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2021-11-21董萍上海市同仁医院
董萍 上海市同仁医院
引言
内部控制是医院为控制各项成本支出,而采取的内部管理措施,旨在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匹配。在当前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如何通过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推动医院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成本管理的高质量开展,是医院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医院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以成本与效益相匹配的原则来探索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内容,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医院而言,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既是医院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是医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产出效果的需要。综合来看,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实现医院管理的目标
在市场化的运行背景下,医院更多地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而作为市场主体,医院需要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活动来对内部的成本支出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以确保医院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化利用。同时,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了医院各职能部门甚至岗位人员应当承担的成本控制职责,使医院成本管理职责划分科学、明确,从而提高了医院成本管理的实效性,推动了医院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保证医院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汇总,医院拥有了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等在内的大量资产,这些资产是医院公共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然而,庞大的资产规模、多样的资产种类增加了医院资产管理的难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将各项资产的管理责任明确到具体的部门甚至个人,从而确保资产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医院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完整性
虽然医院设立了专门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负责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但由于财务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往往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增加了医院经营管理的风险。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一道保护屏障,使财务管理中潜在的风险问题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使财务管理报告中的信息更加翔实准确,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支持。
二、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行措施
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医院内部管理的高效化,医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措施,助力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
(一)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制衡机制
第一,完善组织架构。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明确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落实责任分工,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室、后勤保障部等其他业务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二,建立机制保障。将制衡机制嵌入各项管理工作中,医院在内部控制设计的要求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根据本院“三重一大”文件规定确定。
第三,岗位分工、相互制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不定期轮岗等控制措施。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科学化手段管控
信息化时代,运用现代信息化电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医院运用OA 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医院运行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使医院的管理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将各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融入信息系统中,实现技术化管理,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三)梳理业务流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对医院各相关职能科室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并邀请第三方咨询专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评估。内部控制工作小组与第三方咨询专家就各职能科室以及医院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薄弱点,并提出制度内容完善策略和制度落实强化策略,督促各业务流程环节中的相关控制工作有效落实。找出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防控点,编制《内部控制手册(试行版)》,建立以决策、执行、监督、反馈、评估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的各项内控制度体系,包括:预算控制、收支控制、资产控制、采购控制、合同控制、信息控制等。
三、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常态化、动态化、综合化的工作内容,医院除了根据新的政策制度内容进行主动探索以外,还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和积极实践。
(一)物资消耗支出的内控制度
医疗活动开展过程中,卫生材料、消耗材料等材料支出是医院成本支出中的重要项目。医院要结合各项物资消耗情况,探索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物资消耗支出控制制度,将物资消耗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医院开发了物资采购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对物资采购计划、采购订单、物资库存等内容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同时,相关人员在审批采购项目时,严格按照“适时、适量、适价、适质”的物资采购管理理念,对拟采购的项目内容进行经济性、效益性的审核,确保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消除物资采购中的成本风险。同时,通过对于物资在医院中每个流转环节的管理、跟踪、分析,杜绝物资丢失浪费现象,解决物资的“跑冒滴漏”现象。
(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对医院内部的劳务合同、职能合同等合同内容进行的管理,旨在明确和稳定医院内部权责关系,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常态化、稳定化开展。针对医院管理制度中没有制定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要从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尽快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消除合同管理制度盲点。在合同管理制度内容上,工作小组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各岗位员工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享有的权利,确保医院权责关系的明晰化。同时,医院要确定以行政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合同管理制度,强化自上而下的合同管理模式,使合同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统一的落实。在合同管理制度管理方面,工作小组要确立合同归口管理制度,由院办统一负责医院各类合同内容的管理,确保合同管理的规范性。
四、保障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落实的措施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内容制度和制度内容落实两个方面,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只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地实施。为确保上述相关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医院内部相关主体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保障性工作。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是借助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方式对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使用考核和使用控制,确保医院有效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要充分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一方面,各职能部门要强化预算制定与执行中的责任归属原则,按照责任划分相应的预算内容制定与落实方案,使预算管理权限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要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状况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细节性问题,将预算管理由事后管理转移到事前和事中管理,提升预算管理的实效性。同时,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这些主体预算执行中遇到的动态变化因素,及时更新调整预算管理方案,使预算管理与医院职能落实相匹配。
(二)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职能是健全内控的重要保证
医院内部审计的性质是对医院内部活动的一种评价活动,评价对象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医疗活动的效益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面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使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要求。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审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可以从一个更高层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发挥其应用的重要保证。
结语
针对当前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医院要从物资消耗支出和合同管理两个方面解决好相关制度性问题,并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职能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地实施。当然,考虑到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医院除了做好上述相关工作以外,还要坚持动态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策略,通过持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促进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科学开展。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