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21林依欢

广西农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贤领导力村民

林依欢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市 541000)

1 新乡贤与领导力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但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涌入城市,使得不少村庄变成“空心村”,导致乡村治理事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新乡贤作为一个“管家”团队进驻乡村,为乡村的发展进言献策,但是由于新乡贤一直远离乡土生活,对于乡村的基础记忆停留在青年离家时期,因此其回归乡土需要一定的过渡时期提升自身领导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用更强的牵引力、感召力、凝聚力改善乡村秩序以及实现乡村善治。

乡村治理关键在于有效领导,而要让乡村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还需要借助新乡贤的领导力探索和创新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模式。“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新乡贤在继承乡贤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新路径、新方法,有机地将传统内涵与时代背景整合,富有领导力和创造力。新乡贤较于普通的村民而言,善于深入群众中“摸爬滚打”,进而全面了解乡村治理中面临的特殊困难以及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有效、全面地解决乡村治理存在的困境,必然需要先提升新乡贤的领导能力,凭借创新思维与创新方式领导乡村建设。领导力具有正向积极的动态性,新乡贤的领导力发展也在乡村振兴实施下不断的演进发展。从字面来看,“领”是指带领、引领,重点体现在加强村民思想建设,引领村民学习党和国家的乡村政策及法律法规、重塑乡村公共价值内涵、形成利于乡村发展的价值共享规范;“导”具有导向,引导的内涵,新乡贤以身作则的模范效应,有利于吸引人才、增加村民信任,进而更好地开展村民工作、引导村民集体行动,从而稳住乡村振兴的基本盘。

2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领导力的“四理”

领导力就是借助自身的智慧和魄力动员、引导大众坚持共同的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决策、交流以及协调的能力。有效的领导力要顺应治理之“理”,领导力之“理”的主心骨支撑点在于“四理”,才能赢得乡村居民自觉的拥护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在乡村社会中,新乡贤凭借“四理”,在乡村事务决策中应该是最有说服力和领导力的一个群体。

2.1 道理方面

延续传统的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立足于传统,为新乡贤的“讲道理”提供了很强的说服性以及威严,乡贤文化最为突出的是,见贤思齐、家国情怀、勇挑社会责任,乡贤文化具有教化民风、激励乡村居民的作用,借助于新乡贤文化的发展能够为新乡贤参与乡村矛盾协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乡贤还应当借助乡贤资源进行道理的宣讲,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以理服人、从容协商的行事风格,乡贤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乡贤展厅、乡贤文化长廊等,无形资源主要包括村规民约以及信息等资源,借助乡贤资源“讲道理”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情怀,能够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发展,使得通篇大道理更深入人心。另外,新乡贤经常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不仅具有良善的思想品格而且非常擅长交流沟通,新乡贤在处理乡村矛盾时,并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借助“软治理”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讲道理上注重衔接道理的合理性以及乡村居民的情感安抚,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了新乡贤对于乡村居民思想教化的实际效果,用其自身的智慧超越矛盾双方的中立立场。

2.2 伦理方面

新乡贤对于是非的判断不会出于亲疏的关系,更多的是讲究公平,因为新乡贤的知识文化水平会比普通村民高,同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在处理乡村问题中更多的以“德育+法治”的方式,提倡以和为贵。借助血缘、宗亲带来的传统权威,在发生村民利益矛盾纠纷的情况下,由于正式的治理机制可能无法介入或者无效,新乡贤凭借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充当解决矛盾的中间人,可以令矛盾双方信服、从而解决冲突;其次,新乡贤更加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民主治理意识以及道德观念。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新乡贤主要是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导,尤为注重对法律手段的利用,从而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公平。另外,乡村社会的主导权一般掌握在村两委的干部手中,由于村两委的干部的多重身份,可能会导致乡村治理的公平性有失偏颇,比如在筑桥修路、村容改造等基本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中,村干部一般会选择近亲或者和自己联系密切的人,导致乡村发展失去公平,甚至激化一些潜在的矛盾。当治理的公正性出现裂痕,那么其有效性以及说服力度便不具有太大的价值,更为深层的是失去村民的信任,新乡贤的出现不仅能够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伦理氛围,还能够对村两委的治理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因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所以村两委在进行决策时也会仔细听从新乡贤的意见。

2.3 条理方面

新乡贤利用其自身的知识文化以及道德规范的牵引,以善治、德治的方式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路径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打破了过去“一元化”的治理模式,有利于构建乡村协同治理新格局。新乡贤的“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在过去,乡村治理的效能直接取决于村两委干部的领导能力,新乡贤借助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过往的经验案例能够很好地分清乡村工作的轻重缓急,更好地适应乡村以及现阶段高速发展社会的节奏。现阶段的乡村社会应当是以“回得去的家乡,留得住的乡村”以乡村振兴为工作重点,那么新乡贤在其日常工作的规制中就应当围绕条理展开,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科学的工作计划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工作开展起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因此新乡贤必须要合理归置乡村优势的发展资源,以长期发展和短期效益为区分类别,协助村两委制定乡村发展规划书,例如在人才振兴这一块首先要做的是制定和完善乡村人才管理的制度规范,而不是将精力全部放在宣传和吸引上面。

