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的演变:“武”与“艺”分途及称谓重构

2021-11-21陈理标黄帝全蒋训雅

武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武术

陈理标 黄帝全 余 中 蒋训雅

1.中山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275;

2.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武术,过去又称为技击,武勇,功夫,武艺等,是与文相对具有军事或暴力性质的攻防技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封建意识,戏曲杂艺,近代更有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等影响,在国人心目中,武术是中华独有,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保家卫国,报仇雪恨的神奇武功。然而,由于宋朝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迁,制定“以文制武”,“内守外虚”,以“岁币”换和平[1]政策,致使军队武勇训练不注重实技,逐渐演变成“套子武术”[2]表演,从而形成了武术向艺术化的演变。直至近世,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对武术进行大改造,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实质是套路竞赛规则)等一系列政策,[2]甚至武术套路成了武术的代名词,“国标武术”产生,进一步加速传统武术的套路艺术化,蜕变为武舞艺术。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全面融入世界并参与之竞争,传统武术技击(散打)得以复兴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科学化,标志着武术本质的回归和“武”与“艺”的分途,为促进武术的发展,使之能顾名思义,名副其实,必须重构其名称概念。

1 武术的词义,本质和运动形式

1.1 武术词义

什么是武术,思维逻辑的第一步是从词义的意思去理解。武,《辞海》解释有几种含义,其中两种与本命题有关:①泛指干戈军旅之事,武力;②勇猛;《汉典》详解:武,从止从戈,意为立足持戈,又止通趾,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去战争,去杀伐。早期的“武”字多与军事武力有关,如《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由此可知,武是与文相对立的,具有暴力性质,后来引申为军事或技击,如武装,武备,武力等。术字,繁体为術。《说文解字》解释为“邑中道也。”《广雅》:“术,道也。后引申为方法,策略,技击,学术等,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由此可知,由“武”和“术”组成“武术”一词,意为具有军事或暴力性质的武力技击格斗术。

1.2 武术本质和运动形式

关于武术本质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这是学界公认的常识,在此不必赘述。《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錙金,无本赏矣。” 杨倞 注:“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即所谓技击,就是实战技能。这表明武术词义所表达的意思与武术本质是技击相一致。既然武术本质是技击,那么评判技击水平的高低,最准确最直接的方法是实战对抗比武,胜者为王。因此,实战对抗比赛是武术最高级的核心比赛形式,而最高级的核心比赛形式就是武术的运动(竞赛)形式。至于武术训练中采取的各种进攻或防守动作方法,技巧,如徒手搏击的拳法、腿法、步法、摔法、击靶等……甚至套路训练都是为提高实战水平的方法手段,而方法手段,不是竞赛形式。要提高武术实战水平,在不断提高进攻与防守技术基础上,必须反复进行实战对抗训练。个人攻防技术训练与实战对打,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如果只进行单练,即使技术再好,也无法有效提高实战水平,这是由人体生理机制因素造成的。人体要做出快速的动作应答,需要建立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受大脑神经中枢支配。巴浦洛夫生理学实验证明,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练习才能形成。由此可见,单练动作技术只是基础,只有通过对抗实战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实战水平。因此,对抗实战比赛不但是武术的运动竞赛形式,更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武术套路是不是武术的正规运动比赛形式?正如足球的颠球比赛不是足球的正规比赛一样,套路比赛不是正规比赛,因为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而套路不是技击。即使把武术套路视之为由攻防动作组成,那么对这些攻防动作的练习,只是提高单练技术,而实战对打则复杂得多,它涉及到进攻与防守基本技术水平,进退反应能力,对瞬间进攻防时机的判断及采取的攻防方法手段,是包括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技术和战术与智慧、谋略、胆识等的综合表现,没有经过长时间反复实战对抗训练是无法达到克敌制胜的。实际上,所谓的“武术套路”动作并不是由基本的进攻和防守动作方法构成,而是理想化的动作招式和夸张的美态动作艺术编排。如目前流行的南拳、长拳、太极拳及各种兵器的自选套路,玩的就是造型之美,没有多少实用攻防意义。但凡当过“武术套路”教练者(包括本人),几乎无不为队员编排过表演套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对“套子武术”提出尖锐批判,认为“套子武术”是“花法”,“左右周旋,满片花草”,“只图取欢于人”,“无预于大战之技”,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2]而己。在当今社会,搏击类运动没有“套路”训练,如徒手搏击(包括散打,MMA,UFC等)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内容亦没有套路训练。而MMA或UFC都是同一样的东西,只是名称和组织不同,其国际公认的开山鼻祖是李小龙,是集中国传统武术的拳法、腿法、摔法等和西方拳击,日本空手道,泰拳等,结合现代人体生物力学原理创造而成,它的名称叫功夫(“KUNG FU”),李小龙的截拳道就是现代中国武术。近年来复兴的兵械对抗项目,如棍道(长兵)、短兵、长枪对抗等项目,更没有套路训练。基于所有技击项目都没有套路训练,有力说明了“武术套路”不属武术范畴 。那么,武术套路是什么?经研究发现,最初的武术套路是宋朝民间艺人模仿武术攻防动作和杂艺百戏而成,叫“套子武术”,目的用于卖艺表演娱乐,以赚钱谋生(宋朝城市的“瓦子勾栏”是专供卖艺杂技表演的地方)。宋朝军队选拔民间套子杂艺作为军事表演,[2]而民间拳师为宣传需要,也纷纷创造各种风格的“套子武术”,以收徒赚钱,以致后人把这些“套子武术”当作武功来训练(传了传了就歪了),以讹传讹了。

