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创新指数构建

2021-11-20袁祯慧

山西农经 2021年20期
关键词:自贸港产学研海南

□袁祯慧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000)

1 研究背景

2018 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2018 年4 月13 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科技合作机制,设立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

自成立特区以来,海南一直在进行创新驱动发展试验,虽然小有所成,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可知,在“十三五”期末,海南区域创新能力效用值为23.40,全国排名第18 位。根据《2019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可知,海南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为29.9 亿元,占海南GDP 比重为0.56%,全国排名内仅高于青海和西藏。由此可见,海南创新发展不仅底子薄而且长期投入不足。

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海南的发展机会。海南发展需要创新型突破性思维,只有创新发展才能把握发展机会,迎头而上。目前缺乏针对海南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创新指数构建“海南创新指数”,用以测算和衡量海南创新水平和进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海南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为解决区域创新发展不协调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

2 创新驱动发展概述

“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核心[1]。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是通过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将科研成果投入产业应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收入呈正向增长。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高新技术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驱动、投资要素驱动、生产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发展4 个阶段[2]。

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历程中,完成生产要素和原始资本的积累后,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创新驱动正是技术进步的保障。经过政治格局和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探索与生产实践。

国内学界最初对创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从国家层面讲,创新不应只是技术方面的转变,还应包括体制、战略、机制的改革。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创新驱动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环境和激励政策,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壁垒高、产业增长速度快、高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

王晓芳和权飞过(2016)[3]认为,随着产品创新出现,产业创新进程加快,这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节供需矛盾、促进技术革新、实现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王兰芳和胡悦(2017)[4]认为,充足的经费投入有利于技术研发与创新转换,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绩效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正外部性,充足的资金可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并产生积累效应,最后取得创新驱动发展的正反馈结果。

3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设立多级指标和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的方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当前学界已有学者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提出创新驱动的评价体系。

崔有祥等(2013)[5]基于卓越绩效评价模式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魏亚平和贾志慧(2014)[6]运用要素评价模型对北京、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进行创新驱动发展的量化评价,发现发达地区创新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学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和徐国祥(2014)[7]基于兼顾城市产业结构和区域比较、结合重点城市发展特点的方法,分层次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发现上海具有可持续且呈正增长的创新驱动能力。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也可以对创新驱动发展进行评价。段姗等(2014)[8]构建了包含创新组织、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体系,对特定地区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分析。

3.1 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创新效率可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衡量,而创新驱动从理论体系的提出与构建到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影响因素多样。其中,内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等,是自主性的体现,会产生直接影响。外部性因素则通过外界因素变化而带来间接影响,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有影响的外源因素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出口贸易两方面分析,主要通过国外投资对境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和合作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3.2 海南创新发展路径

创新指数作为客观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创新能力的定量形式,已成为探索区域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的重要依据。

在“十四五”期间,海南创新发展要基于升维突破的思路,通过聚集全球创新要素,特别是吸引全球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建设全球教育创新岛。“升维突破”是相对于“降维打击”而言的,应增强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海南省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迈进。因此,必须从自贸港发展路径出发,选择具有时代特征、海南特色的创新指标,使海南创新指数更具区域特征。

3.2.1 建设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区

AD models were prepared as described previously with minus modification11 Briefly,back(area A:1 cm×2 cm)and abdomen(area B:2 cm×2 cm)were shaved.Area A was then treated with 7%DNCB in acetone.Two weeks later,area B was treated with 0.1%DNCB,once a week for 4 weeks.

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政策优势,围绕跨境投资和贸易、运输来往、人员进出等方面的自由便利,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在开放进程中不断推升创新要素流动,形成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的态势,促进全球创新要素向海南聚集。在聚集创新要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创新要素的活力,形成创新要素集成合力,提高创新的整体效益,建设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区。

3.2.2 建设全球创新人才集散中心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海南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吸纳天下英才。聚焦需求、结合实际,通过海南优越的气候环境、便利的人员进出条件和开放的人才政策,在全球范围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要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海量容才,让岛内人才不外流、岛外人才想进来。

3.2.3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分中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区,在科技创新实力、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显著,是全球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生中心。

海南毗邻广东省,具有地理便利和人文相近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而且近些年在脑科学、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领域展示出独特的优势。在这些领域,海南可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分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技术共用的科技发展格局。

3.2.4 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平台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结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全方位精准施策的产学研一体化深度交融,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要义。

在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海南有其独有的优势。一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有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便利且低价地进口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二是人员自由进出,为参与产学研融合的相关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三是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以及国家支持海南大力引进国外优质医疗资源,有利于在海南开展医药产业先进技术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基于先天环境气候优势以及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政策红利,海南具有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平台的条件。

3.2.5 建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试验区

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发展升维突破的关键一着。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具有更强的推动力。海南经济体量小、科技体制机制不冗杂,是建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试验区的优良对象,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科研院所改革、创新金融支持、科技评价机制、科研成果分享等方面皆有用武之地。

3.3 构建海南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经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考量和对相关创新能力指标的选择,根据海南发展路径,从反映海南创新能力、创新影响力、创新潜力的角度考虑,选取创新资金要素、创新人才资源、创新科研实力、创新企业发展、创新经济、创新持续力6 个一级指标,具体设置38 个二级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见表1。

表1 海南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4 结束语

海南自贸港是目前国内唯一建设的自贸港。在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基础建设和现代网络智能化运用4 个方面撑起海南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自贸港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贸港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构建海南创新指数是对海南创新发展水平的科学分析,而且是国内首个基于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创新指数研究,对国内自贸港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自贸港产学研海南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怀念海南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海南杂忆
辽宁地区自由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