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2021-11-21刘秀华
刘秀华 李 鹏 马 琳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2737
引言
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中,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在于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这需要发挥创新文化的激励、引导和价值导向功能来保驾护航[1]。潍坊拥有东夷文化、北海文化、青州文化等独特地域文化圈,汇集汽车、海化、风筝、年画、蔬菜、奇石等产业集群,呈现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多元兴盛的发展态势。
一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本地高校教育,服务本土产业集群变革与发展
地方高校长期受地域文化浸润,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基础[2]。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本地高校教育,在专业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环节形成机制,聚焦当地行业布局、转型与升级,构建主动服务本土产业集群变革与发展的育人体系。
(一)专业设置突出行业优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潍坊现有各类高等院校15所,应用型高职、高专院校11所,集中在海洋化工、机械装备、智能制造、农业生产、文创旅游、生物医药等当地“雁阵形”强势集群专业。将优秀地域文化贯穿本地高校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地方归属感,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
如潍坊职业学院通识课程中渗透潍坊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历史等地域文化,突出对本土文化的研究探讨;并根据学校专业开展具有潍坊特色的农林、医药、管理、纺织、手工艺等专业“文化大讲堂”讲座;引入市美术馆、十笏园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等已有视频资源,开设代表性地域文化网络选修课程。
(二)科研领域侧重地域文化与产业的契合
潍坊特有的地域文化、自然资源、集群产业为本地高校开展特色研究并形成优势提供了前提,有利于形成跨越学科结构,集资源收集、资料考证、特质挖掘、数据库建设、创意产品开发、融媒宣传推广、保护机制等立体式地域文化研究为一体。
如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研团队依托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北海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与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潍坊旅游经济研究所等教研平台,开展莱州湾南岸盐业史、海盐文化、民俗文化学等科研工作,深挖潍坊优秀地域文化区位优势,打造旅游管理、民俗学、博物馆学等专业特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办学教—学—业融和的良性循环。
(三)开展地域文化服务与实践,聚焦产业布局与转型
通过开展实践和社会服务,加强对地区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与转化,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将优秀地域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如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农圣文化研究,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培育设施农业、海洋化工、智能制造等三大学科特色[3],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实践基地、假期实践、专业实训等多渠道组织学生感知、体验、整理并践行农圣文化,建立山东省高校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设施园艺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农蔬区块链重点实验室、现代蔬菜科技展馆、新时代乡村振兴院等,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整个产业链,传承非遗,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二 优秀地域文化对接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打造文化活化的联盟和基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产业呈现跨行业集聚和区域化特征,使优秀地域文化与支柱产业集群构成相互制约的系统联系:优秀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引导、支撑与推动作用,支柱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又是区域腾飞的重要途径和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一)挖掘文化底蕴,彰显地域文化积淀与集群产业壮大的时代性传承
在产业集群的生成发展中,除了产业链、价值链等因素影响外,文化因素作为背后深藏的“无形的人文之网”[4]。历史悠久的工商文化和多元开放的文化传统是潍坊地域经济发展的精神财富和特色资源,对接产业集群挖掘地域文化的行业发展脉络,增强产业集群的根植能力,增添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
青州深入挖掘“信美东方第一州”的文化内涵,撬动中晨集团、合展集团、蓝城集团等进入文化市场,实施“文化旅游+”金融信贷模式,完善地域文化与文旅集团融合的“联盟”供给;创新“溯源文旅融合”1+N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以及农民画和奇石等产业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造地区书画产业经济“总部”;以“激活记忆+跨界融合”为突出特点,使散落的地方文化资源聚成联盟“航母”,在市场体系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实现从“休眠”到“唤醒”的转型发展,彰显地域文化积淀与集群产业壮大的时代性传承。
(二)依托支柱行业和大企业传扬平台,实现优秀地域文化的外向性弘扬
产业集群伴随地域文化而生,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由地域文化催生[5]:海化集团是渔盐之利文化的精彩嬗变,潍柴动力是东夷冶炼及治理文明在现代层面的落地开花,中百商业与潍县近代商业兴起一脉承继等等,实现了地域文化中的显性内容演变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文化,并转化为龙头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动能因素,完成由文化竞争力向集群根植性竞争力的艰难跨越。
在潍柴发展的各个阶段,集团奋争出来的“约法三章”“六项准则”“五做五不做”等,构建起包容、沟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团队文化、管理理念。以文化融合促进产业整合,让中国智慧与西方管理方法共融共生,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大的产业比较优势。为涵养先进技术和产业的东夷文化,开放务实、通权达变的齐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兴盛的齐鲁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提供传扬的宽广舞台和硬核支撑。
三 落地社会生活,创新多元化的优秀地域文化弘扬载体
优秀地方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最终要落地社会生活,避免地域文化承扬“见地域不见人”“行业集群发展见经济成果不见文化扎根”的缺陷。要凝结城市精神,提升形象、铸造品牌,更要改善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对所处地方的认同感、幸福感。
(一)依托特色节庆活动,健全体验载体,激活民众对地区文化的体验分享
优秀地域文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是本地域民族风俗、工业文化、山水文化交融的结果,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本地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等人文特色。
潍坊近代手工业、商业群体涉及年画、风筝、剪纸、刺绣、铜器、宝石、园林、饮食等行业和生活领域,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筝节、蔬菜节、花卉节、渔盐节、宝石节等节庆活动。依托地区特色节庆活动,着力培育“体验+研学+创作+游乐”“展览+观看+参与+分享”等一体化、体验式的活动模式和参与路径,提倡优秀地域文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时代,展示优秀地域文化的普遍感召和文化自觉,凝聚社会力量,提升区域文化品位。
(二)吸收时代元素,革新陈展方式,创新与本地产业集群多层面融合
依据地区文化跨界融合的新现实,培育、引进专业型文化人才以创新影视传媒、图书报刊、动漫网游、演艺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等陈列方式和展示手段,切实提升文化业与旅游业、文化业与信息业、文化业与制造业、文化业与科技业、文化业与金融业互动共进、一体发展[6]。增强地区文化资源跨界融合,创新“真实展示、直观活化、注重使用”的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融合多样化发展路径,形成优秀地域文化跨产业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展现地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时代浸润、典范引领”的示范作用。
四 结语
探索优秀地域文化与区域产业集群融入与推助策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幸福感,从而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