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董允坝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探究

2021-11-21

当代旅游 2021年23期
关键词:示范园文旅现代农业

周 雪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引言

依据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外部的资源尤为稀缺,而自身的资源充足,则应将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地安排,以满足产业不断快速发展的需要。文化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1]。乡村旅游具有地域属性和资源属性,是文化创意的土壤,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必须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体现文化创意的价值[2]。文化创意产业的嵌入将提升乡村旅游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促进乡村旅游附着创新性、高渗透性、强辐射性等特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一条更加集约、高附加值的路径。

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榫卯”思维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共融,是当前产业振兴重塑、乡村经济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将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好的发展背景和更大的潜力空间。如果说产业发展趋势与政府的引导支持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了前进动力和政策保障,那么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和乡村文化发展的时代之需便是融合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当前产业融合的理性决策在于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原则,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相互补充、叠加共振的过程实现融合互动与发展。提出所谓“榫卯”(建筑学专有名词),原意是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通过榫和卯相互咬合、相互支撑,可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基础稳定性,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借助科学化的优势互补,实现其持久耐用价值。

“榫卯”之意尤为贴合今天文旅融合所因循的思路,因此本文立足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聚焦专业相通的理念,以四川泸州城郊的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研究对象,从融合的稳定、融合的弹性及融合中如何产生互补效力来构建一套“榫卯机制”,将中国建筑智慧嫁接应用到产业融合领域,为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持久融合发展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试图触动当地文化创新意识的觉醒,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创生因深度融合而产生的实际效益,积极回应文旅融合在时代语境中的必然性。

二 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简介

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坐落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是一个以现代农业为主体,撬动地方旅游经济振兴的项目,因所在地为三国蜀汉重臣董允封地,故以此命名。当地政府结合地缘优势,挖掘当地的农业特色和文脉资源,建成了一个集“蔬式生活、乡村休闲、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园,目标是成为集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并打造成泸州市现代观光农业、幸福美丽新村的示范高地和优质旅游目的地,2017年当地顺利入选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2020年正式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蔬式生活”主题公园。

(二)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文旅融合的实践成果

1 现代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

整个园区以“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为统揽,布局初深加工产业和休闲旅游景点,目标指向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了科技展示厅、家庭园艺区、科普宣传区、品种展示厅、认养种植区等兼具观赏价值的区域,同时借助山东寿光集团的专业支持突显了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极大程度提升了示范园之于游客的体验价值。

具体旅游功能体现为:一是通过以蔬菜为体、融入艺术创作形成立体蔬菜景观,为游客提供实景观赏体验;二是开发由温室大棚培育的兼具装饰性与易植性的阳台蔬菜,提供居家实用的功能;三是通过科学引导,传播和明晰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等概念,为游客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四是创建认养蔬菜的开心农场,提供土地租赁、蔬菜种植指导、采摘等服务,优化游客休闲娱乐体验。

2 周边特色古街打造

伞里古街,一条坐落于示范园内的新建商业古街,建筑面积8000余平米,三国时期建筑风格,集中展现泸州的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称伞里,是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之名,意在实现本土特色文化的宣传与推介。

伞里古街共有建筑47栋,在业态布局上主要有“江之阳”蔬果直营店、地方民俗特色产业、文化创意工作室以及医馆、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是一条以油纸伞文化为关键词,集合文化、旅游、教育、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特色商业街。其亮点文化“分水油纸伞”,因展现精湛的伞面套色石印技术和满穿装饰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其历经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制作,每道工序都复杂精细,极富艺术审美价值,尤其伞骨通过榫卯结构建立和产生各节点之间的灵活咬合关系,极具稳定性,传达了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极致水准。应当说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因为伞里而锦上添花,也因为有了伞文化的入驻,极大地催生了旅游拉力,在相得益彰过程中重塑着当地的发展格局。

3 示范园的文化创意体验

整个示范园在原有实地规划基础上持续深入文化体验,拓宽了展览功能,极具代表性的当属“蔬菜文化创意展馆”,占地2200平米,除了蔬菜产品展示展销,每年还会增加多样的创意文化和科普宣传,通过丰富的形式深化科学意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每年5月的“四川(泸州)江之阳蔬菜品尝会”和“蔬菜产业高峰论坛”成为定期的驻场活动,同时带来书画摄影大赛、蔬菜文化艺术创意展、钓鱼争霸赛等系列活动,以及主题活动“蔬中自有江之阳”抖音挑战赛,让年轻人加入“蔬式生活”的新体验,另有蔬菜马拉松、春日美食周等相关活动,将时尚生活与田园风景有机对接,推动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更富生机与活力。

