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传统体育运动抛绣球的历史溯源与传承研究
2021-11-21陈鲁怡欧阳懿泉陈洪波
陈鲁怡 欧阳懿泉 陈洪波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1)
抛绣球是我国壮族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及体育运动,见证了壮族的发展与变迁。该文就抛绣球运动的历史由来、传承价值及抛绣球运动的推广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加深人们对抛绣球运动的印象,提高人们参与该项目的热情与主动性。
1 抛绣球运动的历史溯源
抛绣球运动与铜鼓、花山岩画等一同被视为壮族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绣球从军事武器逐步演变为体育娱乐项目,这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用途的区别及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联系。抛绣球运动是壮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通过对其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1]。
1.1 抛绣球的起源
绣球源于青铜时代,是古代壮族先民根据军事活动和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智慧结晶。关于其雏形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广西左江两岸的花山岩画,在花山崖壁画上,有些人手上挂着一个圆形物体,看起来像是当时打仗与狩猎时甩投的兵器,这种兵器用青铜铸制而成,叫作飞砣[2]。花山岩画中绣球雏形“飞砣”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绣球”历史悠久。“飞砣”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壮族先民的军事能力及生产生活效率,是历史与文明向前迈进的重要佐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飞砣”狩猎的军事功能逐渐减弱,体育娱乐及寄托人们情感的功能显现,最终演变为当今人们所熟知的抛绣球运动。
1.2 抛绣球的发展演变
1.2.1 体育娱乐萌芽时期的发展
唐代时期,社会开放包容,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太平盛世之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社会呈现出典型的多元化特点。当时,“飞砣”的制作原料从金属变为布制,在其中放入稻谷、粟米等填充物,并在表面绣上吉祥图案后制成“飞砣”的形状,其称为“布刺”,人们通过抛掷“布刺”的方式进行娱乐。刘禹锡《抛绣球》一诗中“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3]记录了利用绣球进行体育娱乐的场面。
宋代时期,市民文化迅猛发展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水平达到高峰,休闲娱乐活动在民间得以流行,抛绣球运动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宋史·乐志十七》中“三日抛球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4]的记载说明了“布刺”逐渐演变为“五色球”,绣球体育娱乐的功能初步显现。
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当时南方地区的人们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大大增加。“飞砣”适应了社会的转型,变为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布刺”“五色球”,其存在形式也经过了由军事和生产劳作方式到游戏、娱乐、竞技和表演形式的过程[5]。
1.2.2 婚嫁及定情信物
南宋朱辅的《溪蛮从笑》“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6]的记载反映了在宋代开放、宽松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壮族人民向往纯粹美好的情感,打破封建传统束缚及追求自我价值的愿望,所以这一时期壮族人民将绣球作为婚嫁、定情信物的功能逐步显现。抛绣球发展至元代,打破了民族界限,元杂剧中达官显贵之家利用抛绣球进行择婿的情节也多次出现。此后,“抛绣球择婿”大量进入文学小说作品之中。将“绣球作为婚姻爱情的载体”这一观点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抛绣球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运动,其还是寄托人们美好情感的载体。
1.2.3 抛绣球成为体育竞技项目
《广西通志》记载:“上映山僻,水少土瘩,民贫,农力虽勤,岁无余积。年节老者聚饮,少者抛球为乐,妇女衣短裙服饰尚青蓝。[7]”抛绣球发展至清代,壮族人民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等)都会通过抛绣球来进行体育运动及娱乐,以此来欢度佳节。
抛绣球运动经历千年历史的洗礼,成为壮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20世纪8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将抛绣球正式纳入体育竞技比赛中。至此,拥有悠久历史且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抛绣球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比赛规则,抛绣球运动成为技术性、竞技性、规范性相结合的民族体育运动。
2 抛绣球的传承价值
抛绣球运动在壮族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渗透着壮族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8]。抛绣球运动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探讨抛绣球运动的传承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抛绣球运动。
2.1 进一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抛绣球运动是壮族传统体育运动之一,大力弘扬抛绣球运动,有利于进一步向人们传播民族体育运动,使民族体育运动不再局限于民族框架内,打破常规界限,让更多人对抛绣球运动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抛绣球运动不仅是影视作品中的“婚嫁信物”,更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们通过抛绣球运动可以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目的。同时,通过人们的广泛传播,能够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2 提升公众对抛绣球文化的认知及了解
抛绣球运动是广西壮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现今人们生活背景不同及对各民族文化了解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人们提起绣球时仅将其与婚嫁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绣球文化的认知及了解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及创新性思维对抛绣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弘扬,应大力宣传和推广抛绣球运动,提高抛绣球运动的知名度及人们的参与度,使人们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并深化对抛绣球运动文化的了解,促进抛绣球运动的进一步传承。
2.3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绣球从最初“飞砣”的形态演变为目前人们所熟知的绣球的过程凝聚了壮族灿烂、悠久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如绣球上独特的图案及刺绣技法,蕴含着壮族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质;在壮族的重大节日中,抛绣球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寄托了壮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想法,是壮族民俗信仰的体现[9],是集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于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如今“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更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抛绣球运动,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弘扬壮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历史,进一步传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4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抛绣球运动是壮族文化的综合性、多元化集中体现,是壮族历史发展的结晶。抛绣球运动中糅合了壮族人民的伦理观、当地的民族风情魅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11]。抛绣球运动是最能够体现壮族民众传统精神面貌的体育运动。现今,国家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抛绣球运动作为壮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典型代表,更要加大传播与传承的力度,发掘抛绣球运动背后的深层价值,这既是对国家政策号召的响应,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促进。
3 抛绣球运动的传承方法
抛绣球运动是壮族先民留下的优秀民族遗产,通过现代化的方法传承此运动项目,能够使抛绣球运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
3.1 抛绣球运动进课堂
中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认知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应让中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抛绣球运动,课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绣球的历史由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元素讲授给学生,再进行规则讲解与实际训练。学生通过了解抛绣球的历史知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与家国情怀。抛绣球的实践课,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将抛绣球运动推广至全国的中小学生课堂之中,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抛绣球运动。
3.2 线上推广抛绣球运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时代到来,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也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可通过开设抛绣球运动的相关微信公众号,普及绣球由来及与抛绣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还可开发有关抛绣球运动的手机应用程序并上传“绣球健身操”,在手机应用程序上开发“虚拟绣球竞技”等相关功能,以此吸引广大群众利用绣球进行体育运动与娱乐。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抓住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的猎奇心理并高效利用其碎片时间,将抛绣球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推广至全国各地。
3.3 中外交流的桥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组委定做了2008个绣球馈赠中外嘉宾[12],抛绣球运动是观赏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具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独特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鲜明代表。因此,抛绣球运动能够代表中国走出国门,成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3]。今后应更多地对外宣传抛绣球运动,打破国界,增强与其他国家、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抛绣球这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与世界接轨。
4 结语
抛绣球运动历史悠久,其发展至今已不单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更是融合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抛绣球运动具有竞技性、历史性、观赏性等诸多优良特性,是壮族传统体育运动及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蕴含的巨大价值有待人们开发。利用创新性的科技信息手段将其推广至全国乃至世界,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抛绣球也可以成为代表中国的“名片”之一,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