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图书馆的影响研究
2021-11-20范艳珍
范艳珍
摘 要: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系统的高效启用,探讨当今高校图书馆宜以大数据与读者推介、信息整理和采购应用等三方面的完美结合为己任,与时俱进,奋力前行,不断提升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最终促成图书馆事业的创新转型。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转型;图书馆服务
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功能性应用等都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形成链接关系,并在李克强总理所倡导的“互联网+”形式之下寻求两者有机、高效、创新的相关性,作为历史悠久的信息服务下的图书馆系统自然也就应时而动。早在2012年2月,美国政府就昭告其“大数据研究及发展计划”,以大数据为基础,由此成为其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并在其后的各项科技中广泛使用,渗透至行业内部,促成深层次结合。
2011年5月,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了《大数据:作为创造力、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下一个领头方向》的文章,这也是首次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文章。此外,研究学者Gartner认为,“大数据”应该是有新型处理模式及海量的信息资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拥有的更强的决策能力、更高的洞察能力及更快的流程优化处理能力,其主要拥有的四大特征,即4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是大多数研究学者都一致认可的。由此,笔者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应用及其生产力的效能转换,并在以往海量的图书馆信息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加以价值链接。
图书馆系统作为读者、图书两者海量信息的集中储藏区域,在每日借阅用户量巨大、图书签入签出数据、信息存取量等也极大的基础上,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就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集散的关键枢纽,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加上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有效集结及汇合,不仅能够极大帮助图书馆内部人员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还能令用户个人的数据安全得到保障。然而,以往单纯的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结合的形式并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垂直化用户点对点的实际需求,因此将图书馆系统与每位用户数据进行结合的新尝试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与读者推介
首先,作为拥有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的图书馆系统应当有对读者进行有效引导的功用,以此激发新一代年轻人不断尝试开拓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由此提升整个民族及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精神文化水平。同时,作为图书馆系统的内部人员,我们应当清楚懂得,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固定物”,安安稳稳地作为一个固定的建筑储存图书、提供借阅,并将众多纷杂繁乱的图书聚集起来,还应该作为一种功能性整合的形式而存在,拥有“读者至上、用户第一”的信念,努力构建一个便利、高效的服务生态机制。对于每天都有无数有效性读者借阅数据产生的图书馆系统来说,这一项大数据可谓具有先天优势,如果对此类数据加以抽调分析,将资源的使用情况全方位展示,并由此将读者及服务情况有效改进,由此繪制出合理的用户资源“数据画像”,为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建设与提升从理性数据的基础上指明方向,并且可以向读者推介更具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服务。其次,通过大数据与用户借阅图书的结合,我们还能据此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学科、专业及兴趣爱好、目标功能等读者的特征,由此可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资源与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相关人员就曾多次与该校大数据研究所进行合作,不仅在分门别类的群像数据中总结出该校不同学院的借阅意向、不同性别的借阅习惯,还细化出每个用户的借阅差异。比如,他们每年会制作一幅根据数据而产生的“用户地图”,根据不同年龄层读者按图中分法等(如图1),这些统计画像对于未来图书馆垂直化个人数据的推介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数据与信息整理
图书及图书借阅者的丰富性同时也意味着图书信息的杂乱性,从图书丰富性而言,作为初次图书馆到访者,利用大数据的图书馆不仅能够为其提供对应的指导工作,还能为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之中提供便利和多方协助。例如,借助图书馆的“大数据墙”(如图2),初次到访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的访问者便可以对整体的图书馆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高效地从实时更新的数据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甚至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错峰借阅图书等等。图2中所示的还有到馆读者数量、网站实时访问量、图书借阅量、WIFI登录人数等等,这些都对初次到访者了解图书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基础和借阅指南。此后,根据大数据结合AR增强现实等形势及趋向,还能在手机中直接投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如分片区的借阅人数、图书馆普藏及特藏等等,这都是当今高新科技、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完美耦合共生的有效方式。
作为图书借阅者的丰富性而言,杂、多、乱的原生数据难以对实际借阅者有所帮助,甚至一些不具备对应分析能力的借阅者难以理解相关数据。数据化的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二维的存在,在不进行二次编辑加工的情况下仅仅作为数据而死板存在,但是在当今可编辑模板、图片图像化趋势等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信息数据就能无限对应进行可视化呈现和模式化执行。例如,汕头市图书馆将大数据相关分析系统与其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官方微博平台等对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三方系统共同组建汕头市图书馆的数据海洋,并通过读者证、借阅证等读者个人身份系统识别,调取自身的阅读记录,从而对应读者自身阅读偏好,由此推荐相对应的图书类型,并通过图书馆全景模拟系统对应馆中的具体位置,并在满足一定等级时能够拥有对应图书的电子版图书阅读权利。
三、大数据与采购应用
