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腿孤立性血管球瘤1例
2021-11-20索朗曲宗罗含欢德吉央宗
白 央,索朗曲宗,张 韡,2※,霍 真,罗含欢,扎 珍,德吉央宗
(1.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3.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0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3岁,藏族,因“左侧小腿暗褐色结节伴疼痛1年”就诊。1年前左小腿曲侧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小腿暗褐色结节,约黄豆大,触痛明显,呈针刺样疼痛,但自觉与活动、温度改变及进食刺激性食物无明显关系,未曾重视,未予以治疗。皮损缓慢增大,否认起病前局部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为明确诊断,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区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
皮肤科检查:左侧小腿曲侧界限清晰的孤立性单发暗褐色结节,无破溃,大小约0.5cm×0.5cm,见图1。质地偏韧,有明显压痛。
图1 左侧小腿曲侧界限清晰的孤立性单发暗褐色结节,无破溃,大小约0.5cm×0.5cm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下层可见界限清晰的条索状细胞团块,无包膜,但与周围真皮组织界限清楚,见图2(a)。团块主要由多数形态不规则的成熟血管腔隙组成,管壁内衬多层形态均一、排列规则的核圆形、胞质轻度嗜伊红染色的上皮样血管球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见图 2(b)、结蛋白 Desmin(-)、S-100 蛋白(-)、CD31(-)、CD34(-)。
图2(b) 免疫组化染色:DAB显色,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HE×100)
图2(a) 皮肤组织病理:真皮中下层可见界限清晰的实性-囊肿不规则增生性团块,无包膜,但与周围真皮组织界限清楚(HE×100)
诊断:孤立性单发血管球瘤。
治疗:以手术切除,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起源于血管球体,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肿瘤,好发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几乎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手,特别是手指的甲下区[1、2]。除了皮肤,少数损害还可发生于黏膜和内脏[3、4]。肿瘤通常小,直径小于1cm,呈蓝红色结节,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寒冷和压力等时常可诱发加重疼痛。少数血管球瘤可为多发,先天性损害也可发生[5、6]。肿瘤的特点是疼痛,在外伤及温度变化时,尤其是暴露于冷环境中,更为明显。可自然发生疼痛,可限于局部,严重者也可向近端放射。疼痛多为阵发性,通常每次发作仅几分钟。此病例在临床上表现为左小腿的孤立性结节,发病部位较为少见,但在临床症状上触痛明显,呈针刺样疼痛,在临床诊疗中会考虑到本病,通过组织病理来明确诊断。组织病理学上[7],绝大部分血管球瘤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边界清楚,周围有界限清楚的纤维组织包绕,瘤内含有数量不等的狭窄的血管腔。腔内见一层扁平细长的内皮细胞,周围绕以多层血管球细胞。血管球细胞的胞质呈弱嗜伊红性,核淡染,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一致,类似上皮样细胞。可见,血管球细胞从血管壁向肿瘤的纤维组织间质扩展,由网状纤维包绕;间质中有许多散在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丰富的无髓神经纤维;还可发生黏液变性或透明变性。血管球瘤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肉特异性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均呈阳性,少数情况结蛋白Desmin及CD34也可在局部区域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此病例的组织病理改变典型,符合血管球瘤诊断,为藏族人群中此病的首例个案报道。治疗方法为完全切除,切除不完全易复发。放射治疗不敏感,电凝固常可能复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