2 武术的产生与演变

武术产生于我国远古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2]发展于战争。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捍卫本民族利益,各民族非常重视对军事武勇训练,尤其注重兵械和攻防技能的实用性,习武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周天子下令,“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由于有君王圣贤,仁人志士和传统文化思想及制度上对武备的重视,华夏民族在有史记载至汉朝,尽管周遭蛮夷环伺,但总能有力保护自己,政权从未中断,纵有外敌入侵,必能克敌制胜,并顺势吸纳疆土,以造福斯民。尤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内圣外王”,兵家以强兵固国,墨家以非攻侠义济天下……,文武兼备,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华夏文明蒸蒸日上,文化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疆土不断扩大,乃至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轴心时代的杰出代表。到了汉朝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尽管曾遭遇历史上最强大的敌人——游牧匈奴的侵扰,但强大的汉皇朝终以强大的武力将其击败。

然而,由于汉武帝取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华夏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思想文化受到重创。而自从印度佛教始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佛教就逐渐且深刻地影响了华夏文明的思想文化。到了魏晋(尤其两晋)时期,已发展为佛道兴盛,寺院道观林立,而儒学式微,整个统治阶级从帝皇到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无不佞佛,甚至把王朝兴旺寄望于神佛的保佑。但换来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动荡的历史时期,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以致晋王朝分裂成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整个晋王朝“不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而且‘晋民不虞’(《晋书·元帝纪》),‘事极艰虞’(《晋书·明帝纪》)”,[3]两晋历时一百多年,皇帝多死于非命。即使面对区区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尚未信佛)的南下入侵,晋王朝根本无法抵挡。然而,当鲜卑人南下汉地在大同建立北魏政权时,却也开始崇佛了(如云岗佛雕正是北魏鲜卑政权的遗产),后因魏太武帝灭佛,北魏中兴,但当孝文帝又掀起崇佛之风并迁都洛阳后,就逐渐衰落了,最后也汉胡融合了……后来又产生新的政权,再崇佛……然后又被新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灭亡。历史总是这样不断反复重演,但人们就是不吸取教训。《左传》曰:听于人,国将兴;听于神,国将亡。