采购图书是图书馆图书来源必须要考虑的项目之一,对整个图书馆的馆藏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利用大数据同样可以辅助图书馆采买者选购图书、巧于存取。例如,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准确得知每本书何时、何地的销量信息,并可以与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学生以及一线工作者等实时获得最新的第一手关于该书的有效用户反馈。此外,通过这些有参考询问系统、RSS推送、在线服务反馈等连接阅读者与图书馆,形式的增加、两者的互动所产生的数据的增加,都可以为采购系统提供有效辅助。未进行大数据的相关链接前的图书采购描述系统与用户的数据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两者间的沟通就相对较少,借阅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但是,在借助大数据之后,原本的图书采购系统就能够积累大量的借阅者实际需求的有效信息,这些理性而智能的数据就可以为采购系统提供最有效的基础性保障,由此令图书馆的文献馆藏、图书借阅等充分有机地流通起来。
原本的采购需求往往是个体性、动态性、不全面的,通常是诸如采购员通过单个学生或老师的询问、问卷的填写等以偏概全去采购图书,但是借助大数据之后,用户借阅图书的数据、文献及相关知识性活动过程等就会有对应的数据记录的生成。比如,那些关于借阅者登录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内容、存取线路等,同时在一些图书缺少的情况下,通过图书系统多次点击所记录留存的数据记录等就可以及时补购,构建成未来采购流程的基本方向。
总体而言,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尤其是图书馆领域迅速引入大数据概念及大数据资源及管理,其与读者推介、信息整理和采购应用等三方面的完美结合及其所产生的强劲的数字化赋能,互联网、云计算及智能技术等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得当前的图书馆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开放存取、特藏资源、读者推介、文本分類、信息整理、借阅环境及书籍采购等现代图书环境等都引发一个以数字化、人工智能为表征的图书馆新时代,促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全面转变与发展。尤其是在图书馆应急服务和疫情防范时期,更是普及、增强了图书馆对非纸质图书向读者推介及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延展性与时效性、融合力与洞察力,如此就能够更好地构建开放存取的执行模式和未来数字化赋能的图书馆运营管理策略,高效提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灵动结合与交融,深度了解借阅读者和洞察他们的存取需求,并系统而科学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阅及采购设计,制定出适应新型智能的图书馆库存管理方案,以全新服务高校借阅读者的目标进行更有人文关怀和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图书产品和信息数据,构建读者推介、信息整理和采购应用完美结合的高校智库和赋能体系,真正进行当代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信息化实践。
四、结论
由于大数据对个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至深,我们越发了解到数据的存在不仅仅是数据本身,其更是对用户图景的描绘、信息系统的升级,我们需要透过数据本身,去对数据背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为“场景”提供更多可能,提升借阅者的用户体验。然而作为高新科技本身,大数据的使用必然是集合了众多领域的全新业态,如利用数学算法为核心的计算服务、利用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分析服务、利用商业化模式为辅助的增流服务、利用自然语言与符号理解为协理的群像建构服务等等。而作为历史悠久且一直存在的信息服务中心的图书馆,面临着诸多技术性、管理性的风险与挑战,与此同时,还必须处理内外部共同造成的环境压力与挑战,如对内的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经费开支、管理体制的更新等;对外有信息服务系统的优化选择、社会大数据系统更新之快等等。在内外夹击之下,图书馆本身更应迎难而上,避免落后于时代的洪流,如何处理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信息系统和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充分融合图书数据、读者数据、馆藏数据、流通数据、特藏数据等当代图书馆庞大的数据集合,赋能性优化馆藏流通、读者管理、采编流程、参考咨询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服务模式,立足于数据图书微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感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使图书馆摆脱繁重的人工劳动,实现图书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重构及服务渠道与方式的转型,以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最大化地共享与流转着宏大的图书馆大数据,发挥的潜能,在革新的环境下促成图书馆的发展,时刻防止陈旧的图书馆与新潮科技脱轨,乃是当今图书馆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的重中之重,最终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激励创新思维,科学系统地进行图书馆用户价值分析,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促成图书馆事业的创新转型。
参考文献:
[1]常向阳. 基于数字阅读的图书馆服务[J]. 图书馆学研究,2013
[2]岳亚琴.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 科技风,2016
[3]冯有胜.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本地化实践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3
[4]郭 军,母 轶.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2
[5]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 图书与情报,2012
[6]何中华.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
[7]刘 华.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藏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
[8]刘 琼.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与重构[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9]陆婷婷.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向[J].图书与情报,2017
[10]王 捷.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对策[J]. 现代情报,2013
[11]王天泥.知识咨询: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增长点[J].图书与情报,2013
[12]尹 斌.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6
[13]苑士涛.Internet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
[14]张依凤.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15]朱大丽.关联数据与未来图书馆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2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