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胜地凤翔东湖十景赏析
2021-11-21顾楚剑林颖如
周 昕 顾楚剑 林颖如 冯 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引言
“八景”名胜组景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景观(景点)的组合,如八景、十景、十二景、十六景等,因以八景居多,故统称为“八景”山水文化[1]。
自元代至明清,“八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地域文化景观[2],形成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独特山水文化。“八景”的命名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前两字通常为场地特征,后两字通常为活动内容或景观特色,四个字组合起来表达景物的内涵或者意境,闻其名而知其意。
一 凤翔东湖概况
凤翔东湖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南隅,古称“饮凤池”。距今已有950余年历史,素有“北方明珠”的美誉。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始成东湖。
东湖总占地约20万平方米,全园分为五部分,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广场、苏公祠、内湖、外湖、南广场。园内以水景为主,有内湖和外湖,内外湖有高差,沧浪桥相连之。内湖,即古饮凤池,也称北湖,外湖是清光绪凤翔府知府傅世炜买田筑堤,蓄水新修的,又称南湖。内湖水面布局是典型的一池三岛模式,每座岛上布置了一个亭子,三座岛之间通过桥堤连起来,同时又在桥堤上修筑三座亭子,而水面被划分了多重空间,景观层次丰富。外湖在湖中建了一座山庄,以曲桥相连,并在东边邻水新建了牡丹园[3]。
苏轼赋予东湖浓厚的文学色彩,后人仰慕苏轼,使东湖得以被历代修葺保留至今,是现存陕西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也是凤翔县不可或缺的公共园林绿地。
二 东湖十景景观艺术分析
凤翔东湖因苏轼的名人效应,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去,为东湖留下不少美文佳句。最有名的就是“东湖十景”,分别是岸柳飞雪、曲桥观鱼、洗砚戏水、凌虚眺远、宛在叙史、喜雨怀苏、君子吊古、苏祠仰像、一览临风和鸳鸯传情(图1)。按照景物的类型,可将东湖十景进行景观分类,见表1。
(一)岸柳飞雪
东湖柳与西凤酒、姑娘手并称为“西府三绝”,久负盛名。苏轼修浚东湖时建桥修亭,种莲植柳,并赋诗道:“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苏轼开创湖岸植柳的先河,湖边柳也成了东湖的名片。后代沿袭植柳风俗,如今湖边仍存留二十余株百年古柳,枯枝虬张,千姿百态。
仲春时节,黑燕略过湖面,黄鹂驻足柳上。柳树抽枝发芽,万条柔丝垂下,犹如碧绿的纱幔笼罩了整个驳岸。站立岸边,透过柳丝望向湖中岛屿,颇有点雾里看花的朦胧美。风停,水面如镜,万条垂下绿丝绦,相映成趣。风起,枝条轻摆,柳絮飞舞,绣绒满地,如花似雪,成就了“柳岸飞雪”的美名。
(二)曲桥观鱼
园林中的桥多有曲折,以划分水面,拉长风景线,丰富景观层次,正所谓“景莫妙于曲”。桥的弯折也有讲究,多为单数,有七曲,九曲桥等。凤翔东湖的曲桥为九曲,象征平安圆满。曲桥是连接内湖区域到外湖山庄的主要路线,四周视野开阔。曲桥石面仅仅略高于水面,与水面似舍难分,空间感似分未分,含蓄无尽。曲桥中间竖立四座仿古式汉白玉景观灯。桥体雕刻精美,构思巧妙,寓隽秀于精巧之间。清晨薄雾未散,水面微涨与桥面交融,鱼儿初醒荡漾水波,荷叶紧簇,莲花亭亭,别有一番风味[4-6]。
(三)洗砚戏水
东湖中有一洗砚亭。据说苏轼幼年游戏时偶得一石,后来其父苏洵特请玉匠雕琢成砚,谓之曰“天石砚”。苏轼非常爱惜此砚,常随身携带。后来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常用此砚在东湖内挥毫泼墨,赋诗作画,每次用完之后都要亲自用东湖湖水清洗干净。后人为缅怀东坡先生,在其常清洗砚台之地修建洗砚亭,以兹纪念。如今洗砚亭内有象棋棋盘一座,石凳四枚,亭西有两条通往湖边的小径,游人行至此处,通常由小径下到岸边,洗手玩味,缅怀苏公。
(四)凌虚眺远
东湖内的凌虚台其原型是北宋时期太守陈希亮在府内修的一座高台,借以登高远眺城外美景。传闻陈希亮让其副手苏轼写一篇文章刻石留记。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暗讽:“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大意为事物的废、兴、成、毁,总是料想不到的,凌虚台也不能保证长久保存,何况人的得与失,那只不过是一会儿来、一会儿去罢了。但陈太守读过后随之叮嘱:《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刻于高台。后来苏轼又写了一篇《凌虚台》,“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以此表达自己的懊悔和对陈希亮豁达气度的褒扬之意,从而化解了两人之间的恩怨[7-9]。