尤其赵宋王朝统治者,长期实行佑文政策,“以文制武”,“守内虚外”,以“岁币”换和平,重文轻武登峰造极,并兴护佛教。[4]如宋初太祖实行崇佛政策,修佛寺,造佛像,刻佛经;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加热心,在京师设译经院,各地广建佛寺,大度僧尼;真宗撰写《崇佛论》…[4]…。这种在思想文化和武备政策的改变,无异于自我剦割,自废武功。究其原因,是由于赵宋王朝开国统治者赵匡胤是趁年轻有为的后周皇帝柴荣突然驾崩,在正所谓“君亡子幼之乱时”,背叛皇帝的信任和临终托付,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皇位的。但他缺乏诸如李世民等封建君王应有的自信,当上皇帝不久,就担心臣下谋其位而失眠了。为防止部下将领也模仿他“黄袍加身”,重蹈后周覆辙,在政权尚未安稳,北方燕云十六州等大片国土尚未收复,各地方势力割据的情况下,却迫不及待削夺协助他谋夺江山的手下将领兵权了,实施了影响中国后世千年国运的“杯酒释兵权”。用各种手段严格限制武将的权力与地位,制定佑文政策,“守内虚外”,以“岁币”换和平。从此,赵宋王朝训练的精锐军队不再是为了对外抗敌,而是为了守内。例如,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兵围太原,但久攻不下。殿前指挥使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叩头请命,愿奋击一鼓攻破太原城,却反遭赵匡胤严辞训斥:“吾蒐简训练汝曹,比至于城心力尽矣,汝曹悉皆天下精兵之髓,实吾之股肱牙爪,吾宁不得太原,岂可糜灭汝曹于此城之下哉。”[1]但对内镇压,不遗余力。赵匡胤及其后世子孙更明确训戒臣僚,“犯吾之法,惟有剑耳。”自古用兵之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在赵宋王朝,军队在外打仗,[1]这种以宦官来监军等坏军之风正是始于太祖。这与北方游牧政权“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于遁走”的灵活战法,长期保持骑射传统,常备“控弦数十万”军力压境,形成鲜明的对比。[5]赵宋统治者如此理政治军,怎么不吃败仗?“杯酒释兵权”其实质是太祖极度不自信,从而对部下将领不信任,“以腐败换兵权” ;[6]“守内虚外”,是宋太祖对人民的不信任;以“岁币”换和平,是对国家实力没有信心。更可悲的是,历代赵宋统治者把它奉为圭臬,致使赵宋王朝渐渐武备虚废。即使在宋太祖兵力最强时期,由于不敢重用有能力之将,面对并不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契丹辽国和党项西夏之兵,屡屡被打得溃不成军。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骑兵再度南下,绕过宋军坚守在辽军背后的城镇,兵锋直指黄河岸边的澶州。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御驾亲征,在大敌当前,真宗震惊、慌乱。但当将士看到皇帝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而在澶州城下挑衅的辽军统帅萧挞览被宋军射死身亡,辽国军心极大受挫,正处于腹背受敌状态,宋军已处优势地位。辽军见势不妙,于是提出和议要求。宋真宗未能乘势打击,却匆忙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约定每年交付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作为岁币,换来对方息兵止戈。此后,宋朝统治者一发不可收拾,把“岁币”当成护国之宝,此后宋仁宗和高宗先后与西夏、金国缔结进贡“岁币”合约。呜呼,堂堂大宋,每年靠向少数民族政权进贡大量的财富以换取“和平”!