2.4 情理和心理方面

常年积累下来的威望以及在群众间的信任度,帮助新乡贤融合在群众中听取乡村治理的热点以及目前需要攻克的“难点”问题,较强的融合性能够使新乡贤群体产生更具权威性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有着强而有劲的驱动导向功能,能更好地牵引乡村社会往和谐稳定、利益与共的方向发展。新乡贤是摄取传统治理优势和现代治理优势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信息化不断膨胀的今日,网络正在侵蚀着乡村原有的民风习俗,乡村原有的嘉言懿行以及民风淳朴的特征日趋减弱,而新乡贤回归乡土社会能够唤醒乡土意识,借助新乡贤的网络资源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外,新乡贤群体较其他群体有着更强的同理心,正是因为同理心的作用,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中心作用更为凸显,中心作用源自于乡村居民发自内心对其的拥护和敬重。新乡贤群体在乡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借助地缘、血缘和业缘等关系,与乡民保持着较为浓厚的信任关系,同时由于新乡贤在处理相关的事件中,善于运用弹性的方式以及追求同理舒适感,使得村民遇到同类的事情便会在第一时间找新乡贤处理,同时村民不断地提高自身作为乡村自治主体的作用,将其需求以及愿望表达出来。

3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力现状与问题

3.1 村民思想意识基础薄弱无法形成与新乡贤的思想牵引力

现阶段的乡村由于网络不断的普及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居民越来越浮躁,思想意识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乡村中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正是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其中。比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非主流的思想不断影响着乡村居民的行为举止以及做事的准则;另外,由于乡村居民大部分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无法辨析所接收信息的真伪,在这过程中乡村居民可能会产生逾越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产生逐利的思想,甚至可能会产生违法的现象,无法形成与新乡贤的思想牵引力、无法形成一套共享的乡村价值规范体系。因此,新乡贤应当充分发挥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导乡村居民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

3.2 乡村集体行动困境抑制了新乡贤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提升

如今乡村治理面临着外生权威缺乏与内生权威式微的双重困境,村两委的行政化降低了村民的信任,同时也打压了村民自治的主动性,直接导致了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例如在乡村土地征用的问题上,村两委一心只想着完成上级派发的任务,没有考虑到村民的自身利益,采用强制行政的方式促进表面上的统一,而对于政策的解读和协商机制的使用几乎为零,不仅不能让村民信服,也为矛盾埋下了种子。这对于新乡贤开展村民工作造成极大阻碍,即使新乡贤自身的影响力足够,但是联想到之前村两委的做法,不免会出现抵触情绪,降低新乡贤的感召力和整个乡村的凝聚力。另外由于乡村缺乏一套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体系,村民的公共意识普遍较弱、共同体理念不强,导致村民在集体行动上面往往表现出多样化的个人价值诉求,难以达成统一。

3.3 乡村决策执行困难消弱了新乡贤的执行力

鉴于以上提及的村民思想意识基础薄弱和乡村集体行动的困境,使得乡村决策面临着执行困难、落实走样、贯彻不到位等情况,单单依靠新乡贤自身的执行力难以有效解决。这是因为普通村民没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对于政府作出的决策往往持有怀疑的态度,加上政府和村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正式的协商机制难以发挥功效,导致政府在作出决策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或者说因为沟通渠道的单一和封闭,使得村民的声音无法形成治理信息传递到政府的耳中。因此当一项新的决策发布时,村民往往没有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加上政府一贯强硬的作风,使得一些本来良好的决策因为执行方式的错误而变得难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引入新乡贤,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成本,很可能会耽误决策的时效性,因此必须在决策制定的准备阶段引入新乡贤,借助新乡贤对于村民意见全面高效的收集能力,完善决策制定,再利用新乡贤的执行力带动村民参与和决策执行。

4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力提升路径

4.1 强化思想牵引力,多渠道增强村民思想意识

新乡贤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善于阅读分析国家最新政策方针。在实际的乡村事务中,新乡贤用坚定的、有生命力的政治理想信念鞭策着自己也鼓舞着身边的普罗大众,是最能够深入乡村内部的一个群体,不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亲切感,还有其在思想政治信念上的威望,能够很好地使乡村居民信服,并且愿意追随。理想信念是武装一个人最有力的武器,没有了思想的牵引作用,那么人就成了一个没有信仰的“躯干”。强化思想牵引力,多渠道拓展村民思想意识,借助乡村居民对自身的信任,利用已掌握的调研方法以及沟通的技巧,及时地发现乡村思想工作中的矛盾,并善于利用感化、教化等的非正式治理方式解决问题。协助村两委开展线上、线下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加强乡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新乡贤自身的思想引领作用,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提高村民和青少年的思想自觉,践行新时代乡村发展思想、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 激活亲为的感召力,叫响行动先于他人的模范作用