(五)宛在叙史
亭子位于东湖中心拱桥“晓镜桥”上,恰好在水中央,屋顶采用四角攒尖样式,四个角翘起呈飞跃之势,亭子娇小玲珑,妩媚可爱,穹顶上还绘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因而曾有一度名为“小娇亭”,据说为苏东坡所建。《诗经·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而借诗中“伊人宛在”之意命名来表达对苏东坡的无限怀念。现存的宛在亭是凤翔县政府于1982年重建的。
(六)喜雨怀苏
苏轼于嘉祐七年(1062)春初建喜雨亭于凤翔府衙内,后来遭到毁坏,现存的亭子是凤翔县政府于1985年整修东湖时修葺翻新的。喜雨亭属于四角亭,屋顶采用歇山样式。亭中刻有苏轼所写《喜雨亭记》,梁上挂有苏轼手书的匾额“喜雨亭”。“喜雨”二字的由来也成为苏轼亲民爱农的一段佳话,苏轼上任第二年,关中大旱,“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百姓忧心忡忡,苏轼焦急万分。作为府判官,苏轼按例代替太守求雨,正在这时,天降甘露,一雨三天,一下缓解了旱情。因此他特意把刚建成的一处亭子取名喜雨亭,并写下《喜雨亭记》,以资庆贺。
(七)君子吊古
君子亭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因关西道张应福仰慕苏公文学政事,见东湖盈莲三两亩、植株万杆,遂在凤翔东湖内建亭。莲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节,因而命名为“君子亭”。1980年凤翔县人民政府重建。君子亭亭基呈八角造型,屋顶为八角攒尖样式,金顶飞椽,半拱形结构造型独特。
夏日湖中莲花盛放,岸边竹枝青翠,亭中君子翩翩,用花、竹造景,赞颂苏公君子之德,境界高远。楹联 “两岸回还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更是点睛之笔。
(八)苏祠仰像
东湖曾因苏轼的“八观诗”而声名鹊起。据清凤翔知府康熙年间重修东湖碑记载,苏东坡离开凤翔后,“后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兴废叠作”。苏公祠在历史的洗刷中磨去了棱角,幸有后人仰慕苏子而不断翻修重建。现存的“苏公祠”是凤翔县政府根据清代康熙年间所建的规模修建重修的,正殿居中,左右两侧分别是歇山式屋顶的全笑山房和鸣琴精舍,前院缀以影壁,规模宏大,气势庄严。
苏公祠内陈设精致。正殿内汉白玉苏公雕像正襟危坐,束发戴冠,眼神如炬,衣袖飘飘,超尘出外。仝笑山房内陈设苏轼四条屏梅兰竹菊和“三苏图”。鸣琴精舍里陈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几位书法名家的墨宝木刻。白玉苏公像是苏轼个人仪态的刻画,正襟危坐、束发戴冠,公正谦和。梅兰竹菊的四屏风是苏公品德的表露,清正公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才华的显露,文采斐然。
(九)一览临风
一览亭位于东湖东岸北魏城墙上,由知府白维清修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创修。由北魏城墙遗址处可登上一览亭,走进清代郑临所题“生面别开”四字的小拱门,登五十余级台阶,就看到一览亭。亭子采用四柱结构,屋顶为四角攒尖造型。这处东湖内地势最高的景观,远处可观太白山积雪,近可览雍城全景,俯可见东湖全景,秀湖奇峰,一览无余。
(十)鸳鸯传情
鸳鸯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及其夫人王弗而修建的。王弗在26岁时患病离世,苏轼十分悲痛,曾写下凄美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来宣泄自己无处安放的思念。
鸳鸯亭建于桥上,造型别致,两个亭子连为一体,屋顶两个攒尖相接,形似一对亲密无间的鸳鸯,亭上还彩绘了苏轼与夫人王弗的恩爱过往。
三 东湖景观优化提升建议
近年来,凤翔县政府持续推进大东湖景区建设,使得千年园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容颜。除了东湖原本浓厚的历史底蕴和苏轼的名人效应外,还应大力发挥城市公园绿色开放空间的公众服务功能,将科普教育、休闲康养等功能统筹安排,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园景观,成为凤翔的城市名片。
(一)加强植物养护管理
植物是公园绿地里重要的造景要素,丰富的植物景观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而植物后期的养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做好这些工作是营造园林景观的基础[10]。
(二)优化夜景游园照明
夜游园林与白天游览是完全不同的赏景体验。优化照明系统有利于展现公园里的夜间景观效果,发现公园特有的景观魅力。
(三)丰富游客体验感受
重视和强调游客体验,针对游客的体验需求做出优化设计,在视觉感官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进而完善游客的体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