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2021-11-21孟艳李萌
孟艳,李萌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新时代下,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是重中之重。2007年,教育部推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强调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对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也对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教学职能弱化、考评制度呈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表明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实践表明,教学团队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解决当前基层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进而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组建教学团队的重要价值
针对教学团队的概念,学界有着众多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指出,教学团队是指为满足专业、课程群组的建设需要,以技能互补又能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途径,以专业建设和系列课程为平台,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组成的教学业务组合[1]。与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相比,教学团队有着合理的人员构成、明确的改革任务以及清晰的目标定位等,发挥着其独特功能。本文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出发,认为高校组建教学团队主要有以下重要价值:
(一)建设教学团队,是大学教学学术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对美国出现的科研至上、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开展研究,并在其《学术反思》中进行了重点论述。博耶重新思考了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并首次提出“教学学术”这一概念。他认为,“学术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应包括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2]。博耶不仅将知识的探究、整合和应用看作是研究,同时将知识的传播也纳入研究中,扩大了研究的内涵。按照博耶的逻辑,学术的内涵应当包括高深知识的生产、应用与传播。那么,知识的传播是如何体现学术性的呢?当教师将工作公开接受同行评价和批评,并与所在专业社团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时,反过来又加强了自己的工作,这时教学就变成了教学学术[3]。从该理论中不难看出,博耶看到了大学内部教学与科研的失衡现象,试图提出“教学学术”这一理论来重新界定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他的这一理论将教学提高到了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地位。当前,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尤为严重,教学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对传统学术概念的重新阐释,从概念、理论以及舆论上赋予了教学以合理的地位。教学团队作为专职研究教学的组织,需要克服体制弊端,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大学“教学学术”理念的深入。
(二)符合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加之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以往“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也不利于其在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2019年,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强调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将本科教育教学建设提高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教学团队相比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课程及专业建设,将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根本改革。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改变以往教师“散兵游勇式”的教学现象,相同或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群体之间通过个体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与优化,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科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是由不同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甚至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员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能够成为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学习、补充的最大优势[4]。一方面,学生的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教育领域不断引进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技术,一系列变化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而教学团队的组建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教学团队的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工作中的相互借鉴与帮助来获取丰富的教学信息和资源,从而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不断完善,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中坚力量。以有较强影响力和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核心,形成团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同时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和扶持一批青年骨干,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利于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竞争实力
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当前学科知识正逐渐由分化向统合的方向发展,许多学科知识之间都存在诸多联系。教学团队作为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基层组织形式,对于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串联和整合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促进自身特色化发展。对于已经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名牌高校来说,通过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其竞争优势;而对于一些在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方面不如名牌高校的地方高校来说,可以在个别学科或专业上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营造其特色和亮点[5],以点带面,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整体竞争实力,而构建教学团队是达到此目标的一种战略选择。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教学团队成员构成不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现已步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促使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化,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状况下,教育部发布相关文件强调加强高校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此推动教学改革,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教学团队的申报与建设引起教育部门与高校的重视。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未能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而是将原来的基层教学组织直接升格为教学团队,而规章制度、人员结构等“内核”并未发生变化。也有部分高校秉承着“人多力量大”的准则,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教学团队建设的条件,而一味临时拼凑,团队成员构成缺乏合理性,这就导致团队的正常组织运行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进而导致教学团队的建设背离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团队的作用也就很难真正发挥出来。
(二)团队成员缺乏共同价值观念
成员间的共同愿景、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教学团队走向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学团队成员必须明确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的团队目标,进一步提升团队的协作精神,从而形成团队内部成员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行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名义上承担着教学和部分学术研究的职能,实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级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职能日益凸显,而教学和科研职能弱化,极易导致教师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内部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机制,更无法对组织目标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这就必然影响到基层教学组织的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团队内部的文化建设,培养团队成员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集体感,方能保证其健康持续运行。
(三)教师队伍评价及考核机制不合理
当前,教学团队在我国高校内部发展还不成熟,其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队伍的评价及考核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普遍将科研作为教师考评的显性指标,并且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这就导致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忽视教学。同时,教学团队本身在进行考评时也往往只注重个人业绩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整体的考评。教学团队在开展工作时以团队的方式进行,但业绩考核时只是对个人业绩进行考评,且缺乏具体有效的考核手段,往往只以“数量”为标准,如教师的课时量多少,编写了几本教材,发表了几篇相关论文等。评价体系并未深入本质,缺乏对教师为什么教、如何教和教得怎么样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进一步鼓励了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而对教学研究采取敷衍的态度[6]。
