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生活热点”,突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2021-11-21施雅红
施雅红
(福建省晋江市锦东华侨学校 福建 晋江 362200)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忽视了人文课程的人文意识与课程意识,导致了教学内容空洞化、效果泡沫化。叶圣陶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应摸准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热点”联系的脉搏,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对人生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生命活动和个人生活世界的主体,从而以达到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实效性。
1.用“生活热点”,树立学生的道德认知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宗旨。在教学中,就是教师与学生探讨如何做人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忽视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应从学生群体及个体当前面临的实际出发,有机地结合文本与目前影响到学生思想状态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真正的思想问题。
在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心中》一课中,教师结合本校一名外地学生王林。因为父母没有给买300百多元的名牌球鞋,竟然不上学,到网吧玩了一整天游戏这一事件来教学,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这名学生的父母在本村做工,爸爸妈妈没什么文化,父亲在一个工程队里做小工,妈妈在公司里做清洁工,两人工作很辛苦,工资都不高,家里并不富裕。按理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孩子不仅不体谅父母,相反,却盲目地跟条件好的同学攀比。当前不少小学生,虚荣心强,不比成绩、心灵,比外表。教师结合这个在学校已成为热点问题的学生事件,与教材整合后,让学生讨论:结合课文中记叙的那些懂事的同学,怎样来评价王林?你想对王林说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爸爸妈妈的劳动。同学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做就是真正的爱自己的父母呢?等等。整整一节课,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去讨论、探究、交流。学生们在各自观点的碰撞与交锋中,透彻地理解了“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的内涵,思想道德意识得到一次极好的锻造。
2.用“生活热点”,在实践中完善学生的传统美德认知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绝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纯知识的传授,而要把它作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我们身边的“生活热点”,一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以提高道德认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懂道理的基础上必须身体力行,以行为规范准则观照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教师先安排学生调查镇区街上的路灯、护栏、公用电话、文化中心的健身器材及学校的垃圾箱、窗户玻璃、墙壁、花草等公共设施被损坏的情况。组织学生探讨调查结果时,学生触动很大。不少学生开始自我检讨:有的踢了门,有的故意损坏垃圾箱,有的打了玻璃,有的在墙壁上乱写他人的名字,有的乱丢垃圾,甚至有的谈到随地小便等,他们都谈到这是不文明的、不道德的行为,都跟祖国的传统美德相去甚远。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他们表示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通过这样的调查实践活动,再结合文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现象思考。学生感悟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核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
3.用“生活热点”,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要相应地处理教材,让文本内容与身边“生活热点”相联系,力求从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感到教材就是身边人,身边事,使他们有亲切感、真实感、信任感,收到教学的有效。
一位教师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公路基础建设状况好,设施完备,他们认为现在的公路都是水泥或柏油路面,平坦,坚硬。从而对保护公路的意识非常缺乏,特别是对公路养护人没有什么印象,只认为他们的工作很轻松。老师请出了班上一位学生的父亲,这位家长在公路局上班,让他给学生们讲一讲公路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兴趣高涨地倾听,这位家长讲了每年国家投入巨资修建公路,现在连偏远地区也修上了公路。大家方便了,还带动了人们致富。公路路面保洁任务很重,工人们很辛苦,公路上经常有些碎玻璃、各种金属块、石头等,不仅影响车辆通行,损害车辆,也破坏了路面,他举例在公路上因为有人丢了块石头,竟然翻了一辆大卡车,死伤了好几人(学生们发出“呀”的惊诧声)。
家长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到可信度大,真实。这样的“生活热点”与文本内容一结合,使他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了,我们生活中的法律无处不在,还明白了公路及保护公路的意义,而且产生了爱护公路及尊敬公路养护人的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扎根文本,立足生活。扣紧学生身边的“生活热点”,为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知识、问题注入情感生命和灵魂。这种“生活热点”与教学知识内容交融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最具生命力的,这样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与法治课才能达到它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