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让非遗“活”起来
2021-11-20韩静宇
韩静宇
淮安市清江浦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骨康药酒外敷技艺》《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项目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蛋雕》《烙铁画》《剪纸》《中国结》等32个项目已列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优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扩展、新建一批非遗展示场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产品创作、技艺展示、培训拓展等优质服务。在清江浦文化馆内建设清江浦区非遗保护中心,总面积300平方米,包括展示厅和活态传承展演厅两个部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现场展演等方式,展示了全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个,民间工艺项目20个,累计举办剪纸、中国结、仿生线编等各类手工艺及传承人培训124期,集中开展综合性展示展演活动75次,组织开展地方民间民俗研讨会14次,共接待各级领导及群众参观万余人次,参与培训3000余人次。在清江文庙开设清江浦区非遗传习基地,基地由非遗工坊、文创驿站、培训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是培养优秀非遗人才的重要窗口。
优化制度管理,提升扶持能力。目前,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8个大类400多个项目。针对这些非遗名录和传承人,清江浦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实施非遗扶持计划,在政策、资金、组织上给与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研究制定《清江浦区非遗保护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强化法治化保障。每年对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进行考核并发放补助资金,举办培训班,为他们提供、争取免费的工作室或展示间。在淮安市率先成立非遗保护协会,深入开展非遗进村居、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加大宣传、推广、普及力度,扩大知晓率和影响率,擦亮清江浦非遗名片。
优化品牌塑造,提升活动层次。利用春节、端午、中秋、“世界文化遗产日”、大运河文化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庙会期间,围绕“花主题”,在文庙广场组织20余位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藝人以绢花、丝网花等20多种材质完成的近400种手工艺花进行展示展演,再现花街记忆。在第一、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中,清江浦区积极组织邀请烙铁画、蛋雕以及医药类项目等20多位民间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进行展示展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媒体的关注。
优化产品开发,提升经济效益。创建非遗数字馆,制作非遗动态展现短视频,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化恢复,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与展现,形成中华遗产数字化资产库。以非遗内涵为基础,宣传、设计、咨询等为手段,推动产品的制作与销售,与淮安文创港、清轩文创等文化创意单位合作,推出包括蛋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文化与运河文化相结合,依托中国大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季”主题活动,举办清江浦庙会、清江浦百花节,打造以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文庙、清晏园为龙头的运河文化旅游线路,将主城区的“知行空间”、“泊岸创客”、非遗工坊、文创驿站等特色非遗创作室、展示区等串珠成链,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