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阈下美术史论课程在培养双师型人才中的定位与作用

2021-11-21张康李雅谦

大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术史美术学双师

张康,李雅谦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2021年是中国教育发生巨变之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设立和《意见》的出台,将会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负担。《意见》的工作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这对校内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7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1〕3 号)(以下简称《通知》)[2],规定“美术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即校外美术教育培训可以继续举办。《意见》和《通知》势必对校内外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讨论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史论课程群在培养双师型人才中的定位与作用,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现实:暂未引起重视的美术史论课程

“双师型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是“一全二师三能”:“一全”指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指既能够从事理论课教学,又能够从事技能教学,“三能”是指具有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的讲授能力,具有专业技能展示的能力,以及具有课程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客观地讲,这个要求并不容易达到。“一全”要求的职业素质,需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广收博取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等各类美术知识。“二师”中的“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三能”中的“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能力”,都需要扎实的美术史论知识储备。但是,通过调研可知,目前师范类高校课程设置和师资配比上存在过分强调技能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美术史论知识考核不足。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3],要求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9月30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教师〔2018〕13 号)[4]提出“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情怀深厚、善于综合育人、勇于创新教学和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在努力做到“学科知识扎实、专业基础扎实,终身学习发展能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这几点要求上,美术史论课程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从短期实用主义角度看,即从考教师资格证、考研和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来讲,师生应该更加重视学习美术史论课程群。在国内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史论课程群包括作为核心课程的“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必修课程的“美术鉴赏与批评”,针对不同方向,还有“中国画论”“西方画论”“民间美术概论”等课程。具体安排多少课时、安排在哪个学期来上课、课程目标达成度如何、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度的强弱关系如何,这些因素都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未参加实习、见习、研习前,掌握的教学经验不足,可以在毕业踏上讲台后逐步完善,或通过各地规范系统的岗前培训来完善。但是,美术史论人文素养无法通过短期培训来掌握,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注重积累,牢牢浇筑好专业知识基础。学生在大三上学期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时,会初步意识到所掌握的美术史论知识的粗浅;暑假考研复习时,会深刻意识到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导致在复习过程中焦头烂额,这也造成了毕业论文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众所周知,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学术性强的研究型学习,更喜欢动手性强的技能性学习,喜欢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创作中去。人生而不同,适合读书做研究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最基础的美术史论知识还是应该具备的。

其次,跨越上述短期实用主义阶段后,美术史论课程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情感体验过程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路径,美术史论课程群是实现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最直接快速有效的途径。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才能在踏上教学岗位之后更好地影响学生。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六大素养[5]。其中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主要依靠美术史论课程来养成。美术教育是一种心理调适,具有心理疗治的功能。艺术作品要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充分激发想象力与创作力,提升视觉认知能力。

最后,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专业创作和未来职业成长角度讲,美术史论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持之以恒的专业方向,进而实现个体价值。理解古今中外美术的发展演变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喜欢某个时期、某个流派、某种风格的美术,进而成为一段时期内模仿学习的对象,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毕生的追求。

二、历史:对素质的强调从未缺席

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学科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艺术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毕业5年后,达到“一践行三学会”目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欧美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专门化的本科师范生教育,其大学美术欣赏课程依托美术史论课程群,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存在多年,是提升国民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对美术史论课程普遍非常重视。

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文科(即人文学科,Humanitatis)区别于中世纪的自由艺术(Liberal Arts)。Humanitatis 一词最早产生于古罗马,作为文科概念的最初倡导者之一,西塞罗从希腊资源中获益,确立了一种综合通史教育目标与技艺理论的科学体系,强调文法、修辞学、历史、法律和哲学等知识。后经中世纪“自由艺术”的长久垄断,人文学科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知识结构,其塑造的人文主义成为了现代艺术的重要精神内核[6]。

西方七艺包含“三科”:文法、逻辑、修辞,“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西塞罗突出强调文法、修辞学、历史、法律和哲学等知识,理智和法则掌控着艺术创作。作为师范生,要熟知秩序、比例、对称等原理性要素,力求理论化、知识化、科学化。辩术、演讲术,具体到师范生,可以理解为讲课,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核心技能。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讲术被置于人类等级和知识分类的最高位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双师型人才”。要求美术学专业毕业生需掌握“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创意实践”5 种核心素养。美术史论课程群是切实掌握“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这3 种核心素养的依托。当今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升温,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呼吁应该像“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课程一样,将“大学美术”课程纳入普通大学生必修课。这是随着国家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提升国民审美水平的必然举措。在国民审美水平普遍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师范类高校的美术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比普通国民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更高的审美能力。在对(当地)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继承、对中小学生审美产生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方面,美术史论课程群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当下:需“三群”协调发力

基础教育对美术教师有明确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需要有丰富、综合的教育学科知识、人文素养和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美术教育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基本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即“师德、教学、专业、发展”的能力。显然,它具有明显的“综合、全面”的“职业能力”标准。而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就是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这些标准和要求明显脱节。具体表现为无法很好地满足“职业能力”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要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7]中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史论课程群与技能课程群、教育学课程群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齿轮”,三者之间组合衔接、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形成强大的输出功率。尤其应注意三大课程群设置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深入挖掘美术史论课程群在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所发挥的作用。美术史论课程群所讲授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内涵修养,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明和风俗习惯,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支持程度可以看出国家对培养造就高素质师范生的渴望。按照OBE 理念,树立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需要各类课程认清角色,找准定位,应当强化美术史论课程群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与专业美术类高校不同,培养“双师型人才”是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必由之路。而美术史论课程群又是培养双师型人才中的重要一环。在用人单位普遍不满,社会广泛诟病师范生教育水平下降的现实中,美术史论课程群所扮演的角色是和技能课程、教育学课程三者三足鼎立,共同扛起“人才培养”这一个“大鼎”。美术史论课程群是学生考教师资格证、考研、考编,提高审美水平和进行专业创作的重要保障。离开美术史论课程和知识,以上所谈的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美术史论课程群在美术学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中是“芯片”,只有在掌握了它之后,教育学课程才不至于沦为“屠龙术”。所以,美术史论课程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猜你喜欢

美术史美术学双师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