另一代表性文化体验项目是“分水油纸伞活态展览馆”,展馆建筑面积约500平米,主要展览分水油纸伞的制伞技艺并进行产品售卖。目前分水油纸伞已在全国各地非遗展览上显露身影,且借助每年5月的“江之阳蔬菜品赏会”,充分建立了蔬菜与非遗之间的本土文化关联,成为游客光临董允坝的“打卡”网红,也反向助推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品质。

三 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文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就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而言,虽然当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合理布局初深加工产业、旅游休闲景点、特色民俗旅游区,意图把示范园打造成为“田园变公园、公园变景区”的现代旅游农业综合体,无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生硬感”与“剥离感”体现较为明显,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之于乡村旅游的提振效力,存在高开低走的发展风险。

(一)景区规划科学性不足,联动较弱

目前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蔬菜品赏会,在泸州市周边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其作为文化体验、生态农业和休闲娱乐一体化的综合型景区标杆。但就景区规划层面而论,存在整体科学性不足的问题,之于乡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造成了前瞻性探索阻碍。该项目为当地镇政府力推的乡村振兴典型项目,前期虽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研究,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却呈现连片辐射力度较弱的问题,整个景区范围仅包含毗邻的伞里古街和温室大棚及环山观景平台。据实地考察测算,步行全程耗时3.5小时左右,基本半日行程就可游览完成。而在泸州周边享有名气的尧坝古镇则距离分水岭镇13公里,乘坐公共交通耗时1.5小时左右,无法实现连片景区的辐射力。实际分水岭镇原是一座历史古镇,由于当地政府重视不足、持续投入缺乏以及本地居民的固守观念,导致开发阻力较大,可探索的文化资源被掩埋和淡化,加之现阶段餐饮住宿等供给不足,欠缺基本的接待能力,最终造成董允坝呈现“孤立无援”的实态,难以保障游客的复游率。

(二)本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创意欠缺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乡村旅游若无文化助力,仅仅依靠单纯生态吸引游客,将无法彰显异质性。尤其随着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遍地开花,各地开始聚焦如何提升农业附加值,若不能深挖本土文化元素,在“农业+旅游”基础上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将缺乏可持续竞争力。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新建休闲观光项目,除了碎片化的董允故事,其他再无特殊历史文脉,因此将目光放于所在地的百年古镇方为可行思路。分水岭镇始建于明代,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火龙,还有一级抗日英雄张映鑫烈士陵园以及三国名臣董允之墓,琼瑶故乡——泸南中学等,被誉为“中国伞乡、丞相故地、元戎兴学、琼瑶雨巷”。而今董允之墓残破不堪,烈士陵园多年未经修缮,泸南中学旧址亦未保留任何旧迹,皆有其名而乏其实。如若要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必要选择,则应在观光农业打造基础上充分挖掘文脉资源,力行修缮董允之墓,延展丰富三国文化,并配套其他可圈可点的文化资源,让农业示范区附着更多的本土创意元素,塑造出名片优势。

(三)文旅体验性项目缺乏,特色不足

文旅融合需要落实于具体的项目或产品,尤其是通过强化体验感增加消费的契机和持续拉力。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建造重在观光,经过科学研发培植的蔬菜样式多样,极具观赏性,但游客停留观光时间较短,缺乏深度参与的吸引力。一方面表现在目前面向公众开放的参观区域有待扩充,产品创新能力难以契合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另一方面其所倡导的“体验式”种植项目尚不完善,未能建立从认养、租赁、监测成长再到收获的一整套积极参与系统,加之对外宣传不足,大多游客竟未曾知晓。除此外,董允坝的金字招牌油纸伞也未能优化其体验功能,“活态展示馆”有关“活态”二字的意涵诠释有所缺失,仅在蔬菜节期间或节假日偶有手工艺人进行简易的手工制作展示,大众始终扮演观赏者的角色,尚未开发让游客参与体验“满穿工艺”“上熟桐油”等过程,甚至完整制作一把油纸伞。且除此外,再无其他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导致游客在园区驻留时间短,持续关注度和复游拉力明显不足。

