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

2021-11-21彭保团厦门市巷西中学

灌篮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社团运动

彭保团 厦门市巷西中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认真领会核心素养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确实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极为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学生无论是在体能,还是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合作素养、意志品质、体育作风及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导致了许多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或挫折时,往往缺乏那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健全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品格。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功能,有机地将体育锻炼与心理和身体健康成长等方面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教学与锻炼在促进育人方面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重视理论学习,掌握健康行为知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及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下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代人才。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正确认识健康行为知识对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健康行为知识的目的,端正正确的学习动机,并从身体、体质及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掌握规避安全风险的知识与方法,例如:让学生知道艾滋病、性病等常见疫病的起因和科学防范知识;通过课堂实践及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健康行为的知识,教会学生在运动中预防经常出现的损伤及急救常识等知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确保学生得到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教师还要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观,善待生命,提高身心健康对促进人生和生命的影响作用等认识,从小养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良好的行为,将所学的健康知识运用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调整自身的不良情绪,减少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教师还要借助体育活动和比赛等形式,随时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坦然面对胜利与失败,学会与同伴、对手进行交流、沟通,乐于助人,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树立互帮互助及团结友爱等思想,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早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在瞬息万变社会中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二、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初中阶段的学生既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只有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共同发展的一代新人,才能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促进“健康中国”的全面推进。

因此,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思想,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及运动基础等现状,科学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断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方式,重视每个差异性学生的进步,尤其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心与指导,促进每个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蹲踞式跳远能力和水平,教师根据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次方法进行教学,针对未能掌握空中“蹲踞”动作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助跑后踏上跳箱”等练习,着重体会空中蹲踞姿势;针对踏跳不够快速有力及未能领会“提肩拔腰”动作的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助跑踏跳的“头顶球”练习;针对技术动作掌握较为连贯、协调的学生,则采取小组比赛、“两两PK”“达标赛”等形式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方式,不仅体现出了“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增强了后进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而且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热情与欲望,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运动潜能和练习斗志,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核心素养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大力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涉及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学生掌握适合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有助于发展自身体能、运动技术及健康的心理等,才能提高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挖掘适合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例如:设置问题法,为了提高学生足球基本功以及学以致用能力,教师结合足球技术结构特点及比赛规则等实际,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并通过反复练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怎样才能快速摆脱对方防守?”“如何提高控球能力”“怎样才能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绕杆射门要注意哪些技术环节”等等,学生在不断体验练习与相互探究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所在,最后得出应对措施,既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内驱力,又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运动技能,提高了自身运动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可结合教学重难点等实际,构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法”活动,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蹬摆、远撑、团身及着地顺序”等动作要领展开讨论:借助哪种手段解决“屈臂缓冲”及“滚动圆滑”等技术难点?有哪些措施能提高自身身体控制能力?……各小组经过充分的讨论与实践练习后,最终获取了处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等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社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锻炼及自主管理的广阔空间,而且能满足学生对不同运动的需求,科学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锻炼内容和锻炼方式,发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潜能及积极性,为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从而保证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和有效性。这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自由组成“篮球社团”“排球社团”“足球社团”“田径社团”等,还可根据地区及学校特色项目,组成“武术社团”“艺术社团”“乒乓球社团”等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活动社团;结合时代特点,组建“跆拳道协会”“活力运动协会”“轮滑协会”等,既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体育项目,又促进了新兴运动项目的持续开展,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自主选择时空,让学生加入到自己感兴趣而又能发挥特长的运动训练中,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例如:在“排球社团”比赛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让学生在巩固发球、传球、垫球及低网扣球等技术动作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在排球训练与比赛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动作,教会学生懂得保护自己,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引导学生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明白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树立个人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及体育道德风尚,同时教育学生在困境面前,要用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及顽强拼搏等精神来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勇当先,不断树立自信和必胜信念,并将这种优良传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既保证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又促进了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课堂及体育锻炼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在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传授的同时,重视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并通过精选丰富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优化新颖且学生喜欢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社团运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不正经运动范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