要坚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新乡贤是符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类群体,在处理具体的公共事务时应当放下自身的“心理包袱”,有着“以身试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情怀,公共理性精神是“基于共同生活的基本事实,依托公共领域生成的一种致力于实现公共性价值目标,倡导理性思考、主动参与和公共协商的精神质态”。以身实行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引导方式之一。同时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以及榜样的力量,将在先前的工作积累的经验以及所见所闻有效地运用在现在的工作中,以真诚、踏实的态度与乡村居民相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人做表率,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妥善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赢得基层群众的支持和信赖,盘活乡村的各种资源,利用内生资源产生更为强劲的乡村发展动能。例如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因地制宜、符合乡村发展利益、具备乡村共识的生态建设目标,以绿化新乡贤的房子为契机,打造“微菜地”“微花园”,自主地腾出荒地进行绿化改造,先行示范,带动更多的人进行家园的绿化改造,从而使乡村环境越来越宜居。生态宜居是大量的人员“内流”的一个最为基础的条件,而且是最硬性的条件,生态宜居是会产生良性的内化循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员回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4.3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把握乡村治理的时代脉搏

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应当实施先“聚”后“凝”的发展路径,由于大部分乡村社会中“空心化”比较严重,那么面临的就是乡村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员数量少以及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首先,解决乡村参与公共事务人员数量少的问题,新乡贤应当借助村委以及乡贤理事会等平台,整合一份参与乡村事务的“花名册”,借助一切可实行的方法团结一切可实行的力量。“聚”之后的“凝”是关键的点睛之笔,整合优势资源,使整个乡村社会拧成一团。新乡贤有着较强的号召能力,并且经常性地深入人民的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能够巧用领导方法把群众凝聚起来,使其形成向心力,朝共同目标奋斗,从而收获追随者自愿地支持和拥护。同时新乡贤在凝聚力的推动下,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多渠道地了解居民的现实需要、投其所好,想群众所想、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生活会、茶话会等集体活动,用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率的方式凝聚人心,在集体活动中,无论长幼、男女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力以及表达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地联系一些外出务工以及创业的乡村乡贤,将其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理念中,不断地借助外部的一些“巧劲”更好地撬动人们群众内心的担忧以及顾虑,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向心力”。

4.4 保障高效的执行力,借助新理念动能的强力引擎

决策力在于领导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乡贤就像一个“航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乡村社会的未来走向。但在组织内部,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很好的决策执行困难、落实走样、贯彻不到位等情况。树立参与共享理念,建立参与共享式执行模式,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新乡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乡村社会中存在村民无法理解和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情况,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进行治理与沟通,因此新乡贤就是一个最优解。对于政策的解读来说,新乡贤较普通群众而言会比较得心应手,同时也是具有优势的地方。新乡贤位于上下链条的契合点上,那么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怎样使基层群众更易于接受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并且自觉支持地方领导干部落实工作,这就需要新乡贤找准解决问题的关节点。新乡贤作为政府与群众交流的“桥梁”,当村民的基本利益受损时,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正当的维权,为维护乡村居民的基本利益冲锋陷阵,事关着乡村居民对新乡贤群体的信任以及形象维护。新乡贤的冲锋陷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矛盾的蔓延,有助于营造乡村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氛围。在决策执行中,善于以宽广的眼界发现更多的问题,抓住典型的案例以及特质,将其更好地融入执行活动中,以接地气、靠民生的做法,活用经验积累的总结。其次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只有做到真正的决策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爱戴,具备高强度的抗压能力以及能够对决策进行反问和质疑,决策是否为村民谋取最大的福利。

4.5 激发契合的创新力,紧跟时代大潮流的路径走向

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属于封闭的、自成体系的熟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有活力的创新思维,新乡贤熟悉地方发展、了解乡村的民风以及掌握居民的需求。创新能力是发展路径中最为持久而具有较强的反馈的能力。因此,新乡贤在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提升认知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将对组织发展的认知和对周围事物的学习转化为带领组织实现目标的实践能力。新乡贤应当坚守终身学习。保证能够适应新兴的设备以及技术的推陈出新。例如掌握利用新兴网络平台向村民宣讲政策、学习农村现代化生产的专业知识、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政策及成功案例。其次,应当创新性地借助一些新的活动策划形式以及活动样式,将国家的政策以及基本宣传内容融入乡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借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一些新惠农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当地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或者以演唱的方式呈现,将信息进行有效、易懂的再加工,而不是简单直接地张贴在村中的布告栏。乡村振兴以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势能为核心,在新乡贤领导下畅通乡村以及城镇双循环主动脉,实现自主输送,双管齐下,引领着乡村发展向高质量迈进。

猜你喜欢

乡贤领导力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21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