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还须“双改”
2021-11-20丁东
丁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被简称为“双减”的方案落地有声,不折不扣,全面施行,意在猛药去疴,彻底扭转“课上减课下补、面上减私下补”的现象,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双减”不失为一项务实、亲民之举,体现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引发社会各界好评。
只是,在“双减”实现预期目标、孩子的时间还给了孩子后,家长和学校究竟该如何应对:是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沉溺于电视、网络、游戏?还是另起炉灶,用变相的作业重新填满学生的空余时间?是一成不变承袭延续原来的教育教学套路,还是主动求变、探索尝试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考量着家长、学校的智慧。
在笔者看来,相伴着“双减”的到位,“双改”即“改变家长的家教习惯”“改革学校的传统教法”,必须一招不让、紧紧跟上。否则,“双减”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有违减负的初衷,也不利学生的成长。只有家长的家教习惯改变了、学校的传统教法改革了,才能使“双减”达到真正目的、发挥最大效应。
“双减”之前,对家长来说,除了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其主要的任务便是陪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帮孩子挑选并陪孩子上各类校外培训班,尽管在时间和金钱上付出不少,但任务相对简单。然而,随着“双减”的实施,家长与孩子同样面临着一个适应、调整和改变的过程。不需要陪写作业、陪上培训班,家长表面上是轻松了,但实际上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了。
首先,家长必须转变观念。自觉调整应试心态和攀比心理,坚决摒弃“不输在起跑线上”“分数定胜负”等传统观念,牢固树立“成长比成才重要、成人比成功重要”的理念,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家长必须转换角色。既不做“甩手家长”,也不做“包办家长”;既不放任孩子,也不束缚孩子,摆正家长位置,重视家庭建设,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引导孩子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富余时间。此外,还得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当好孩子的“帮助者”“领路人”,与孩子一起锻炼、游戏、做家务、去田间,一起仰望星空、探求未知的世界,让孩子在无压力、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兴趣、爱好。再次,家长必须提升素养。注重言传身教,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一系列的亲子教育过程中,尤其注重孩子的人生志向教育,让孩子有事做、有追求、有目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自觉性”“自律性”,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双减”之前,对学校来说,尽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授课、作业、练习、考试依然是最常见的套路。相伴着“双减”的实施,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应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和办学理念。
首先,要确保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课程应设尽设,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不搞“题海战术”,不玩“作业游戏”,精选习题,精简作业,尽可能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学会,把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少学生校外培训的需求,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其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抓实、抓细、抓好因材施教,开展好学情前测和教学后测,改变以往以“普遍认可的成功”统一要求、衡量学生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效果,布置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做好课后答疑及个别学生学科辅导等课后服务工作,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衔接。同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和开发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劳动技能、文化体育、乡土人文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并精心组织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体会到求索的快乐、生活的意义、成长的幸福。再次,全面改革学生评价。改进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
“双减”并非一减了之,也并非意味着学生没有丝毫负担。“双减”目标的达成、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面对“双减”带来的新要求、新考验、新机遇,“双改”既是应对“双减”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愿家长、学校起而行之、积极作为,为“双减”工作的持续深化、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赢得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