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的传承

2021-11-21陈刚毅黄振洪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传统

陈刚毅,黄振洪

(华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直是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文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歌曲形式,独具韵味的中国古诗词与感心动耳的声乐相结合使其具有声乐体裁中不可替代的艺术性,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艺术魅力蕴含着培育文化自信的丰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广大师生时曾说:“古诗词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应该学古诗词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3]当前,在高校倡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唱,不仅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借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境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使文化自信教育更生动。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

“从类属上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古代既有之曲,又包括依照古调补正之曲,还包括借古诗之名的新创之曲”[4],本文所指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中产生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令等为歌唱主体,经过作曲家对其丰富的文本进行谱曲而产生的音乐体裁。从文化内涵上看,一是从知识形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囊括了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知识内涵;二是从精神观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囊括了中国元典精神如“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大道至简”“家国一体”“仁者爱人”等。从传统三大主流文化内涵的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突出了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修身练性、佛家的明心见性思想。这些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发扬。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自信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就会失去依托。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与优秀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弘扬,切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就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来看,要基于其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对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传递,确保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两会”期间明确指出,道路、制度以及理论自信在国家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自信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并指出,与其余的三项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更能突出一个国家深层的价值内涵,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还对提升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种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导向的,能够切实体现我国社会在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革命的与先进的文化。由此可见,我国长期发展所孕育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与重要来源,现阶段培育文化自信需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培育文化自信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美与音乐美的结合,用音乐述说中国语言之美,吟唱中国旋律之美,造就中国意境之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吟唱的是诗词,传递的却是文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深度,拓宽文化自信的宽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文化自信的提升来看,要求一个民族必须保持发展的视角。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实现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极其重要的媒介与手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育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品牌有着重要意义。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培育文化自信的丰富素材

首先,中国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作为我国流传久远的一种语言艺术,诗词往往是人们对美好追求的表现,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言志”是用诗歌来表达志向的体现。展开中国古诗词的浩瀚长卷,诗人们以诗为媒,抒发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抱负,而其中的“家国情怀”闪耀着经久不灭的光芒。2 000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岳飞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奋。

其次,中国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韵味与意趣。

审美意趣是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古诗词中尤其蕴含着这一追求。中国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脉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驱使我们实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超越。通过艺术歌曲的再创造,引导人们品赏中国古诗词的韵味和意趣,从其意境中认识美、感受美、领悟美,从而让他们自己能辨别美、创造美,激发人们学习中国古诗词的动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诗词从形态上集中体现了汉字的“韵”之美。汉字孕育了古诗词的形与神、象与意、实与虚的张力之美。古诗词形式整齐,字字相俪,句句相衔,讲求对仗与平仄,意象丰富。学习古诗词,可以让我们在诗句中感受文字之韵味无穷,真正理解并热爱我们的文化母体。

中国古诗词从其内容上看,有大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在这里,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河山;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通过文字意象呈现美丽的祖国,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

中国古诗词中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表达,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神韵。在这里,有杜甫“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的含蓄蕴藉;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新动感;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活哲理……古诗词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不只能给人以沉醉的艺术享受,更能增添内心深处的意趣感或意味感。

最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传播途径。

中国古诗词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艺术歌曲,内蕴丰富,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都是经典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不仅真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也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邃的美学观点。不管是根据古词曲进行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渔舟唱晚》《阳关三叠》,还是近现代作曲家根据古诗词谱写的作品,如青主《大江东去》(宋·苏轼),戴于吾《清明》(唐·杜牧),罗忠镕《涉江采芙蓉》(古诗),生茂、唐诃《沁园春·雪》(毛泽东词)等,都是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统一。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较好地把古诗词的文化精神和美学内涵以音乐的形式完美地得以呈现,使人们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同时,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达的不仅仅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而是属于中国人的一份情怀、一怀情意,可以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自信。此外,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国际艺术交流,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民族故事,让国际社会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情感,扩大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途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开拓出属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广阔的艺术天地。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传承的意义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心理行为文化,还是精神观念文化,都与文学和音乐密不可分。中国是重诗教和乐教的国家,在高校开展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有利于促进诗教、乐教从传统向现代转化。

(一)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价值引导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国际文化的博弈使我国社会安全和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各种理论思潮,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而大学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民族的文化自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才能具备充足的文化自信,才能深刻认清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本质,才能正确地看待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从而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同时支持和创新中华文化[5]。

从本质上来看,文化自信对于政党、民族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的是对国家核心文化价值的肯定。培育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华夏文明之基石,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精神品格的体现,其弘扬对民众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撑着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6]。

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确保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思维特征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等多元化的教育中,以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贯穿学生各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得到充分的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只有当大学生有自己坚定的文化立足点,才能在复杂的大变局时代站稳立场,同时,也利于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二)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创新形式