(四)品牌建设乏力,营销推广强度弱

在文化旅游市场不断崛起的今天,品牌所构建的是行业竞争中的识别符号,是塑造旅游竞争力的法宝。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最初的定位是以观光农业为主题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因董允之名,在历史资源较匮乏的泸州周边小具名气,但碍于三国时期董允之名不若其他蜀地谋臣,以至向外推广原生力不足,从地名起引的品牌拓展遭遇客观的现实阻碍,且在观光农业风生水起的行业态势下,“董允坝”品牌更是难以成就蔚然之势。涉及旅游产品的品牌化方面,目前唯一代表“江之阳”,主打董允坝出产的农副产品,其种类与其他农副产品品牌相比较为雷同,一度局限于省内市场,省外市场虽略有拓展,但因知名度不足进军阻碍较大。除此外,董允坝目前就旅游产业领域所塑造的品牌寥寥可数,更无从发挥旅游品牌的联动效应。而论及品牌维护,尚需借势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且行之有效的营销推广甚至比本身的条件更重要,经调研目前董允坝的游客多是经家人朋友介绍获知,营销手段略显单一,内容发掘力度较弱,宣传效果不甚理想,所致当地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拓展较难,对外吸引力明显欠佳。

四 泸州董允坝示范园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榫卯机制”

(一)稳定机制

“稳定机制”重在为乡村文旅融合创设基础性条件,指引方向,属“榫卯机制”中的基础性环节,强调安全稳定发展中的“质”与“效”,确保文旅融合稳步、妥善向前推进,其为榫卯机制中最內里中心的一环。

1 强化旅游市场管理,稳步提质增效

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最大的软肋在基础性条件薄弱,纵然有优渥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作保,但游客所收获的良好体验,极大程度源于旅游场景中由各种硬件环境所创设的舒适感和熟悉感,以及由各项软性服务所提供的安全感与惊喜感。因此,董允坝农业示范园若要在星星之火起引之时持续保存热度,首当其冲应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在确保旅游市场管理稳步推进前提下为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一方面,对标优秀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吸纳借鉴,构建完善的景区硬件设施,从交通路网到景区各项服务,确保便捷性与人性化,力争在硬件条件上能够基于4A标准再添优势;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安全、和谐、文明、健康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文化旅游形象,除了培训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政府统筹,强化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重大节庆活动及高风险项目等的安全监管,营造文明和谐的游览氛围。同时需审思明辨,当下游客慕名乡村文化旅游的“自然”与“纯粹”,但往往不会欣然接纳原始的乡村,而是接受被改造的,与熟悉生活无异的乡村。因此,把握今天旅游消费市场的特征,唯有倾力打造出既富有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同时又兼具现代感的入流服务,用专业的旅游市场管理作为保障,才能真正提升游客的回头率和满意度。

2 理清规划思路,引导文旅科学融合

实现文化旅游的融合,除了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还需要进行科学规划,面向市场研发新型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实现规模化与品牌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目前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呈现“高开低走”之势,回溯根源,在于项目缺乏系统科学性和远期规划性,未能充分调动市场的主动性,补充多样化参与角色,以至后劲乏力。

基于政府视角,一方面需要通过各项激励性举措引导各类企业加入产业融合过程,主动求变,主动合作,带动董允坝的产业延伸拓展。前期虽有山东寿光集团为大棚建设完成了基础性工作,但后续的创意维护,周边伞里景区以及分水岭古镇的打造尚需更多的招商引资,聚力构建一个更加灵活、积极、成熟的一体化旅游环境。由于此过程涉及双向选择,政府必然要为商家进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例如前期的免租免税等举措,通过“看不见的手”,可弥补政府运营中可能存在的偏误。另一方面,科学、全盘、长远的规划还需介入专业研发和管理团队,此方面可挖掘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合作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或机构组织,对景区规划进行专业的科学指导、积极协调、严格监督、预估风险。通过双头并举,找准融合契入点,有条有理开展深度融合,促进董允坝既有眼前的利好,亦能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明晰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

3 丰富旅游产品结构,起引动态供给

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文旅融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与产业优势,开发出符合地方风格的旅游产品,深入发掘文化旅游市场品牌价值,有效体现出文化旅游产品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4]。

