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2021-11-21姜孟达
姜孟达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36
引言
2020年年初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旅游业作为典型的消费性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较为严重。旅游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风雨雨,仍然是成长型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遭受的巨大损失,并相信旅游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仍然是拉动内需的重要行业。只有这样,我国旅游业的复苏才能尽早成为现实,旅游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
一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十年来首次下调,下调至 900 万,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也上调至 6%,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上调至 5.5%。而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1-2]。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整体形势下滑的新常态背景下,旅游行业陷入了短暂的低迷,虽然目前旅游行业复苏势头明显,但是旅游行业季节性明显,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了传统的旅游旺季,有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旅游业的恢复时间大约需要1 年左右[3]。部分中小旅游企业未能抵御旅游业停摆的冲击,面临生存风险。大量企业发展也严重受阻,企业招聘计划搁浅,招聘需求缩减,招聘意愿降低,停招、缩招、缓招现象普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减少。因此,旅游行业的短暂低迷不仅短期将加剧我国短期旅游从业人员劳动力就业压力,还会降低相关从业者对于未来用工需求的预期,进而缩减近期的招聘规模或降低薪资水平,岗位招聘需求相对下降。
(二)用人需求的转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旅游产业面临近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危机来临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新的变革和发展。旅游产业号称永远的朝阳产业,暂时的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关联性强、内涵丰富,同时又具备多学科交叉和多产业融合性的特点,新的需求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带了新的,要求未来转型中的旅游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旅游人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未来国内旅游开发路径将瞄准研学、亲子、科技、生态、康养等新兴绿色旅游,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新科技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行业的新需求意味着对于专业培养的新要求,也是未来就业的新的趋势和个人能力提高的方向。
(三)就业预期的转变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旅游行业的误解。尤其酒店、旅行社等岗位是服务性岗位,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存在行业乱象,导致社会上很多人对相关行业有很大的歧视,社会认可度不高。作为高等院校毕业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初往往需要从基层做起,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会受到社会舆论影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旅游行业相对于部分传统经管类学生就业方向而言,无论是社会地位、薪资水平,还是未来发展空间都比较低。
二 新形势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 旅游业和数字经济结合发展
以OTA等线上延伸和旅游场景的智慧化为代表,以传统旅游体验为主、数字经济元素为辅是二者结合的主要形式。在疫情防控的限制性要求下,一些新产品形态和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这也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趋势。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导览、在线解说等均在旅游业得到普遍应用,特别是依托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技术营造“非接触式”的旅游体验使虚拟旅游的行业创新成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我国旅游业的技术革新步伐提速。有鉴于此,要积极加以引导,推动行业持续开拓新的产品形态、服务方式、营销途径和商业模式,通过创新不断巩固和拓展旅游业复苏的市场基础。
(二)旅游业替代业务的发展
目前替代业务对酒店和会展等行业的影响冲击较大,比如视频会议、在线营销和展览、在线旅游深化、机器人应用级发展、自驾游、定制化深度游、线上演艺等对会议会展业务、旅游演艺、传统旅行组织与服务模式以及用工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冲击。旅游相关行业必须思考如何加强对非接触旅游形式(如无人酒店等)、自驾游、小规模定制游、自然教育类研学等市场切入机会的研究。
(三)旅游产品发展方向的转变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人们对回归自然、健康生活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自然风景旅游区、康养体育类旅游产品、自驾游等会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游客在未来可能会更加倾向健康旅游导向。同时,乡村旅游正在发生大变革,城市的会议集群、休闲商业集群、文化创意集群等服务业新兴产业开始外移,在城市的近郊乡村逐步形成环境优越、配套完善的,既宜居又宜业的区域。以乡村旅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可以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生命状态。让游客感受到回归本真的乡村旅居,将在今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与重要卖点。
三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一)坚持责任价值导向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发展格局下,旅游产业功能变化,需要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价值导向。旅游行业需要以创造人民幸福感为宗旨,不仅仅要承担经济功能,还要承担着推动人民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因此,新时期的旅游人才不仅需要经济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情怀,具备责任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4]。
(二)注重培养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方法以及社会能力的体现。因此,所有在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外,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展行业企业实践,通过多途径培养自己探索求知的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5]。因此,加强素质教育,要更加注重渗透性、养成性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内化过程。
(三)加强科技应用能力
疫情的发生,短时间内激活了包括网上购物、远程办公、视频直播、远程医疗、网上咨询、网络教育等数字经济消费的新需求,不仅短时间内集成了近几年来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成果,得到了快速推广,并获取了大量用户的认可。这种变化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行业的科技进步,需要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树立行业人才培养的科技观以及现代思维,科技变革和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需要进行升级,加强学生对于新技术认识和思考,提高其科技的运用能力[6]。
(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在目前科技快速发展、环境日趋多变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相关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加强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在此背景下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具备各面能够应对时代变化的创新能力,要善于创新、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