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21-11-19

乡村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民宿文化遗产

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是该民族文化自觉后的具体行动。任何来自外部的 “越俎代庖”式的 “保护”,都难以真正起作用,使 “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觉悟和行动。

冯骥才(作家、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非遗学是一门新学科。近几年来,非遗学研究进步很快,但仍处于新生阶段。各种概念、名词、论说层出不穷,却很少有梳理与思辨。在非遗学理论建设方面,当下要特别加强两个方面:一是非遗学基础理论,如“非遗”概念的阐释、范畴的界定、原理的确认等;二是“非遗”管理理论,非遗是一种生活文化、活着的文化遗产,正在被广泛应用着,科学地管理好文化遗产既是时代急需,也是社会发展向知识界提出的迫切要求。总之,基础理论和管理理论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与建设。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宿就是把民间资源、老百姓居所的资源发掘出来,让其为旅游事业服务,而不仅仅是修旅游街、建旅游设施。民宿旅游动员了社会力量、家庭力量来开展,让每一个社会细胞都能够投入到旅游事业,因而也是全域旅游的体现。

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诉求得以满足形成吸引力,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精致化、品质化、集群化来形成影响力,以优质优价、精准锚定消费人群形成消费力,这将有助于乡村振兴更持久的推进。

余振波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要通过文化挖掘、传承和文化创意,着力打造乡村特色,充分彰显乡村魅力。

中国青年报

乡村旅游一定是姓“乡”

中国青年报7月20日发表文章:乡村旅游一定是姓“乡”,而不姓“城”。现在很多乡村中出现了过多的城市化元素,甚至把城市的规划搬到乡村,把乡村搞成了城市的复制品。譬如,把村里的大树砍掉,去铺设大面积的草坪,或种一大片园林绿化苗木,把乡村绿化变成“城市绿化的缩小版”,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是对乡村直接的破坏。未来的乡村旅游要杜绝这些偏离了乡村轨道的现象,要真正姓“乡”。

光明日报 “民宿地图”点亮美丽乡村

光明日报8月29日发表文章:《民宿蓝皮书》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76.91%的民宿位于乡村地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乡村民宿起到生力军作用,成为促进文旅融合与新兴旅游消费的新引擎。《民宿蓝皮书》主编、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获得者过聚荣指出,民宿产业不能走粗放型、同质化发展的老路,要求新求变,依托专业化经营,可持续地与当地生态、文化、人文协调发展,奏响融合与创新的变奏曲。

中国文化报 非遗旅游商品如何走向更广阔舞台

中国文化报9月6日发表文章:在非遗旅游商品的扶持方面,政策、资金、高素质型的开发者一个都不能少;线上线下渠道均要拓展;消费意识、消费能力和习惯都需要培养;平台支持也不可或缺。总之,传承非遗不易,非遗旅游商品开发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助力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

人民日报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人民日报9月6日发表文章: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百姓富与生态美是统一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呵护生态、善待生态,并且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才能让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活更幸福。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民宿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Tough Nut to Crack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德媒:伪科学期刊已泛滥成灾
你是民宿达人吗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