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中华沃土的奥地利友人魏璐诗

2021-11-21刘国忠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7期
关键词:成都上海工作

文/刘国忠

魏璐诗(Ruth F. Weiss),1908年12月11日出生在奥地利,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是从事技术管理的经理,她动手能力很强,家庭较富裕,家里有宽敞的住房和花园。魏璐诗于1932年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10月来到上海,1936年到成都,其间积极投身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工作,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1946年魏璐诗到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秘书处任职。魏璐诗于1951年应邀回到中国,在北京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语专家,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65年到人民画报社任德语专家,投身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增进中外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海见证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大学毕业后,魏璐诗怀着对中国的好奇,离开故乡维也纳,于1933年10月2日到达上海。她以《维也纳报》自由栏目记者的身份到上海学习考察,为期六个月,她的任务是为《维也纳报》写稿报道考察见闻。这期间,魏璐诗结识了在上海工部局工作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艾黎带她参观了普通工人居住的贫民窟和简陋的车间,看到了吃住在机器旁或阁楼储物间里的童工,这给她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课,使她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由于她所写的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文章无法得到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的认可,她与《维也纳报》解除了合约。为了谋生,她在上海的一家犹太人开办的慈善学校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六个月后,魏璐诗被犹太人的学校解雇了,但这正合她意,因为她在这所学校看到了披着宗教外衣开展慈善活动的虚伪,这也恰恰印证了她正在阅读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明对殖民地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虚伪和残暴的精辟论述,不仅要赤裸裸地压榨人民,还要装得冠冕堂皇。

此时,魏璐诗在上海已经待了近一年的时间,但她感到自己根本不了解中国,她决定继续留在中国,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和人民。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在国际联盟下属的一个中国机构谋得一份工作,一个自由编辑书目且比较清闲的职位,这使她有时间参加各种进步活动,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

留在上海的魏璐诗参加了艾黎、马海德和汉斯·希伯夫妇等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定期学习研讨,并为这个学习小组打印英文的学习材料,材料的内容有关于亚细亚社会革命道路的论述,有讲述社会发展史的《马列经济文选》等。让魏璐诗深感幸运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并通过史沫特莱认识了宋庆龄、鲁迅等人,使魏璐诗在上海的生活具有了新的意义。通过史沫特莱,魏璐诗了解到了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情况,见到了一些胸怀国家命运而非只求享乐的中国人。

在上海,她成了史沫特莱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为史沫特莱做翻译,帮助散发革命材料,采访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参加学生到上海郊区等地的抗日宣传活动。她怀着对中国革命的关切和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为上海的英文进步刊物《中国呼声》撰写介绍中国人民生活的文章及书评。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对上海狂轰滥炸,发起全面进攻。积极支持中国抗日宣传的魏璐诗在这一天离开上海,前往中国的大后方四川。

在四川支持进步学生抗日活动,投身工合工作

魏璐诗于1937年9月到达成都,在华西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这使她有机会了解学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的学生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来到四川,有些大学也内迁到成都,因此许多大学的学生人数激增,学生中的救亡活动也非常活跃,高校中纷纷成立了学生战时服务团,救护那些在轰炸中受伤的士兵和平民。魏璐诗担任了一个由几所大学学生组成的战时服务团的“顾问”,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1938年6月20日,世界学联代表一行4人到成都访问,在魏璐诗家里,他们与成都学运领导和部分骨干分子通宵座谈了解成都学运情况。这次活动在成都市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与欧洲反法西斯学生运动之间起到了互相联系与支持作用。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魏璐诗还与人合作创办了一份英文报纸《成都新闻》并担任主任编辑,把收听到的国际反法西斯斗争情况及时告诉中国的朋友。魏璐诗同时与斯诺和史沫特莱合作,共同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1939年,魏璐诗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在成都,魏璐诗投身工合国际委员会(以下简称工合)工作,积极参与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组织的活动,以行动支持路易·艾黎推动的工合运动。1939年,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以下简称工合协会)在成都成立工合协会成都促进会,四川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何波恒将军担任主席。魏璐诗积极参加了促进会并被选为促进会的秘书,其他成员包括西部联合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怡芳博士,金陵大学的史迈士(Lewis Smythe)和林查理(Charles Riggs)等。魏璐诗积极参与工合协会成都促进会的筹建工作,作为秘书,负责工合工作的宣传,撰写有关合作社情况的报告。在成都,魏璐诗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想了解中国革命、支持中国抗战的许多国际知名人士和组织,如英国的斯坦福·克里普斯爵士,印度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安塔尔博士率领的印度医疗队,菲律宾红十字会,居里夫妇的小女儿以及众多的记者。在工合国际迁至成都后,她又积极参与了工合国际的工作。1943年她到重庆,在加拿大驻华使馆、重庆联合国新闻宣传处任职。在此期间,多次会晤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胡绩伟、王炳南等,协助文字翻译并在家中掩护了多位险境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时,她协助宋庆龄重建保卫中国同盟并担任中央委员会委员;与陶行知探讨办学并编制了育才小学的纪录影片,通过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发往世界各地;配合宋庆龄、路易·艾黎为工合国际做各种对外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魏璐诗又回到上海,在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工作。1946年到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秘书处任职。

改革开放后,继续奉献工合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

改革开放后,魏璐诗支持工合协会恢复工作,并担任恢复后的工合协会顾问。1984年3月19日,作为工合协会的顾问,魏璐诗与罗俊理事长、卢广绵、毕平非等老工合的同志们一道出席了工合协会恢复后成立的第一个合作社——北京病残青年民间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大会。戴上合作社制作的“工合”红三角胸章,魏璐诗等老工合的同志们抚今思昔,倍感亲切。在老工合同志们的推动下,工合国际委员会也于1987年恢复活动,致力于推动新时期的合作社工作。

1951年魏璐诗应邀回到中国,在北京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语专家。1955年魏璐诗加入中国国籍,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64年起,魏璐诗担任人民画报社德文专家,负责审定德文版全部稿件。工作中,魏璐诗按照国外读者的习惯和理解方式,对杂志文章改写或者加注背景介绍,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魏璐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她为海外一些报刊撰写文章,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的胜利,在出国旅行时作了许多介绍中国的演讲。魏璐诗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展现出丰富的工作经验,赢得了中国同事的尊重和赞誉。魏璐诗待人宽厚,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魏璐诗把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为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增进中外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是和我们心心相印的好同志、好朋友,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猜你喜欢

成都上海工作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不工作,爽飞了?
欢乐上海迪士尼
选工作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