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
2021-11-21张潘
张 潘
武汉城市学院城建学部,湖北武汉 430000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在近年来也不断兴起,其以原生态的方式来呈现乡村生活,深受旅游爱好者的喜好。而全域旅游主张整合乡村中零散分布的旅游资源,实现多样化旅游,带动乡村中各个方面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今后乡村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提升游客感受,应在立足于山地乡村地理特征的基础之上,科学进行景观设计,来改善旅游环境,更带动沿线发展。本文分析全域旅游视野下山地乡村道路景观建设要点,指出当下在山地乡村道路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山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原则,提出全域旅游视野下山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对策,以期为今后山地乡村开展旅游业提供参考,促使山地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一 全域旅游视角下山地乡村道路景观建设要点
(一)符合人们需求
一要符合乡民需求。当下,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对旅游以及旅游地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全域旅游视野下,乡村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自身旅游资源,加强道路和景观的设计,来优化游客体验。在山地乡村道路景观的建设要点中,需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设计。由于乡村与城市在发展水平上差距较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在许多乡村中,人们的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之间界限并不明显,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山地乡村道路景观的过程中,对道路的旅游性和功能性进行完善和优化,在扩大道路来吸纳更多人流量的同时,更要合理增加道路的节点,便于乡民正常开展各项生活和生产活动[1]。
二要符合游客需求。游客作为旅游中的重心,其对旅游景点的体验可直接决定该景点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山地乡村在进行道路景观建设时,需将游客需求作为建设重点。由于乡村游的特点在于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和清净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进行设计,来优化游客体验,促使乡村旅游业得以实现长远发展[2]。
(二)符合旅游发展所需
在全域旅游的要求下,乡村在开展道路景观的建设和设计过程中,需符合旅游业发展所需,利用道路建设来将原先零散分布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营造辐射范围较广的旅游环境,来促进该区域内各项产业的不断发展。在道路景观建设过程中,首先,需通过建设省道或者高速公路等对游客更好地引流,在整合分布景点时,需完善乡村道路,将景点之间更好地连接起来,更要完善沿途风景的布局,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促使该区域旅游资源得以更好传播,提升公众知名度和认可度;其次,在全域旅游的发展中,由于道路质量得以提升,使得区域内交通更加便利,对该区域内原住民的生产品质提升也起到较大作用;最后,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山地乡村加强道路景观设计还需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协调道路建设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防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3]。
二 山地乡村道路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特色
在全域旅游视野下,许多山地乡村都开始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来吸引游客关注度,促使自身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但在部分乡村中,在道路景观设计上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仅以种植树木为主,且树种较为单一,呈现出的效果十分单调,且与周围环境融合较差,没有构成和谐整体。部分乡村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照搬城市道路,例如种植灌木或者铺设草皮,设计花坛等,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性和原生态性,更没有凸显出乡村旅游的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特色,不利于其长远发展[4]。
(二)配套服务不完善
在部分乡村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其在道路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仅能提供最为基本的运输或者通行功能,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并不完善,服务区较少,仅有的服务区相关基础设备设施也不完善,停车位、观景台、超市等旅游必要配套设备严重不足,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更对当地人民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存在道路状况不佳的情况,不仅游客体验差,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车的安全隐患;部分乡村在道路景观设计上还缺少指示类标识,仅以简易路牌来起到指示作用,影响了其服务功能[5]。
(三)对环境破坏较大
在全域旅游的视野下,许多山地乡村均开始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来提升旅游业收入,优化当地经济结构。但在部分地区,在道路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尽管种植较多树木,但在树种选择上也较为单一,并且为减少资金投入,树种也以中型或者小型乔木为主,生长速度极为缓慢,无法快速缓解由于建设道路景观对环境造成的破坏[6]。
三 山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
山地乡村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与城市或者平原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山地由于自身特点,道路上坡度较大,弯道较多,且山地气候变化较为明显,不确定因素及安全隐患较多,道路危险性较高。因此,在开展山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遵循安全性原则,首先,在设计时需提升道路质量,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其次,可科学设计道路景观,立足于行驶过程中的视线、引导和防护上进行合理设计,提升其安全性;最后,可利用植物的设计来营造安全道路环境。由于绿色植物有利于舒缓眼疲劳、防止出现眩光,更能对方向进行指示和引导,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可将植物引入其中,保证行车安全[7]。