王安石和富弼感叹:澶渊之盟后,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1]以“岁币”换和平,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庆历增币,通货膨胀。由于宋统治者长期实行佑文政策,重文轻武登峰造极,整个社会风气羞于体力劳作,更耻于武学,以至于出现“秀才夹弓出,众人皆惊,弟子骑射戎装 ,父兄以不才目之”的社会现象。

唐朝武举以骑射,马枪,力量(翘关)等选材,而宋朝武举则是以文为主,武学“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也可为优等,补上舍”[7],“武艺不及格而晓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策优等,悉旨补上舍” 。[7]由于赵宋统治者治国理念和思想文化的变迁,武学也发生变化,宋朝军队的训练也发生变化。军事武勇训练不注重实技,并逐渐演变成套路花法艺术。如北宋太宗时期,聚集于京师数量庞大的禁军,就专门从各地征召一些精于“套子武术”、擅长杂技百戏者,让他们列为军籍,领取饷粮,专习技艺以供军队表演,[8]有单人演练、两人对舞、对刺、集体表演等多种形式。“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元之。数百人祖裼鼓噪,挥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及其巡城,必令舞剑士前导,各呈其技,北汉人乘城,望之破胆。”(《长编》卷20,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夏四月)。他们虽然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但只“作破面剖心之势”或“作夺刀击刺之态”。这些人宋初归军头司管,后隶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这些“套子武术”表演,如“马枪止试左右盘弄,而不较所刺中否,皆非实艺”(《长篇》卷132),“无预于大战之技”,只是虚张声势。由于城市的形成,商业的产生,出现了大量以“套子武术”卖艺表演为生的职业艺人,使“套子武术”迅速走向商业化。而“瓦子勾栏”正是卖艺表演的主要活动中心,如各种使拳,使棒,舞刀,舞剑等……,[8]开馆授拳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在利益驱动下,为吸引更多的学徒,拳师们往往穷尽办法神化其拳,吹嘘能天下无敌,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表演精彩度。各种造型奇特的兵器,各种表演 “流派”“风格”的套路应云而生,以彰显与众不同,如所谓的十八般武艺,正是产生于赵宋王朝。这是自宋朝以后武术套路流派与兵器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3 “武”与“艺”分途

如果说传统武术在历史的传承中还存在一定程度武与艺的结合,即宋朝以前的习武者,习武是从某项技法着手,如习射,戈,戟,剑法等基本技法与实战,再学些用于娱乐的武舞,如剑舞,相当于现在的剑术套路,实战技法练习与武舞是独立平衡关系。宋朝以后则把套路作为习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然后再学散手或实战技法,从此改变了练武的方法。它促使了套路的发展,而实战技法则逐渐被忽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武术认识严重不足,不把武术视为国术国宝看代,而是作为整顿对象,甚至发出“禁武”令,并对武术进行大改造,“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并制定《武术竞赛规则》[2]等一系列政策,于是“国标武术”(注:指国家标准武术套路比赛),体育院校传统武术专业《武术》教材内容套路化(只作简单的散手介绍),从而形成:武术套路化——套路武舞艺术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融入世界,并参与竞争,国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讲求务实,追求效率,更能提高竞争力,因此近年来武术搏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由于武术技击与武术套路的运动性质,练习内容,训练方法与手段等,甚至练习目的不同,标志着“武”与“艺”的分途,是市场经济下自发的拨乱反正。武术散打(martial free combat)传承武术的技击本质,[9]在教育人培养人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培育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勇武精神;培育不惧挑战,永不言败的不屈精神;培育尚武精神,以铸造民族之脊,文化之魂;承担着拯救华夏文明正统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复兴民族的历史使命;对提高我国技击格斗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武术套路则回归武舞艺术(martial dance arts)本质,武舞先秦时代已产生,它在文化娱乐,对艺术美感的培养和身体锻炼等诸多方面则具有独特的作用。比之曾风靡全球,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出入大雅之堂的芭蕾舞或奥运会上展示矫健,协调,优美英姿的艺术体操等项目,套路在发展人的协调性,灵活性,力量,速度,耐力和精,气,神等诸多方面更胜一筹,既有武的强劲气质,又有艺的飒爽英姿之美感,展示了武舞套路艺术的特殊价值。正如唐朝大诗人杜甫观看了公孙大娘弟子的舞剑后,极为震撼,思绪万千,作了一首闻名千古的诗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摘录几句如下: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可谓腾云驾雾,翻云覆雨啊!据说有草书“书圣”之称的张旭,就是因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后,发明了草书。武术散打属于技击范畴,强调的是技击能力,是生存层面的需要;而武舞艺术则属于艺术范畴,它强调的是美,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艺术比技术更“高级”,更能登大雅之堂。

