效能。

(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所谓价值,其实是一种需求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即个人与社会、他人、群体的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包括人类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社会满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这两方面内容。”[3]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交往主体常以本民族本班级为主,教育工作者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政策解读,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4],因此要思想统一,信念坚定。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把责任意识内化为个人成长动力,处理好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促进自我认知良好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价值观冲突时走出迷茫,有助于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评价标准,并将其设定为自我成长的目标。一方面,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制度建设过程中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情感融入、成就体验等方面,从情感、心理、思维上有主体参与感,统一思想认知与行为。在良好的心理学习氛围中了解自我、挖掘自我潜能、寻找自我定位、促进自我认知良好发展。

(四)精细化管理模式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求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生的追求目标[5]。因此,关注人的需求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选择。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程度千差万别,学生个体学习动机、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必然不同。建立包含民族习惯、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内容的精细化教育管理机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心渴望,满足学生个体成长指导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应突出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精准指导的过程中,善用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自我探索,培养其自我领悟、自我教育、自我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成长的内驱动力。利用学校资源平台使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同步进行,在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认知的同时实现教育效果内化。

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管理要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塑造。面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等问题,高校需要结合实际,重视对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能。通过管理、教育、激励、引导等方式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个人成长意愿,自觉地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束管理,在入社会后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持续成长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培养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题解教育『三问』
少数民族的服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