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大运河非遗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构建研究

2021-12-29刘英杰张银虎

当代旅游 2021年34期
关键词:大运河苏州融合

刘英杰 张银虎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引言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中国大运河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苏州作为一座因大运河兴起的城市[3],素来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美誉,在整个大运河文化的凝聚上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2019年8月13日,科技部等六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构建文化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加强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支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4]。2020年3月25日,江苏省水利厅召开的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暨厅属管理处运行管理工作视频会指出,2020年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开展智能化运行管理[5]。大数据的数据量之大、运行速度之快、价值之高是开展智能化运营管理的前提,如今大运河面临的保护难度大与开发力度低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运河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是苏州大运河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的社会意义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苏州大运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资源丰富的运河遗产为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大数据的应用使得苏州大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文化助力:苏州大运河文化资源更丰富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经统计,苏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仅次于北京和西安[6],从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来看,苏州属于旅游竞争力最强型[7],无论是时间上的历史积淀或是空间上的文化流传都独具特色。依托大运河,苏州“南达浙闽,北接齐豫,渡江而西,走皖鄂,逾彭蠡,引楚岭南”,将全国各地的商人集聚于此,又将苏州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传播到全国各地,完成了流淌式的文化交融。同时,以苏州文化为时尚引领,明清时期,以苏州的观念、意蕴、工艺、标准形成的苏作、苏造、苏式、苏样、苏派等,成为当时时尚与品位的代名词,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8]。以大运河为内生动力的苏州文化不仅在全国文化的水乳交融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时尚的引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大数据时代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平台的打造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技术赋能:大数据技术愈发成熟

大数据时代,无形的文化得以借助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持。周耀林、刘晗提出,文化领域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大数据引领文化创新,以大数据驱动文化生产,这是数据3.0时代的大数据时代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3.0时代,航道、水利设施、码头、水库、古城墙遗址、戏曲等大运河文化资源能够数字化再生,以跨时空、全渠道的优势进行数字传播,焕发出新的生机。借助大数据平台用户浏览、点击、分享、评论等行为数据科学评估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深度价值,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类、整合、再利用之后,创新与升级下一步的大运河文化服务,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与满足感,促进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与共生。

二 苏州大运河大数据平台基本框架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包含服务设计与平台构思两部分。服务设计以数据互联互通、市场协同互动为宗旨,致力于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丰富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属性与精神内涵。平台构思旨在打造“管理端—数据端—用户端”的科学运营机制,使得管理端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用户端,并通过用户端反馈的数据不断提供管理端的服务水平。

(一)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服务设计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服务体现在数据的互联与互通、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市场协同与互动三个层面,旨在通过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为市场用户提供丰富完善的大运河文化服务,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1 数据互联与互通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的关键在于数据来源的丰富与准确,因此需要苏州大运河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通。现实生活中,大运河的治理工作分散在众多行政部门手中,如交通部门、水利部门、文物保护部门等,大运河文化大数据的整合、收集难度大,数据之间的行政门槛较高,各行政主体之间的分散导致大数据平台搭建过程滞缓。因此,需要联合众多管理部门,建立数据互通机制,促进数据的科学分析。

2 文化保护与开发

苏州大运河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保护优先,同步开发”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避免破坏苏州大运河文化特色与价值。以大运河为脉络,苏州地区独特历史文化的形成既有当地自身的地理条件,也有不同程度上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苏州文化是随同大运河一起流淌而来的地域文化,既有地方特性,又具有民族共性。因此,在对苏州大运河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具备融合思维,注重对文化的表现,与市场各主体共同打造苏州大运河文化产品。

3 市场协同与互动

数字化时代,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自媒体,渠道的多样化与产品的丰富性大大增强了用户的自主性,因此,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的设计过程应当注重用户关系的运营与维护,积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鼓励用户参与苏州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去,采纳良好可行的产品建议或服务模式,建立“平台—用户”双向激励的生态闭环,充分发挥用户价值。

(二)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基本架构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主要包括管理端、数据端及用户端三个层面(见图1),旨在建立一种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文化与科技互融互通的生态运作体系。管理端为数据端提供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数据、文化融合与开发数据、文化产品与活动数据等等,基于海量的大运河文化数据进行分析,为苏州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开发、设计出用户满意、传播广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苏州大运河文化产品与服务。基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循环运作体系,持续发挥苏州大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中的鲜明作用,不断提升苏州大运河文化的国内影响力与国际传播力。

图1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模型

1 管理端

管理端是整个大数据平台的智力决策机构,在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过程中承担战略部署、资源调配、数据共享、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具体工作,各行政部门、民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都是管理端的组织力量。针对大运河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数据不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设施不足等问题,基于协作关系的管理端能够实现数据共享、补齐资金短板、弥补人才缺口、完善设施共建,加快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与大数据平台建设速度,缓解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保护困难与开发缓慢之间的矛盾。