(二)生态性
相较于城市道路设计,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和建设由于其自身特点,对周围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小,但仍需遵循生态性原则,将道路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在景观设计上利用三角梅、爬山虎等进行绿化覆盖,其成本较低,生长速度较快,有利于绿化覆盖率的快速提升,使得道路景观设计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域性
乡村旅游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其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是其中重要原因。因此,在进行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还需彰显出其乡村地域特色,不仅有助于保护当地本土文化,提升原住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使得游客可以深刻领略当地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可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将其与周围环境协调设计,可根据当地民居的特色来进行景观的设计,也可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促使其形成有机整体。在景观设计中,还需选择适宜在当地栽植的植物,尽量以本土植物为主,可有效提升其存活率,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更能凸显当地地方特色,提升游客观感[8]。
(四)景观连续性
道路景观在设计时与其他景观有所不同,由于其属于线性景观,对节奏感和连续性要求较高,可在设计的过程中利用空间变化和色彩变化,结合地形起伏等来对景观进行强调,提升其节奏感和韵律感。还需注重其连续性,例如在设计两个村之间的过渡景观时,可利用树木来进行和谐过渡,使得全域旅游可以形成为有机整体。
四 山地乡村道路景观设计规划策略
(一)提升道路质量
在全域旅游的视野下,山地乡村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注重提升道路质量,保障行车安全,提升其交通能力,为开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补充区域内交通网,实现区域之间空间上的有机融合。在山地乡村道路中,由于其受到地形限制较为明显,在设计时可选择沿等高线位置进行设计,可减少填挖土方的工程量。若在选线的过程中必须超过等高线高度时,需科学设计其坡度和角度,防止断崖的出现,若等高线和道路设计呈垂直状态时,可建设步行梯道来提升道路安全性[9]。
为更好地提升道路质量,需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尽量以本土材料为主,如瓦片、青砖等,和混凝土沥青进行搭配使用,使得道路景观呈现出极大的趣味性和生态性,更能凸显乡村本土特色,降低同质化给游客造成的审美疲劳,更降低后期养护成本。
(二)利用植物进行生态复绿
在山地乡村道路景观的设计上,为更好地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利用低影响技术来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与建造,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更能协调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在景观的设计上加装植草沟、雨水花园,或者采用透水铺装等方式,可根据当地时情况进行组合使用。为更好地降低建设成本,可在道路铺装时选用透水沥青或者透水混凝土等具有较强透水性,且抗磨损能力较好的材料来进行道路铺装,还可将排水明沟设计为生态植草沟,不仅增加其美观性,更能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在成本上也得以降低。
由于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土壤出现裸露,形成较大边坡等,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水土流失情况。可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利用生态复绿的理念来进行改善。在景观的植物设计中,可选择根系较为发达、耐旱性较强的植物来进行栽植,并根据道路在坡度和方向上的不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植物的选择,可引入生态群落理念,利用各种绿化植被,结合灌木、乔木、花草等来组成生态绿化群落,群落下层可设计为喜阴的草本植物;中层可设计为耐阴性较好的灌木;上层可设计为乔木,从而形成地被,来营造出生态绿化环境,提升道路的生态效益。
(三)凸显景观的特色性
在全域旅游中,山地乡村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还需呈现出景观的特色性,将景观设计与建设与乡村中文化资源、风土民情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呈现出和谐发展状态。由于乡村中道路功能不同,在景观设计上也有着一定差异性,首先,道路功能若是以生产性为主,其在功能上以物流和运输为主,在周围景观的设计上可以原生态的果树种植园、农田或者水田等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利用周围景观来凸显本土特色,可适当增加一些景观类设施来提升其观赏性。
若道路以生活性功能为主,可在设计时加装人工景观,配备必要的凉亭或者座椅等,便于居民或者游客使用。若道路以旅游为主,可在景观设计时主要凸显原生态景色,利用林地、河流或者山体等自然风光来凸显本土特色,保证其呈现田园效果。在景观设计时,还可利用点景、透景或者借景等造景方式来提升其观赏性,适当增加观景平台,便于游客休息或者拍照使用。
(四)优化产业结构
在乡村中,由于其经济水平相较城市较为落后,传统乡村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效率较低。而在全域旅游视野下,乡村可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而在当下,乡村旅游一般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种为提供采摘、住宿等农家乐形式,其与城市相距较近;第二种为生态休闲旅游,其依托于景观和文化来进行旅游服务,在景观区附近较为集中;第三种以健康类旅游为主,其远离城市,在气候较为适宜的地区较多。在优化产业结构时,可将农业、电子商务、旅游产品等均纳入到旅游规划中,完善产业体系,来实现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10]。
(五)完善配套服务
全域旅游视野下,乡村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需完善配套服务,可在景观设计中加入特色原则,增加道路沿线景点,立足于文化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上进行设计,并对配套服务进行补充,增设停车位、服务区等,优化游客体验,促使当地旅游业实现长远发展。
五 结语
在全域旅游视野下,乡村旅游业不断得到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游客观感,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需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提升重视程度,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其中植物等,提升其质量和美观性,促使乡村旅游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