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1崔宏婧
崔宏婧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远洋城小学 天津 300454)
比较文学对不同文化中文学的相互认知,促进了异质文化的转型和同构,从而推动了新人文精神的发展。[1]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立足汉语教育的基础上,具备教育国际化的思维,根据我国语文教育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语文课程。
1.比较文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法
1.1 比较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文化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历史、现状和可能,其包容性决定其必然以真诚的尊重和坦诚的态度,致力于探索异质文化间文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2]季羡林先生说:“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3]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罗列具体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不同民族文学之中找到人类文化的规律,进而让各民族文化和文学找到各自丰富和发展的途径。
1.2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由法国比较文学研究学派提出,旨在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文学关系,主要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方面进行研究。
(2)平行研究。平行研究由美国学派提出,旨在研究没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在文体、主题、艺术手法、思想流派等方面进行类比研究,从不同文化之中总结出人类精神以及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本质规律,从而达到求同存异、互证互识的目的,为文学的交流寻找平台。
(3)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关系的研究,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凸显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主要是通过移植、平行比较、追溯影响等多种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彼鉴己,从而彰显文学的独特性,研究文学与科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2.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2.1 构建小学语文新课程体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4]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上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5]
在跨文化方面,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异国文学作品所占比例虽然不及中学语文大,但是收录的篇目却丰富多彩。以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选入了黎巴嫩纪伯伦的《花之歌》、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美国奥莱尔的《在柏林》,英国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的《骑鹅旅行记(节选)》、美国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材对异国文学篇目的选择,体现了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理念。不局限于单一文化的传承,这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跨学科方面,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有关艺术、历史、地理、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的课文,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为学生在不同学科之中发展思维、认识文学提供了途径。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篇目来看,跨学科、跨文化作品的选择,正好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相契合,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构建小学语文新课程体系的需要。
2.2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两个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发挥一定的价值。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发展的基础,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转换视角,看到文本多重解读的审美空间。以《穷人》一文为例,新课改之前,教学目标中往往会出现“了解沙俄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这一目标,这是站在阶级角度进行批判,是一种冷冰冰的道德批判。但如果置换视角,采用比较文学跨学科的方法,从接受美学和人格理论的角度出发,便能够发现妻子桑娜和丈夫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柔软与光辉,让学生体会出人性的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正向的引导作用。
2.3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途径。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文学创作中传承与借鉴的辩证关系,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审视自身,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单元,编者有意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中外神话放在一起,非常适合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的平行研究引入到本单元的教学中。
盘古、精卫、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更是古代先民对生命起源的想象和思考。这些中国神话中的形象,代表着中国人所歌颂的奉献、善良、勇敢无畏之精神。西方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也有自我牺牲和坚毅的品质。但是从比较之中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呈现出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中国的神话里,对于正面形象往往会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但是在西方神话中英雄人物,往往会不得善终。这是几千年来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但是人类文明却又有相通的地方。从各自神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搏斗的过程中,对于自然和自身追求的感悟,由此反馈到文学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精神的蓬勃与困顿。
3.2 在课外阅读中引导使用比较文学思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课是泰戈尔散文诗的《花的学校》,学习这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读一读冰心的儿童诗,感受一下冰心诗歌中对于自然、母爱的描写。可以简单介绍冰心的作品与泰戈尔作品的联系,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不同国家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文学中研究方法去阅读中外书籍,能够让学生了解文学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造力。
3.3 以专题的形式简介比较文学的知识。适时的用一些专题讲座介绍比较文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思维框架。当然,讲座的内容应该通俗浅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小学高段,简单介绍比较文学的方法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去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结合学生课内外的阅读经验,对某一类人物形象进行专题研究。例如:让学生广泛的搜集中外文学中的“坏人”形象,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外作家对“坏人”描写的异同。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严格拘泥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只要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的思维即可。
4.结语
教师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彼观己,能够让学生,站在世界文学的角度,看到我们民族文学的光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