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街—— 一根担风雨的扁担
2021-11-19那志奎
那志奎
翘街,全长1000余米。若步履匆匆,听听小巷胡同的喧哗,10分钟足矣;若浮光掠影,听听街头巷尾的闲谈,20分钟足矣;若漫步徜徉,听听白墙黑瓦的风雨,40分钟足矣。
但当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杂念,真正拥入翘街怀抱,聆听它600多年的历史呼唤,需要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一辈子。
踏过翘街的黎平先贤
翘街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所在地德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历经600多年沧桑,至今明清建筑群等历史遗存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
黎平翘街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因此称为“翘街”。街道两边是明清建筑风格的铺面房屋,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墙上彩绘图案精美,门窗装饰古色古香。
多少年来,黎平无数先贤就是踩着这条街跋山涉水,走向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黎平府开科第一进士龙起雷,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踏入京城,参加殿试。平地一声惊雷起,侗乡自此出进士。在江西清江任知县时,洪水来犯,百姓饥寒交迫。他顶着被革职问罪的风险,果断向当地驻军、道台、大户借粮,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梅友月,看到家乡人民运送军粮到荆州、郧阳等地,路途艰辛,加上严寒酷暑,死者甚多。他大胆上奏疏,反映征徭艰苦,要求豁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朝廷免除了黎平、锦屏等地远道运送军粮的徭役。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朱万年,在招降朝廷叛军时,身为山东莱州知府的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知叛军诈降后,命城内守军向叛军开炮,自己则惨遭杀害。用生命演绎了一曲“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英雄壮歌。
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何腾蛟,用自己的忠贞和一腔热血,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南明王朝。用生命诠释了 “吾头可断,心可剖,欲降不能!”的英雄气概。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胡长新,一生淡泊名利,博学笃行。不畏路途遥远,赴古州(今榕江县)向西南巨儒郑珍求教。郑珍勉励他做学问要像黎平人栽树那样,要久久为功,不要急功近利。他一生谨遵先生教诲,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紧跟先贤的脚步,在翘街行走,会无形间有一根扁担“砰”的一声落到你的肩上。你不能低头,更不能拈轻怕重。因为翘街有一种精神特质叫勇于担当,有一种文化基因叫为民解忧。有无数双先贤的眼睛盯着你,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才担得起不负人民的重担。
布满红色印记的文化街区
翘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红色永远是它的主色调。
1934年12月红军长征途经黎平,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旧居、中央红军教导师住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李德博古凯丰住址、红军群众大会旧址等红色遗址均坐落在翘街明清古建筑群中,成为该县长征历史文化街。
它们像一个个红军战士,为我们讲述一段段长征的峥嵘岁月。湘江战役后,迷途中,士气低落、疲惫不堪的红军队伍在翘街得到了及时的休整。朴实善良的侗乡人民打开城门欢迎红军入城。男女老少举着火把,连夜为红军舂米,成百上千个碓日夜运作,“咯吱——砰——,咯吱——砰——”的声音响彻云霄;成百上千根木扁担“咯吱——咯吱——”地挑着军需物资来回奔波。一串串脚步印在石板上,一滴滴汗珠落到泥土里。喃喃地哀叹、哼哼的争论、咚咚的脚步、滴滴答答的电报汇聚在二郎坡52号胡荣顺的商铺里。 “不去湘西,去黔北!” 这串湘音极浓的音符,划破了夜的宁静,也划破了夜的黑暗。当二郎坡52号传来雷鸣般的掌声时,红军战士的脚步由乱哄哄变成了齐刷刷。鼓励、问候、动员、振奋、欢呼……一串串音符汇聚翘街,奏响了军民鱼水情的最强音,谱写了一曲曲走向胜利的乐章。
追随红军的脚步,在翘街行走,仿佛耳畔响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代呼唤。
一城一街一馆
远远望去,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封火墙上翼角飞翘,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房屋的门窗装饰,图案古朴。
街面为石条和卵石铺墁,小街小巷众多,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張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当年整条街上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住着红军。如今行走在翘街上,随处可见浓厚的红色文化,红军当年的宣传标语也依稀可见。
在翘街上,四代相传的百年中医老店九如堂药铺,见证了历史沧桑。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古道,如今这里依然繁华如闹市。灰墙黑瓦的徽派风格建筑,明清时期商人的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等,都能从建筑中读出历史。近年来,黎平县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翘街进行了修复、改建和整治。
随着高铁的开通,来翘街的游客越来越多,翘街商机越来越浓。侗族姑娘陆勇妹的蜡染店就开在翘街,过去侗家人自己穿的蜡染布,如今成为老乡们增收的门路。随着销路旺盛,一些濒临失传的染剂制作方法,又重新运用起来,让蜡染颜色更加绚丽丰富。
红军长征为黎平、为翘街留下一大笔红色旅游的财富。黎平县近年来以百年翘街上的“黎平会议会址”为核心,打造富有特色的“一城一街一馆”。同时,把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以绿带红”“以红促彩”的红色旅游模式,让游客来了留得住,有看头。
黎平会议会址
黎平会议会址在翘街边上,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
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1982年,黎平会议会址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黎平红军广场
1934年12月17日,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在这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红军的任务、纪律,向群众散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红军广场由此得来。
红军广场边上是黎平县城关一小,是县城里最古老的学校,黎平的孩子们自小在这里耳濡目染着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受鼓舞。
少寨红军桥
距翘街22公里,位于高屯镇少寨村的红军桥,如今是黎平著名的风景胜地。1934年12月,少寨村民为了迎接红军,拆自家门板,冒着严寒架起一座木桥,为红军渡河。后人为了纪念红军,把这座桥称作红军桥。(责任编辑/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