针对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旅游产品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提升旅游产品供给的丰富性、创新性与动态性,起引游客的差异化体验。一是在健全基础设施基础上,将本土的油纸伞文化、三国文化、烈士英雄文化等恰如其分地融进示范园的场景设计中,避免与其他示范园的同质性以及与伞里古街的割裂感,搭建当地文化元素的系统输出格局。二是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和技术优势,创生出新型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丰富且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体验项目,力争改变当前产品品牌弱,品类与其他景区千篇一律的跟风现象。可由政府牵头,面向市场招募运营团队开发独具匠心的文化产品,形成董允坝特有的文化符号,提升当地景区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配套开放更大区域的温室大棚,邀请游客参与蔬菜景观装饰,融入培育体验,建立和稳固游客的持续关注度;其三,示范园的旅游产品供给应秉持“动态平衡”原则,要因循文化特色不断创生独具匠心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步挖掘原生文化IP,强化资源内核价值,塑造独特品牌,搭载联名创新,实现动态输出和持续供给,确保董允坝的旅游产品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弹性机制

“弹性机制”重在可操作、可调整,是“榫卯机制”中最为灵活可变的环节,发挥着润滑协调的功能,也构成文旅融合推陈出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注周围可借用资源,起引内部的调整革新,触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态融合。

1 科技赋能,带动智慧旅游新发展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必然依赖技术手段升级产业融合的整体功能。通过积聚各类创新要素,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的产品创新,实现“科技+文旅”相互赋能。

科技的加持在于以“服务游客”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提供行前、行中、行后全程服务,因势利导助推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提档升级。针对董允坝示范园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在于重塑现代农业价值,为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还在于开发新的高质产品,为游客创造新型旅游体验空间,让景区的风景更加生动,人文景观更加切实。形如在投入充分的前提下,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董允坝景致背后的历史故事在线可查,配套景区文化博物馆,应用VR、AR技术甚至规划球幕影厅,创设让游客领略本土历史文脉、民俗文化的多维场景。尤其是已建成的“油纸伞活态体验馆”,更应充分借助技术力量深化“活态”概念,让观众能沉浸式体验油纸伞制作过程。真正借助资源、技术、空间、业务、市场的交融,构建发达完整的产业链,推进董允坝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进程。

2 迭代创新,跟进文旅发展新动向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产业融合中的亮点和趋势,且因此带来的叠加效益也在顺应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中逐渐升温。随着乡村旅游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程度会不断走高[5]。聚焦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不仅要将其按照模范4A景区的标准打造,还需置身于“乡村振兴”的实然背景下,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之因和切实途径,内化彼此的一体关联。

当前理性之举是葆有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态度,借创新之力,撬动园区的全面建设。一方面,“见贤思齐”,拓宽眼界才能内省反思,当地政府需要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学习观摩最前沿的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地,自查差距,寻求差异化求生的途径,借鉴思考如何将当地的观光农业联袂本土历史文化打造出名片效应。另一方面,“学中求新”,学习模仿不是完全复刻,把握文旅发展新动向需要敏锐地判断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对行业有远见卓识的洞察,方能在“众人皆同”时保持一份清醒之态,做于人先。形如在文创领域,通过打造IP可继续孵化多项产品,催生叠加价值,董允坝可充分挖掘产业链经营的优势,以观光农业为源头产品,不仅延伸至农副产品、观光农产品,且继续跨行业深入到文化产业领域类似短视频制作、纪录片制作以及采取品牌联名等,再纳入油纸伞文化元素,将所在分水岭镇的文化元素捆绑打造,为董允坝的对外吸引力“锦上添花”,借助各环节的齐聚共力,形成蔚然之势。

3 企业助推,优化文旅融合新格局

市场主体是撬动经济的根本力量,文化旅游的根本性融合都必须借助强大的市场主体——企业,借由企业的力量推动融合的落地生根。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原是由政府规划兴建的项目,整体运营管理未能充分依托市场的力量,以至于景区规划并未注重效率和效益,而是更多聚焦当前业绩而非长远愿景。因此,需要继续挖掘企业的力量,依托现代化管理方式,带动整个园区进入科学的运营管理过程,真正打造成为一个提振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就业的民生工程。

当地镇政府可以采取委托经营或外包的方式,由专业团队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方式进行统筹,从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到包装流通,从品牌打造到销售方式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尤其是在打造特色旅游纪念品方面,需要在专业团队指导下挖掘文创优势,“内做价值、外塑形象”,打造本土文化IP,充分满足游客的情感需求、猎奇需求等。在市场重构方面,由传统旅游以渠道为中心,转变为以游客为中心;在产业重构方面,由传统旅游商业资源重新配置,转变为由游客掌握选择权;在市场营销方面,借用系统的文创思维来构建完整的消费闭环,以线上线下运营思维来打造强势IP内容,思考淡旺季的影响来优先解决立体化的消费渠道,挖掘消费痛点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等。

