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
2021-11-21李瑞张军强
李瑞,张军强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9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职业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扩招1000 万人”的高职院校生源扩招政策,即“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计划,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行业及产业的人才升级、劳动者职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化教育及教学体系的完善化构建,充分响应了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号召。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及教学的普及化程度也逐渐提升,高等教育及教学的受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源渠道,生源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成长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化趋势愈发明显。更多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得以产生和应用,如在职教育、半工半读等。
高职院校不仅具有教育及教学的价值功能,还兼具社会服务性的价值功能,需要面对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受众。高职院校以生源的现实状况、实际发展特点与预定的教育规划为基础,推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和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高职教育及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就业目标,提升社会岗位就业人群的综合素养及职业技术能力,采取相关的扶持性政策来推动特殊人群的就业发展,实现人才供需体系的优化进步。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信息技术与当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岗位就业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百万扩展人才培养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及教学方法展开详细论述。
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养的价值及意义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是我国政府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针对目前我国发展现状及发展局势所提出的针对性指导策略,生源全面覆盖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院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多元化社会人群,并针对以上各群体的生源展开系统化的高职教育,从而对解决我国目前的社会就业问题提供重要的发展助力。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方案的推行和落实,对于满足社会的岗位就业要求、培养社会技术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及行业的完善化构建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源扩招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及教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机遇,对于高职教育的优化升级和创新改革来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育策略的开展,为我国当代的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培育和输送了更多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育策略的推进加快了生源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促使高职院校教育及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不断改革与完善,充分凸显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性[1]。
二、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难以满足生源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育方案实施以前,高职院校普遍通过高考和自主招生的渠道来进行生源招收,所招收的普遍都是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从校园教育环境中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其年龄阶段、文化知识水平、性格发展特点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统一性的教育及教学管理模式较为适用。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育方案的实施,来自不同社会及行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生源涌入高职院校,这些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知识基础水平等差异性较大。比如退伍军人的军事技能无法与社会岗位就业相衔接、下岗及失业工人往往都是由于先进的生产技术革新所导致的产业结构性失业等。与此同时,很多年龄较大的社会生源都已结婚生子,其家庭情况、学业水平等差距较大,传统的统一性教学管理模式和固定化的教学制度难以满足生源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亟须变革。
(二)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扩招的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普遍都是基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层面来设置的,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都是从计算机文化理论部分开始进行教学设置,但是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设置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育方案实施背景下生源的多元化发展现状,当今生源群体中包含了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各行业领域的人。这些人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更加需要将固有知识基础快速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能够在社会中谋求就业,这些人对于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契合度有着更大的需求。因此,当今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必须改变以往单一面对应届学生的设置形式和内容[2]。
三、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学的方法探究
高职百万扩招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的实施涵盖了退伍军人、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各行业及社会领域的人群。这些人群的就业诉求较为强烈。与此同时,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升也较为迫切。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文章以高职“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育方案实施背景下的课程教育及教学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一)对课程的组织形态进行重构
课程的组织形态是课程标准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与重点,对课程的组织形态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与重构是目前高职教育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组织建设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脱节问题,从而有效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二者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和科学配置。在以往传统的课程教育及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却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融合发展。对此,任课教师要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及教学开展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理解水平出发,加强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效提升课程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为有效传授基础知识,应加强对现代网络教育及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实践项目为教学导向、以目标任务为教学驱动、以实际案例为教学示范,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使学生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通过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案例示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推动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3]。
首先,在课前,任课教师可以将课程的教学任务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相关的微视频、课件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便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先针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电脑、手机软件等参与课堂讨论,在学生的制作任务开展和完成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且在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中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作品,针对其中包含的技术难度和技术重点进行详细地解说。最后,在课后,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作业任务,学生可进行在线提交,以便于任课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明确人才培养理念
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明确其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实际需求,对学生的组成结构进一步明确。学校与企业应该对生源进行合理地、科学有效地优化,并把控生源的选择,通过择优录取的方式来确保生源的质量。生源的考核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为公平起见,应该对不同的考生进行不同的考试方式[4]。例如理论型的考试适合用在高中生身上,技能实践考试适合用在农民工等身上。通过两种不同的考试方式,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同样,不同的生源也应该配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理念,确保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应该使学生对企业的需求与岗位的特点有明确的认知,促使学生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明确定位,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规划。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根据生源的不同,尽可能地消除办学的不利因素,结合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真正落实差异化服务。在使高职院校与百万扩招相适应的同时,逐步使自己的教学体系得到优化,并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5]。
(四)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能够明确现阶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不过目前有一部分高校在评价环节中缺乏相关的教师评价体系,大多只注重学生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师的评价。因此,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评价方法,开展高质量课堂的同时,为其后续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质量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时,应将行业的专家积极邀请到学校中进行演讲,向教师传递相关的教学经验。强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满足学生技能知识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他们以后的职业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教师交流活动,鼓励教师间交流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总体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化教育及教学的发展,“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计划正在不断地深入与实施,各高职院校也不断进行教育及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充分表明了目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建立在“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背景下,根据扩招政策实施下高职生源的群体特点、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需求、高职“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及专业特点,以及目前我国“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及发展的现状问题,对教育及教学的改革创新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实践,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旨在为高职教育及教学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