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
2021-11-21陈怀蒙
陈怀蒙,于 鹏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53;2.无锡太湖学院体育课教学部,江苏 无锡 2140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关系民族之兴衰、国家之昌盛。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将立德树人融入体育学科体系。近年来,各地区高校积极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浮现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性出发,提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性
1.1 高校体育课程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作用
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承担着“野蛮学生体魄”的核心任务,且肩负着“文明学生精神”的思政教育职责,要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重点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科学系统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高校体育课程的每个模块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体育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主动挖掘并运用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1.1.1 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高校体育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将女排精神、乒乓精神、体操精神等彰显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以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家国情怀。
1.1.2 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塑造大学生的体魄,更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要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能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向大学生讲解特定时期的体育人物或事件来激发大学生拼搏吃苦的精神,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等思政教育知识具体化,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与品质,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1.1.3 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团队协作、自信自强精神的培养体育精神不仅蕴含在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中,也内化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基因中,体育运动项目尤其强调团结协作和自信自强精神。我国运动员多次在各种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增添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华运动健儿的新窗口,这些都离不开运动员之间的共同协作和相互配合。体育运动如果没有团队的相互协作,其魅力便会大打折扣,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我国体育领域的体操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都是以团结协作为基石的,即便是单人进行的运动项目,背后也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持。因此,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可以灵活运用集体练习、指定分组、补偿式分组等方式,让大学生互帮互助,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
1.2 思政教育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促进作用
1.2.1 思政教育能深化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课程内容的构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一批专业优秀的运动员,而是要按照独特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思政教育有很多相似和共通之处。从教育路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看,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突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拥有体育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较高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等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编写专门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材,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将不同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与授课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合,激发大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动力,最终达成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
1.2.2 思政教育能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制定要想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课程,就要明确高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动力和热情,促使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思政教育能帮助高校体育课程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目标,从而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释放不良情绪和压力,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发展。
1.2.3 思政教育能改善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从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情况分析,创新教学方法能提升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认知。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体育运动的魅力。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较滞后,体育教师一般只是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以评价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大学生的参与感低,无法被高校体育课程所蕴含的体育精神感染。相比之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比赛教学、严苛规则、分组对抗、量化内容等形式能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体会高校体育课程所包含的体育精神,在体育中真正践行法治社会的思维方式,以小集体的荣誉感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比赛和自主体验让大学生广泛了解体育精神内涵,获得思想政治的精神内核。
2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2.1 提升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合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前聚焦体育热点,开展探究式教学,依托慕课、学习通等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并进行探讨式评价,使大学生在课中各抒己见。体育教师要多维度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塑造和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锻炼其意志品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教师应打破课内外的壁垒,让大学生课后内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多点发力产生教育合力,从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延展到各个环节,紧密协同合作,产生教育闭环。
2.2 优化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设计
高校应对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避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生硬地植入思政教育内容,还要避免碎片化的指导和引介,这对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落实制度的构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课程不但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育体,同时还可以铸魂。高校体育课程在传授大学生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3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实践和探求中积极提高自身思政育人能力,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思维。体育教师要善于对体育人物事迹、故事深入挖掘、提炼、研磨、整合,既展现体育人不忘初心地执着坚守和崇高理想,紧贴时代要求、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安排,彰显体育人信仰坚定、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体育教师应走近学生内心、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育人能力,从而增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