(三)互补机制

互补机制重在“取长补短”,是“榫卯机制”中的保障环节,是确保整个机制稳定发展的必要补充,也是促进机制长期稳固的动力源泉。通过深化文化与旅游的互通共振,产生叠加效益,确保整个机制的稳步持久推进。

1 坚持文化引领,大力助推大众旅游

面对国内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千篇一律相对雷同的趋势,乡村旅游要以文化素材为基础进行多方面融合,加快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归纳出当地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乡村民俗特色[6]。因此,构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榫卯机制”,优先是发挥文化的“渲染、教育、引导”功能,带动大众旅游,拓宽乡村旅游的市场域限。针对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需要将本土的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做到精致化、精细化,不流于表面肤浅的拼接,而是渗入骨子里,让游客感受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般的贴合,做好“观光农业、油纸伞文化、古镇历史”之间的有机加法,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文化本属旅游一体。近年来,观光农业蔚然成风,成为地方政府拉动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但是遍地开花的观光农业也在跟风与模仿过程中渐渐失去原初对游客的吸引力。因而需要借助本土文化实现深度嵌入,让景区的“文化造型”转变为既可观,可感,亦可知的文化体验,创建更多独特的富有地域文化体验感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另一方面,推动大众旅游,需要始终坚持把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统一,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应在发挥文化“杠杆”作用的前提下,不断思忖变革,研究大众旅游方式的变化,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增加旅游惠民措施,推进旅游景区服务中心等标志体系建设,加大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在此保障基础上促进文化充分嵌入,带动旅游市场的扩容。

2 跨界整合,塑造特色文旅体验空间

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并非只是产业功能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自发挥所长,实现1+1>2的融合效果。当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探索跨界整合,为乡村文旅融合孵化更多元的载体,整合更丰富的业态。

基于当前与现代农业结合形成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形态,可进一步探索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打造特色旅游小镇与集散中心,将所在地分水岭镇用心创设为特色旅游小镇,与农业示范园实现景区联动营销;探索与工业化结合,发展旅游制造业,致力于开发独具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撬动当地制造业发展;探索与文化产业领域的多方结合,尤其是备受年轻群体关注的影视、游戏等,通过多元联合开发,将农业示范园打造成一个更加多维立体的体验空间,优化乡村旅游服务供给水平。借由跨界整合,将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市场的交叉领域充分统筹起来,构建地理空间、文化空间、旅游空间三位一体的产业共融新态势,为游客呈现乡村旅游的新风尚。总体而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渴望取得全方位的突破,务须整合产业资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置身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深化文旅融合的价值。

3 打造区域品牌,实现文旅联合营销

在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的后期,为保持融合的可持续性,立足具体经营管理过程,须打造出特色品牌,借势市场营销实现广域推介,筑牢市场地位。

聚焦品牌塑造环节,应致力于将董允坝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塑造成本土乡村旅游开发典型。首要之举是界定品牌内涵,呈现差异化和辨识度,将“董允坝”从一个地名概念升华为一个具有川南地域特征且融合三国历史文化与现代农业特色的旅游新宠,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解构,历史与当代的巧妙混搭,让游客在徜徉感受川南古镇风情时,同步调频时代进步的脉搏,令其成为游客来到泸州不得不去的“打卡”胜地;其次,借助创新与特色强化品牌维护,配置完善的旅游设施,实现智慧旅游环节全覆盖,继续开发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新项目,让现代农业在不同时节绽放异样光彩,确保“董允坝”的品牌形象在不断革新过程中得以升华。论及品牌推介方面,则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相互配合为辅助的方针,开展联合营销,如建立专门的文化旅游宣传机构,积极发挥公共服务体系的推介功能,同步细化市场,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景区和经典项目,将代表本土特色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组合,采取捆绑方式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形成“拳头效应”,引导游客建立对当地景点的整体认知,配合重点营销推介,拓展本土品牌的对外影响力。

五 结语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产业融合的热点话题,是借势乡村旅游内涵式建设促动乡村振兴的高质举措,是符合当前扶贫开发,建设小康社会实际的理性动能,同时也是倡导“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本文以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目标,选择泸州城郊因董允故里和现代观光农业而发展起来的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范例,从“榫卯”思维入手讨论两大产业如何实现深度持久融合,实现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合作共赢”,构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机制”“弹性机制”和“互补机制”。立意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持久共生发展,为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佐证,期许为解决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示范园文旅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示范园里绿意浓 设施农业促增收
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的通知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山西四园区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