4 称谓重构

语言之所以具有交流功能,在于语词具有特定含义,如果说东却是西,言红却是黑,则让人无所适从,无法交流。武术,顾名思义意为武力技击格斗术。如果武术比赛是套路比赛,显然与名称的词义不符,这对于武术的发展与传播极其不利。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武术套路本来最有希望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如果以武舞(martial dance arts)之名申奥,完全有可能成功,因为我们玩的就是这种东西,别人一看就像武舞,老百姓一看就明。但可惜以“武术”之名,以致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要委员及主席格罗等人在看了武术套路表演后“看不懂”(格罗语)“武术”,这是武术(Kungfumartial skill)吗?故被否决。此后,武术因名不符实而错过了好几次入奥机会。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武术是文化,要坚持武术的“技术底线”,[10]“技术自信”[11]追求“形神兼备”“术道并重”,体验“天人合一”,“道化自然”,防止被外来武技所同化,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文化侵略。[10]这是典型的逻辑混乱,义和团思想综合症,把政治体制与体育混为一谈,把政治与科学技术混为一谈,试图把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使中华文明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如果武而无武,不能克敌制胜还是武吗?所谓的弱胜强,慢克快,四两拔千斤是反智骗人的鬼话。

同理,如果文不讲文,那还是文吗?华夏民族自古以武功壹海内,以文德怀远人。文韬武略,文事武备乃强国之本,若武而非武,何以“平天下”?武术自古为克敌制胜之技,只是后来赵宋王朝实行佑文政策,“以文制武”,以“岁币”换和平,把武术演变成“套子武术”,以致“武备皆废”,[1]最终被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政权灭亡。所以为吸取宋朝“忘战去兵” “武备皆废”的历史教训,中国要赶上甚至领先世界,武要更武(在武备力量方面能威慑一切敌人,战则能胜),文能更文(在人文,文化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领先世界)。有人认为,武术进不进奥没关系,自己玩得好就行了。但问题是,我们的国民也不玩啦!与之相反的是,跆拳道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城市,成为“年轻人竟相追求的时尚运动” ,[12]并被“大批年轻人蜂拥追棒。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传统套路武馆却凤毛麟角,门庭冷清”。[12]其实,无论是韩国的跆拳道还是日本的空手道等,都是从中国古代武术演变而成的。但他们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制定了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段位晋级制,研制统一而炫酷霸气的道服,起到极佳的文化宣传作用,吸引人们不断晋级学习。反观中国武术,段位考评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技术不讲求克敌制胜。但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博导,却沉浸在“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外合一,形神兼备”[10]的臆想陶醉中而不自知。因此,这不是武术能不能入奥的问题,而是武术评估体系是否科学化,运动形式是否具有实用性或娱乐性,人们是否乐于参与等,乃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为满足人们对武术技击实用性和武舞艺术健身娱乐性的不同需求,必须对武术的评估体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武”与“艺”分离,要武更能武,艺更能艺,向更加专业化、大众化发展,同时使人们能顾名思义,名符其实,进行称谓重构:(1)由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而“武术”词义顾名思义是指“武力技击格斗术”之意,因此可予武术(Kungfu/martial skill)称谓,今后凡武术比赛即是武术对抗赛,如散打,长短兵对抗赛等。(2)由于武术套路实质是武舞艺术,因此把武术套路改称为“武舞(martial dance arts)”或“武艺(martial arts)”。这样更能反映武术套路的艺术本质,凸显武舞的艺术价值和“技术自信”,[12]更易传播与开展,就像芭蕾舞一样。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武术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