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点初探*

2021-11-21

运动精品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政治

程 胥 张 哲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点初探*

程 胥 张 哲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文章对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以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高校体育课程;融入点;思政

2014年,上海高校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出“中国系列”的课程,课程思政正式由此升华成课程理念。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成为学者新的研究热点。

1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高等教育又称大学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不仅是我国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科教兴国等方面的重要载体与措施,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高等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所以,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体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而且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要素。由于我国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差异性不大。虽然高校的培养目标各异,但是其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与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能够愿意为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矢志不渝的人[1]。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将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所以,高校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专业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等的工作,而且各专业任课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发挥各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3]。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与目标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

1.2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孤岛化”的困境,与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在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战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而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导致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为战,没有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与体系,进而影响了高校的育人效果。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全过程育人的中心环节以及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5],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于价值。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职业人员,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其“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内外环境中一切人与事物都将成为其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所以,高校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意识的自身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三观”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荣辱观念混乱。这都需要高校的每一位教师给予解惑,避免大学生“三观”出现滑坡。所以,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将价值引领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各类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因此,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深化、加强与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路径与有利把手,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一个重要的措施。

1.3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6]。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提升各类各门课程可雇佣性,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将会走向社会,走向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为社会与人民服务。在此背景下,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专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2019年国务院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在该方案中明确中指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以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国家都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所以,高校教师有责任与义务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课堂教学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这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而且也是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要求其他课程任课教师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的将职业所需要的品德与道德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综上所述,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是国家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 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以及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学生身体练习来增强其体质、增进其健康以及提高其体育素养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处于中心环节的位置,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体质测试为例,南开大学为体质测试合格的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由此可见体育在高校具有重要的位置。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中指出“服务立德树人根本认为,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以及“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等。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体育能够有效地增强人的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识。参与体育运动能够超越自我,展现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德艺双馨、苦练技艺等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的教育是生产劳动教育同智育和体育向结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都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体育”成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开展在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入点探析

3.1 体育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体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桥梁与纽带,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与重要的教育载体[8]。每当中国运动健儿站在领奖台以及中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都代表中国体育的胜利,虽然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但是通过传播媒介让他们感受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这种无形的教育要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效果。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对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冠场面不仅具有强烈情感体验,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指向性[9]。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证实了体育对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的作用与教育的价值。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内容。从体育的特点来看,体育活动具有团结的象征、和平的使者、拼搏的标杆、意志的的体现,对比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精神都可以通过体育或体育活动等其他体育方式加以诠释与给予承载。例如,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注脚。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是可行的。但是,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时,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不能采用传统的说教,可以组织同学共同观看以往的中国参加的体育比赛或有条件的收看体育直播等。只有这样,体育课程教学才能与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3.2 体育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中,始终强调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德育为先[10]。体育以及其他体育形式所具有的特质决定着其不仅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价值自足性,而且蕴含着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技术规则、契约规则、道德规则等三类规则息息相通,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存在性联系”[11]。首先,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强身健体,保障个体身心健康,能够使个体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促进自我良性发展的大循环;其次,学生通过体育赛事彰显自身体育特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体育的竞技魅力;再次,体育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友谊与团结、关爱与尊重、和平与公平等精神。

道德价值的引领是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核心,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体育在培养大学生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方面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十分的契合,这都充分的证明体育课程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融合点。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强调在体育练习中要与人合作、和平共处、关爱同学,在体育教学比赛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尊重对手,团结一致。并在每次课程结束前与学生分享此次课程所涵盖的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充分的感受到并内化。

3.3 体育教学与法律意识教育相结合

增强当代学生的法律思维与意识不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更是适应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需求。然而在部分高校教育中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以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所以,在“大思政”背景下,急需通过“课程思政”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与意识的培养。

从本质上而言,法律规范与体育规则其实都来源于人类的行为活动准则,法律规范与体育规则不管是从实然层面的规则产生与实现过程上,还是从应然层面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上都有着诸多共同之处[12]。将体育竞争精神与法律的效率价值相比较,发现两者其实都是人们对自我存在以及价值的一种满足与追求;从体育的公平价值与法律的正义价值而言,前者是通过制定体育规则来实现与保障运动竞赛的公平公正以及运动员之间的公平竞争,而后者则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与规章制度来保障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公平竞争的需要;从体育的平等参加与精神法律的平等价值来看,两者都体现了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起点平等与机会平等;从体育的规则意识和法律的秩序价值来看,体育运动必须有一定的体育规则,才能确保体育比赛正常进行,体育规则本质上其实就是社会法规与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与缩影,体育竞赛中的规则意识其实法律的秩序价值在体育竞赛中的应用与彰显,而法律规范所要实现的秩序就是国家政治统治、社会经济运作序以及社会生活等秩序;从体育竞赛规则下的自由与法律规范下的自由相对比而言,体育竞赛则是运动员在体育竞赛规章制度之下的自由竞争,而法律规范下的自由与体育竞赛下的自由大同小异。综上所述法律的价值与体育价值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而法律下的自由是个体只能够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自由权,社会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承认与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因充分将法律知识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体育比赛、讲解体育规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4 结语

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不单单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受教育者的价值之学”[13]。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我国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校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迫切需求,更是高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与承担建设课程思政的义务与责任,主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素养。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找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契合点,将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学生;另一方面,将符合时代发展以及职业发展所需的德道等元素的巧妙的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导向,实现与思政教育合力育人,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1]石中英.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9-1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5]钟俊生,左浩淼.新时代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129-134.

[6]汪海峰.独立学院教学基地建设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7]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8]章国平,徐跃进.全球化时代体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11(6):175-177.

[9]陆遵义.奥运文化与中、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128-131.

[10]王群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15-20.

[11]徐正旭,龚正伟.体育何以让“立德树人”成为可能[J].体育学刊,2019(4):8-15.

[12]王方玉.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兼论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J].体育与科学,2007(1):61-64.

[13]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50.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G Xu, etal.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214000, Jiangsu, China)

2020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名称: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基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视角,项目编号:KJXJ20437)。

程胥(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张哲(1969—),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