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一重
——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诞生记
2021-11-20徐新宇
■ 徐新宇
“冶金装备、矿山装备、电力装备、海工装备……一个泱泱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重型装备工业。”1953 年,按照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开始筹备创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这标志着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史的国宝级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诞生。
1954 年9 月,来自全国各地,经过战争时期考验的干部、军人和曾从事过机械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广大青年学生和各类技能人才等16000多名建设者积极响应祖国发出的“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带着50 年代建设者的质朴与热情,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展开了伟大的创业实践。
几千名来自不同地域、行业的党员干部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荒凉的平原上,冒着零下40 摄氏度的严寒,在工地里、厂房中、设计桌旁、生产设备前奋战不已。他们吃土豆白菜,吃高粱米饭,喝大粥,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人计较,没有人有怨言,更没有人当逃兵,都以“一口炒面一口冰雪”的拼劲,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为战胜建厂和生产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建设初期,厂党委领导班子提出打赢基建著名的“三大战役”——“打桩工程”“沉箱工程”“金属结构工程”,实现“边基建、边准备、边生产”。如何在现场关键设备近乎空白的情况下完成这项任务?厂党委领导班子一方面选派专业人员前往苏联重机设计院商讨解决办法,科学现场试验,并以可靠的数据为依据改进施工方案。在施工时,全体建设者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做到按日完成作业计划。期间,党员干部组成攻坚攻关小组,遇到困难冲在前、干在前,遇到难题敢担当、敢挑战,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谱写战天斗地之歌。
经过不惧艰难的探索,不畏失败的试验,建设者们终于以科学的方法,确保打桩机将12402根,长12~16米的钢桩顺利地锲入地心深处,创造了仅仅88 天就将40 余米长、20 余米宽的钢铁水泥结构的箱体送到26米深的地下的纪录。同时,建设者们大胆采用吊装中组焊方式,将62000 余吨的钢梁铁架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座座高大的厂房,为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完成建设生产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永葆爱国心、报国志、创造力,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扬“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攻坚克难精神,愈锻愈韧、百炼成钢,在全力推进“三边”方针,加快建厂进程的同时,面对承制的12500 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包钢Φ1150 毫米初轧机没有图纸、没有资料、没有经验,一切要从头做起的严峻现实情况,厂党委领导班子迎难而上,集中各方面的权威技术人员一起反复研讨、详细论证设计方案,并不断修改和完善。经历了数次失败和闯过了数道险关后,产生了数个发明和创造,水压机四根大立柱的大截面电渣焊、轧钢机大机架的多包浇注就是其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技术革新范例。
1960年5月20日,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自主设计制造的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包钢Φ1150 毫米初轧机和我国首台12500 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成功安装使用,结束了我国大型锻压设备、冶金成套设备依靠进口的历史,使我国的重型机器制造步入独立制造大型轧钢、冶金、锻压设备的新阶段。1960 年6 月4 日,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验收工程质量合格,正式开工生产。自此,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之母”正式启程。
一脉之智铸国魂,重器兴邦万古承。近70年来,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2017 年10 月17 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改制更名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始终秉承“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科技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钢铁、核电、火电、石化、船舶、汽车、矿山、航天航空、深潜、军工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深耕实体经济,致力科技创新,做强装备产业,先后创造了数百项第一,开发研制新产品421 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75 项,提供了500 多万吨重大装备。中国一重现已具备原材料全覆盖制造的能力,是全球核岛装备和冶金装备全流程制造技术的领先者,是世界最大“双超”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极限制造技术的领导者,也是我国国防装备的重要供应商。中国一重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57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 项、一等奖9 项,打破了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为国家工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建厂初期时的12500吨水压机(图片由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展望未来,中国一重全体干部职工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把握历史新方位,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砥砺奋斗,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程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