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亦是如此。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通过“人”对中国古诗词进行文本内容的研究分析,加上声乐的旋律、节奏、音乐织体等特征,经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后进行演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演唱,感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给他们带来心情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净化,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真善美的熏陶,进而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考自我。学生将更加珍视中国古诗词文化,人文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置于艺术歌曲的体裁而形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其人格,陶冶其情操。将古雅的诗词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又学习了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由于古诗词的作者所处的年代不同,创作的环境不同,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亲身感受诗词与声乐的结合,有利于其加深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真正领悟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思想与情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利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美感。如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求学生演唱这首歌曲时,一定要表现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满江红》的词与曲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表现了词作者对于亡国后感悟生命落空的悲哀,抒发了满腹悲切之情。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求学生感受生命中的酸甜苦辣,眼中迸发无助,心中发出悲痛哀嚎,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歌曲中感悟生命,珍惜生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增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一首《清明》唱出了思念亲人的情感;一首《梅花》道出了傲霜斗雪的气节;一首《山居秋暝》呈现了幽静智慧的心态。这些古诗词蕴含的品质、美德、意志等内容都丝丝入扣,促使学生丰富情感,净化心灵。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在高校中传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大思政”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为传承乐教核心思想提供艺术支撑

首先,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之美在于它的诗性美和音乐性美的有机结合,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与声乐的相通之处。中国自古就有“诗乐同源”的说法。中国古诗词讲究对仗、平仄,音韵优美,易于吟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诗性和音乐性。这种诗性和音乐性结合的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美感和对美的创造能力或想象能力。

其次,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看,传承乐教核心思想更是大学乐教所必须达到的目的。因为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传递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文和人格精神、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阔远的家国情怀。从审美角度看,大学生欣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以下三重意义:一是使大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即能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如亲情、爱情和友情、爱国之情等升华为一种优美和崇高之情,如《关雎》(赵季平曲)、《阳关三叠》(王振亚曲)、《我侬词》(应尚能曲)等艺术歌曲。二是可以让人的道德得到升华,即让道德变得更加高尚,尤其是励志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如《金缕衣》(齐尔品曲)、《登鹳雀楼》(黎英海曲)、《行路难》(秦西弦曲)等。三是它可以激发人的生命美感,使灵魂得到净化。有很多以“自然”和“爱”为母题的艺术歌曲,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周家声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陆在易曲)、《幽兰操》(赵季平曲)等,当代大学生接受这些艺术歌曲的熏染,可以更好地树立“三观”和人文情怀。

(四)有利于促进“诗教”和“乐教”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首先,有利于促进“诗教”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诗词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中国古诗词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中国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丰富的形式和真实的情感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2 500至3 000年前的诗歌311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并开创了“诗教”这一教育方法。方长安[8]认为:“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核心立场,而针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也应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其核心的内涵加以发掘,以充分对其核心的价值进行阐释,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历史担当意识探索并建构当代的诗教传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的传承是对传统诗教的创造性转化。寓教于诗,寓诗于乐,将古诗词与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相结合,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创新。

其次,有利于促进“乐教”由传统向现代转化。诗教和乐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两翼,缺一不可。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兴于诗”的“诗”不应单单解释为诗歌,而是借用诗以励志,即“诗言志”;“立于礼”即是要让人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成于乐”即人要达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必须诉诸“乐”。由于诉诸乐的境界,从教育的角度,乐教成了中国传统美育的重中之重。中国和西方都有自己不同的音乐教育理念:中国是“乐”教传统,西方是“音”教传统。这两种传统植根于两种音乐本体:前者强调“乐”本体,即哲学意义上的本体;后者强调“音”本体,即语言学意义上的本体。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让这种乐教即乐本体教育实现现代性转化,以克服当前大学乐教的缺位。所谓乐教,从内涵上,应是快乐、情感、生命教育,尤其是“做人”的教育。而要实行这种教育,就要适应现在大学生的人文心理的需要,选择具有厚重人文底蕴、雅俗共赏的音乐体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传承的现状