2 数据端

数据端是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的核心,数据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将影响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地位优劣。数据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众多技术为基础,围绕政府等相关部门收集的文化数据以及用户在浏览、使用大数据平台过程中捕捉的动态数据展开实时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合、分析,形成对市场的及时、准确把握,为下一步决策的部署与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科学支持。数据来源既有政府等管理部门,也有市场用户群体,借助大数据平台能够综合两部分数据进行科学评估,不断提升管理端与用户端的智慧服务水平。

3 用户端

用户端是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的服务终端,服务质量的好坏由用户端的评价与反馈进行检验。用户端的大数据文化服务可分为产品与服务两个部分,根据对市场用户的分析了解开展精细化“一对一”服务,致力于解决用户在享受大运河文化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产品既包括围绕苏州大运河文化开发的图书资源,也包括以苏州大运河文化为IP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苏州大运河主题玩具的开发以及饮食产品的设计、苏州大运河文化大电影的制作、苏州大运河文化主题的游戏制作等,既包含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含无形的虚拟产品。服务指针对用户开发的与苏州大运河文化相配套的一系列服务,包括围绕苏州大运河历史与趣闻开展的用户讲解服务、帮助用户线下参观与游览所开展的文化攻略服务、用户浏览参观过程中的休息餐饮服务等,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用户服务,综合提升用户使用过程的文化体验。

三 苏州大运河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推动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与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协同众多部门,共同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覆盖全渠道,打造线上线下立体生态闭环;培养全人才,培育运河文化新气象;引领新时尚,彰显运河文化苏州特色。

(一)多部门协同,共筑苏州大运河文化带

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9]。对苏州大运河而言,要建立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协同运转的高效联动体系,打造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共同体,共同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苏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效率。交通、文物、水利等行政部门的数据要及时准确地在大数据平台进行更新,共享各行政部门间的政策优势与基础设施布局,组建专门的大数据平台管理小组。同时,积极联合行政部门之外的其他民间组织、科研高校机构、企业等,利用多部门的广泛参与,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的最大化。以苏州大运河文化为核心,积极延伸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在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影响力扩建方面积极发挥融合优势,积极拓展苏州大运河文化产业链,推动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共同打造苏州大运河文化纽带。

(二)全渠道覆盖,打造线上线下立体生态闭环

互联网时代,既要重视苏州大运河线下基础设施的丰富与完善,又要积极推动线上文化服务的进步与繁荣,打造基于大数据的线上线下立体生态闭环,发展精细化大运河文化服务。线上方面,一方面应当注重苏州大运河线下资源数字化的转型重建工作,积极利用AR/VR技术对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化真实再现,让用户直观感受苏州大运河的文化之美。对记录苏州大运河文化的相关著作、影视资料进行整理,为用户配套相应的文字与语音讲解服务。另一方面,应当学习故宫文创的市场思路,注重对苏州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深入分析市场用户需求,积极展开苏州大运河数字文化建设,赋予大运河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线下方面,要积极配合线上开展服务延伸,通过博物馆、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宣传苏州运河文化,让用户能够在游览、参观、游戏的同时,亲身经历苏州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全人才培养,培育运河文化新气象

苏州大运河文化气象的创新,归根到底需要新时代人才的加入,技术与市场的变革要求苏州大运河文化管理人员具备用户服务意识、创新融合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深入,如何运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文化数据成为苏州大运河人才管理的重点。人才引进方面,要积极引进既对苏州大运河历史与文化了解全面,又对市场、技术有一定独特见解的高新技术人才,综合考量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文化学识、技术成就等因素,严把人才引进关。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与互联网等相关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邀请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已有人才进行技术化培养,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技术提升,提高现有人员的市场活跃性与用户服务意识。将技术与市场用户服务纳入员工激励与考核标准,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并邀其分享经验,打造部门内部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四)新时尚引领,彰显运河文化苏州特色

苏州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大运河更是在苏州特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积极围绕苏州打造地方特色运河文化,充分发挥苏州大运河在全国运河文化新风尚形成过程中的带动作用。深度阐释大运河遗产与苏州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关系,正确认识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演变过程,围绕每个区域的不同文化遗产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标识,积极开展苏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活动。例如,苏州姑苏区的寒山寺作为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历史价值,也作为苏州市地标性建筑为各地人民所熟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围绕寒山寺,可对其现存文物古迹进行梳理,以时间为脉络为游客讲解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可以“寒山寺”为主题,开发印章、折扇、玩偶等文创产品,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短视频等影像资源,围绕“诗词”举办诗文赏鉴活动、诗词比拼大赛等趣味文化活动,吸引各地人民参加。

四 结语

苏州大运河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文化发展所需,运用大数据为文化服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为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未来,大数据技术将持续发挥作用,有效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技术,持续推动文化融合大数据平台向文化融合智慧平台转型,不断进行文化服务创新,努力提升用户文化体验。

猜你喜欢

大运河苏州融合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苏州一光
放歌大运河
苏州十二忆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