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育教育内涵的传播与培育研究①

2021-11-21薛丽卿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身体体育

薛丽卿

(江苏海洋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1 新时代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目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视野、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方位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求“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确定体育工作新的坐标。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进入新时代,党号召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健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体育教育是关乎人的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的教育,各项体育事业都围绕“人”开展,受益的是“人”。新时代,体育教育要落实好政策,教育人们形成自觉自律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拥有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促进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更上一台阶,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 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服务。进入新时代,体育教育急需突破“瓶颈期”进入发展期,注重内涵建设是突破口,不局限于“狭义”层面,向“广义”层面衍伸,从“个人主体”向“社会主体”转变,从“技能为主”到注重“人的感受、人的体验”为主,体育教育回归人的生命本原,越来越立足于人、关注于人的知情意。

2.1 从身体素质衍展到身体素养

身体素质侧重于运动技术和技能,目前体育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兴趣、认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身体素质差。

新时代,“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愈发得到重视,人的认知、兴趣、态度、动机、信心等情意因素制约着体育教育的效果,身体素质需要一个新的包括情意因素的概念替代,身体素养呼之欲出,蕴含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以重视并承担参与终身体育活动的责任,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理解、能力、价值观和终身运动参与的习惯养成,覆盖面更广,其中,动机是心理状态,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内驱动力。

喜欢是前提,萌发学习想法,在“我想学、我要学、我去学”的驱动下,建立决心和信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身体能力、身体素质,进而理解该项目,是从想到做到实践,获得知识、技术、技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这是一种自觉自愿、由心理到行动的过程,是一种个性释放、自我锻炼的过程,更适合于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

2.2 从身体健康扩大到健康素养

身体健康主要指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良好,较强的身体活动、劳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人们观念和意识随新时代的到来有了一定的进步,增加了基本健康知识、健康服务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不仅要求身体无疾病,还要有预防疾病应对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及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素养是把身体健康内容和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整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注入到意识观念中,注入到体育锻炼中,科学引导人们建立健康意识,获得健康信息和知识,提高健康理念,承担健康责任,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验健康素养的作用和价值。

2.3 “立德树人”诠释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为人创造。体育教育更是要为人的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服务,为人的社会教化与文化习得服务,为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服务。体育教育其特殊作用,不仅只停留于对人的身体素质与知识的培育,其潜在的、不可直观看到的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的教育作用却是长期、持久、醇厚的,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终身发展有深远影响。

充分挖掘体育课思政元素,整合体育技术、知识、体育文化对人的教育价值。体育课堂礼仪、体育制度培养学生守纪律、懂礼仪、守诚信、明事理、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品质。体育比赛教化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公平竞争,激发顽强拼搏、努力进取、勇于挑战的信心、恒心。体育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个性,培养深入人的内在精神、心灵的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发扬和继承体育精神、奥运精神。奥运场上的拼搏激发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热爱祖国,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延绵奥运情怀,展示出体育价值的真谛。这种由体育运动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是心中持久形成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以促进学生努力拼搏的勇气和坚毅品格的养成。

3 传播与培育体育教育的阵地建设

3.1 前沿阵地——家庭

人的发展受遗传基因和后天学习的影响,后天学习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孩子早期的启蒙教师是父母。婴儿抬头、翻身、坐、爬、站、走、拿等基本动作需要父母给予相应帮助,属被动体操。幼儿时期跑、跳、踢、抛、接、转等动作的形成,是孩子智力和运动能力进一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父母寓游戏中教孩子,促进动作形成。

3.2 主阵地——学校

孩子的运动能力不是在一个阶段完成。在发育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要做。一个阶段的欠缺,会导致后面阶段,甚至终身的延误。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培养价值至关重要。

6~10岁学龄期,有一定的认知、理解和模仿能力,是进行体育运动的最佳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21.38万所,在校生为1.50亿人。儿童在校时间多,看、听、想、做的事情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甚至影响终身。学校体育教育阵地的建设至关重要,决定孩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养成、运动技术和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身体素质的平衡发展。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10~14岁少年期,学习特殊运动阶段,学习为主逐渐代替游戏为主的活动,表现出熟练掌握技能和竞争的能力。多样化教学辅助难度动作学习,传授相关的中级体育知识、文化传统知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教师指导、监管、引导、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素质、运动机能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坚强品质和组织纪律性。

14~18岁,运动技能的专项化阶段,承受大训练和强度,提高专项化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安排专项技术、训练和理论知识,以及中级健康知识,协助和督促学生调控自我健康动机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课外活动以训练和比赛为主,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增强对抗性、激烈性、竞赛性。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体育教育的主要培育基地是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体育比赛和文化节传播体育健康知识、技能,教化学生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评比“体育之星”“体育标兵”等荣誉称号,以体育的典型人物,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决心、恒心,培养人的主体性、自由个性和“完整的人”。

3.3 副阵地——社会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津巴多的情景动力理论认为:环境和行为背景对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微妙而有力的影响。把家庭阵地建设比喻成一幢楼的地基,起铺垫作用,学校的阵地建设比喻成楼体,起支撑作用,社会的阵地建设比喻成大楼内饰,起修饰作用,任何环节都不能少,缺失一个环节,大楼就是“烂尾楼”,不能使用。那么对于“人”的培养,各方力量均有不同的作用和教育价值,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不可替代,一个环节的失误或缺失,对于培养健全人格、健康身体、健康心理的“人”将是不完整、有缺陷的。

家庭协同、学校主导、社会促进、高考施压,多方举措并驾齐驱共酝酿,是体育教育内涵得以扎根落地、有力传播和有效实施的教育基地。从一个人的思想上寻根溯源,找出使他们建立体育锻炼意识和理念的方法、路径、对策,了解多样化健康需求,积极提供与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健康信息,提供健身的场地设施,解决根本问题,使之自觉、自愿、自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内心深处让他们自主接受体育运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体育锻炼作为每天必做、习惯的事情。

新时代的到来,更加重视体育教育事业,重视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适应能力的提高,要谨记“东亚病夫”带来的亡国之痛,为了健康,为了建设体育强国,早日达成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行动起来,人人执行,人人运动,人人健康,树立体育观念、健康观念,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人生遵循,并身体力行地推广到全社会,促进国家大众体育开展的效果和水平,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早日达成。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身体体育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锻炼
新发现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身体力“形”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