近年来,学界与媒体对中国古诗词的研究与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些学者在研究古诗词的经典诗篇,再度诠释古诗词,为其接续新的生命,主要代表人物有叶嘉莹和俞平伯等。电视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诗歌节目,这个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享受,受到广泛赞誉。《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一个关于诗词文化的音乐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实践证明,这一将诗词文化与音乐相结合的节目,确实达成了“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的愿景。此外,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华吟诵周”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传承的现状总体来说喜忧参半,具体表现在:第一,即便在音乐院校传承也未完全展开。中国音乐学院是迄今唯一有专门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机构的音乐院校,2007年成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运用到本科、研究生的声乐教学中,一度有很好的传承发展。但随着创立者的先后退休,此研究中心变得寂寥冷清。2018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度的“中国古诗词音乐传唱与展演”立项,主办单位为中国音乐学院。时隔十余年,中国音乐学院通过课题的研究,组建创演团队,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演唱与宣传,但此研究仍需不断丰富与完善。据笔者了解,除中国音乐学院外,其他音乐院校尚未成立专门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中心,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只作为教学内容,且专业课上演唱的曲目偏重“古词今曲”的作品,对于古词古曲的作品很少涉及。公共课也未专门开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指导,这导致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为人知,更谈不上传承了。第二,在综合性院校中整体发展不平衡。尽管有些综合院校比较重视,但主要是依托学校社团开展,如中央民族大学的紫竹诗社、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华古诗词吟诵团、中山大学的岭南诗词研习社等,这些社团主要吸引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定期开展学习,邀请一些老师进行内部培训,也会组织排练和演出,社团也配备1~2名指导教师。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资料的不足等问题,大部分社团的成员都是根据音视频资料进行模仿,社团开展活动困难,起到的传承效果微乎其微。在专业课程上,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对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研究”课程,演唱中国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但由于专业研究生较少,开展课程音乐会也仅50名观众,在校园起到的传播作用有限。目前,国内大部分综合院校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没有得到重视,很少开设专门的选修课,更多的是在“大学语文”“音乐欣赏”等选修课程中进行简要介绍,有的院校甚至没有音乐欣赏课。即便综合性院校设立的艺术学院也很少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专门开设其必修课。第三,绝大多数一般理工科院校在教学体系中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没有地位。既没有师资,也没有纳入美育教学体系。多重原因导致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传承一筹莫展。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未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为:第一,教学要求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没有针对性地设置有关课程。部分高校没有考虑学生的前期学科基础,没有考虑课程的前期理论支撑,生搬硬套了一系列用于教学的方案,使得教学中忽略了培养目标,同时教学整体缺乏目的性,对于学生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积极性。第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队伍缺失。优秀的教学队伍在保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的传承,首要的是必须要保证学校有优秀的教学队伍。教师不仅要对中国的古诗词文学与艺术歌曲有充足的了解,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声乐知识。但就目前来看,高校这类师资仍存在明显的缺失,这是当前高校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方面的难点之一[9]。改善高校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现状,教学团队的素质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第三,部分教师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过程中缺乏如何利用中国古诗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数学思考,在教案设计形式上缺少新意,导致学生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缺乏系统认识,无法构建完整的古诗词鉴赏体系。第四,一些学生基于实用主义思想,忽视了对古诗词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虽知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意义,也意识到自身中国古诗词素养的缺乏,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上。客观地说,这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压力或就业压力等相关。但本质上来说,还是教育上的缺失[10]。第五,在音乐学习中,部分学生往往重视西方歌曲的学习,而忽视中国音乐的积累,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形成了重西乐而轻国乐的思想。或者只限于流行音乐的传唱,认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过时,没有吸引力[11]。

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传承的举措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所带来的意境、境界形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文化。当最美的诗词语言与音乐相遇,美妙的意境便产生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要获得应有的地位。高校课程体系应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的学生开始,教学内容包括古诗词文本的审美、歌曲本体的分析以及演唱风格情绪的把握,进而将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推广到全校学生辅修课、通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教学与普及性推广的有机结合。

(一)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专业化教学为抓手,形成体系化教学模式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专业化教学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或高校艺术团体的教学中系统地进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

加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本内容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在中国古诗词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抽象的内涵转化为情景与场景的融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他们感性理解古诗词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到,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只能培养情操,涵养气质,还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使自己受益终身。

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组织专业的教学团队。高校要尽可能建立古典文学、声乐以及音乐理论等综合性学科的师资队伍,确保能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中对其内涵进行更为深层的解读。此外,还可通过学习平台的搭建,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初学者或是基础薄弱者,应从提高他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认识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古诗词文学和艺术歌曲的学习。

专业教师要加强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论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要以理论为支撑,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我国已经有了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对此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将这些理论研究进行整理与分类,可以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加强相关课程的设计。课程可以包含辅修课以及通选课,通过不同的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了解。除此之外,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兴趣的学生,高校还可以为他们开设相应的辅修课程。对于辅修课程的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

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由教学团队根据高校的学生情况,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萃选》,内容应包括有简谱、五线谱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对中国古诗词的文本内容赏析(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对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旋律与节奏特征、曲式结构、调式风格);对歌曲的演唱提示( 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咬字归韵、润腔技巧、情绪转换时声音的把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演出。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还应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引导,如邀请校外专业的文化艺术团队来进行合作教学,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展示平台,从而增强其艺术自信。

(二)以高校素质教育普及性推广为载体,形成大众化的校园文化

普及性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声乐表演专业范围,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融入高校的素质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艺术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专业化教学的措施都可应用到普及性推广中,对于非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基于他们的音乐基础、接受能力。另外,在校内校外通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比赛,引导非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勇敢地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其自身的文化自信,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大力推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进校园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12]高校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渠道。高校应注重统筹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入丰富的校外资源,弥补普遍存在的校内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依托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平台,将高质量的艺术歌曲等带入到高校中,开展系列音乐活动[13]。建立多种类型的平台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发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妙,体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领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魂,更要吸收蕴含其中的精华和艺术神韵,形成自己的富有个人和中华特色的精神境界,进而达到“文化自信”这一目标。[14]

五、结 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中国古诗词与声乐相结合,以更贴近年轻人的艺术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境界,进而培育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辅助实现“大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文化自信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坚持文化自信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一定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是人们实现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极其重要的媒介与手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中传承,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境界,让其建立文化自信,而且可以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代代相传,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位置[15]。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的传承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庞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与高校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与意义,下大力气真抓实干,才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修养,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动力。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古诗词传统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