(四)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必要的经费保障与资源支持。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离不开校内校外资源的多重支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等。然而在实践中,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一种新形态,在经费使用、硬件设施以及教师资源分配等方面暂时还无法与传统教学组织相比。教学团队在其运行过程中掌握的自主权很小,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同时,受教师考评制度、晋升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这就无法有效集中优秀的教学资源,难以最大化地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三、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
教学团队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影响了教学团队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教学改革和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高校教学团队面临的诸多障碍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团队,加强团队成员梯度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不应千篇一律,不同高校的实力、发展特色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根据高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团队,以保证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最大化。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以专业和系列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组。高校教学团队一般以一个课程群或一个专业为基础,因此,以专业和系列课程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课程组是教学团队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系列课程指的是内容体系紧密相关的同一个学科方向的课程。基于系列课程建立起来的课程组具有学科方向内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明确的一致性[1]。同时,课程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系列课程团队的多样性,可以建设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等多种教学团队[7],从而打造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团队体系。基于系列课程团队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将对提升团队的竞争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8]。第二,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结合。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保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相对独立的基础上,高校应基于学科方向下的课程组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这样既可以将最新的学科资源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将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研团队,二者共同研究解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综合表征[1]。第三,基于教学改革项目建立教学团队。随着一流本科建设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校通常以项目的形式推进教学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均设立了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因此,高校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教学改革项目来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可以不局限于某个院系,而是将高校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支内部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小课题组,与原有的“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一个二维矩阵。在该矩阵下,对团队成员实行双聘制度,即团队成员进行协作工作时,必须服从团队管理,同时隶属于原有院系,交叉任职,成果互认,有效促进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之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进而确保团队的高效率运作。
与此同时,教学团队成员作为开展教学工作、参与教学改革的主体,对其进行合理的梯度建设可以大大促进教学团队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高校在组建教学团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个能够为团队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带头人。其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还要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善于协调和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各类问题。领导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将对团队成员的管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团队成员构成上,应遵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年龄、个性特征、学历、职称、教学科研能力上的优化组合。国外研究大学教师教学成长的专家认为,一个大学教师的教学成长一般要经历“更熟悉教什么——更熟悉怎样教——更有技巧教——更有效教——更有效促进学”的过程[9],教学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专门的实践体验和经验积累[10],因此,要充分发挥老中青的“传帮带”作用,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老教师在帮助青年教师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切磋与学习,自身能力也会有很大提升。
(二)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取向,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
团队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共同愿景是教学团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学团队应该在共同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张宏婧等人基于谢里夫实验,探讨了教学团队存在着人际冲突、认识冲突、目标冲突和心理冲突四种类型,而造成这种冲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团队成员缺乏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统一的规范制度,才能保证团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适当引入团队竞争机制,通过制定合理制度、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增强团队成员间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促使各成员在合作中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教学团队自身要实时关注教学前沿动态,树立动态、开放的发展理念,不断吸收借鉴新思想、新观念,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增强高校整体的竞争实力。
(三)改革教师队伍考评机制,坚持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队伍考评机制在高校内部较为普遍,教学团队应从根源出发,改革“科研至上”的教师考评制度,从制度上将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呼吁教学的回归。不同类型的教师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有所侧重。部分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有着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需要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也纳入考评中,而不仅仅考察科研数量的多少。高校可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鼓励教学能力突出的团队成员,有利于促使教师把精力更多地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上倾斜。高校在团队考核时,要注重教师个人考核与团队整体考核相结合,教师个人能力要能够促进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对团队成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摒弃“唯数量”“唯论文”等考核方式,注重对教学成效和教师个人技能提升的考察,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促进权力下放,建立健全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
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行和发展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设立团队建设专项经费,为团队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与支持。要处理好传统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学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与激励,从而为教学团队提供一个竞争性的发展环境。一个团队要想顺利运行下去,必须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规则。学校和院系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外部评价体系,根据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团队个人在目标实现中所做出的不同贡献来对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做出奖励和约束。相对于物质资源的供给,政策资源是教学团队高效运作的根本保证。受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影响,教学团队在建立及发展过程中自主权的行使范围较小,教学团队的运行受到阻碍。为保障教学团队内部管理的健康发展,高校需要对教学团队进行适当的自主权下放,使其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权力,在经费使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自主权,学校要尽量避免干预其教学改革的进程,可通过定期监督和教学评估等机制来监测其改革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11]。
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来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夯实人才培养质量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学团队作为一个发展还相对不太成熟的基层教学组织,其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压力。新阶段,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促使教学团队必须要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和作用。高校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团队来适应不同高校发展特点、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考核机制以及建立健全资源保障和供给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当前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