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梦独竹漂,竹上道人生

2021-11-19向婧

乡村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杨柳竹竿舞蹈

向婧

她身着古装,以一“苇”渡江,舞动着身姿漂于水面,宛若“仙子”,逆着时光而来。

在不少人眼里,这样的场景或许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其实不然,它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这个脚踩楠竹,在水上翩翩起舞的人名叫杨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独竹漂的爱好者和传承人。

缘起

17年前,年仅七岁的杨柳不会想到,当她第一次手握5米长的细竹,小心翼翼地站上一根长9米的竹子时,自己的人生就此和两根长短不一的竹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5岁时,杨柳第一次看到独竹漂,彼时,这个项目刚从赤水推广到遵义。由于学习独竹漂的首要条件是要会游泳,而她的奶奶热爱游泳,又是遵义市游泳协会的会员,所以奶奶便成了遵义城区第一批学习独竹漂的爱好者。

那时候,杨柳经常看到奶奶依靠两根竹竿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有时还会在一些活动中进行表演,不由得心生好奇: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来欣赏这个项目呢?

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7岁那年,当杨柳学会游泳后,便开始跟着奶奶学习独竹漂。但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因为独竹漂使用的竹竿规格基本上是统一的,不分大人小孩,而杨柳个子小、体重轻,压不住竹子的浮力,很难稳稳地站在上面,经常是脚下一滑跌落水中。

不过,这反而激发了杨柳的“斗志”,这个不屈不挠的小女孩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奶奶告诉我,万事开头难,做一件事一定要坚持,只要你做好了一件事,未来干什么都会容易些。”这句话杨柳一直记在心里。

在奶奶耐心细致的教导下,杨柳一天天进步。那两根竹竿成为她童年最喜欢的玩具,特别是在夏天,每天放学后,她都要缠着奶奶带自己去河面上漂一漂才满足。

从7岁到10岁,奶奶每年夏天都带着杨柳到湘江河,顶着烈日进行练习。摔跤、落水、爬起来、站上去……如此循环往复的训练,杨柳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身上也留下了许多伤痕。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在奶奶的鼓励下变得更加勇敢。

除了独竹漂,杨柳对舞蹈也十分热爱。小学毕业后,她进入遵义杂技艺术学校学习民族舞。然而,学舞之路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由于身高、体形的限制,杨柳很难有上场表演的机会,大多数时间只能放放音乐,做一些幕后的工作,这让她时常感觉到沮丧。

奶奶察觉后鼓励道:“舞蹈这条路不好走,你还可以走另外一条路,练习独竹漂呀,也可以不放弃舞蹈,两者一起结合,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奶奶的话犹如一束光照进杨柳的生活,让她看到新的希望,也开启新的征程。

创新

有了新的努力方向后,杨柳每天都在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尝试、不停地练习。渐渐地,她可以在竹竿上完成一字马、后踢腿等动作,有了舞蹈元素,在表演时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把独竹漂称为‘水上芭蕾’,怎样让自己的表演名副其实,我想应该加入几个芭蕾舞的標志性动作,比如脚尖能够立在竹竿上。”杨柳告诉我,想法虽好,实践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足尖鞋的前部是由特殊的胶水把布一层一层的粘起来并打实,浸泡在水中用不了多久便会散开,所以还没等到正式表演的环节,鞋就用不了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杨柳想了很多办法,先是用保鲜膜把鞋头包裹起来,达到防水的效果,后来又采用橡胶制作鞋头,总算能完成表演了。

但如何将“中华一绝、世界独有”的水上表演项目展现得淋漓尽致,杨柳深知光有几个舞蹈动作是远远不够的。她认为,仅靠单纯的水面滑行表演很难让人产生兴趣,但如果加入现代人喜欢的舞蹈元素,不但能让世人欣赏到它美的一面,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衍生与创新。于是,她开始思索如何能在一根只有她大腿粗的竹竿上完整地跳一段舞。

那段时间伴随着杨柳的除了舞蹈与独竹漂之外,还有风吹日晒与接连不断的伤病,但凭着锲而不舍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杨柳日复一日的练习,终于在15岁那年站在竹竿上完成一段舞蹈表演。那个曾经无法登上舞台表演的小女孩,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天地。

“我不仅要在竹竿上跳芭蕾舞,更要跳蕴含中国文化艺术元素的舞蹈,将独竹漂和多彩的文化结合起来,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年纪虽小,但对于独竹漂的发展杨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是,她频出新招,编排出《苗族锦缘》《琉璃之光》《礼仪之邦》等舞蹈节目,并融合了两个人的互动表演,将独竹漂从传统的体育项目发展为具有观赏性的创新演艺项目。

为了推广独竹漂,每到假期,杨柳便会到全国各地不同的景区进行表演。她遭遇过与突然蹿出水面的水蛇面对面“同台”表演;尝试过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在冰面凿出的水域上表演;经历过因为辗转运输竹竿被压坏,用泡沫胶进行黏合后继续表演……面对种种困难,她不惧挑战,逐渐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发展之路。

追寻

有一次在外地演出结束,一位观众问她:“小姑娘,独竹漂有什么来由吗?”杨柳回答:“奶奶的老师教给奶奶,奶奶再教给我。”观众又问:“那奶奶的老师又是谁教的呢?”杨柳一时语塞,答不上来。这时,她才发现自己虽然练了那么多年独竹漂,却对它的历史一点都不了解。

回到遵义后,杨柳开启了独竹漂的溯源之旅。她走进习水、赤水,寻访了奶奶的老师,还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先民为了渡河而创造的一种交通工具。

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独竹漂逐渐发展成为竹乡代代相传,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成为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标志。经过千年的沉积,赤水独竹漂也逐渐转化形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

独竹漂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又可以进行竞速比赛。适合单人、双人和团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单人、双人表演有比正划、倒划、转身、绕弯、滑行、换竿等技巧,形体自由美观,速度快如鸟飞;团队表演则侧重队形以及队列的整齐和有规律的变换,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遵义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发扬它。而我,既然选择了它,就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推广它、展示它。”杨柳这样说道。

破局

从小时候的玩具,到青春时期的朋友,再到亲密无间的家人,寒来暑往,独竹漂已经完完全全融合到杨柳的生活里、生命中。她自信舞动的姿态与表演背后汗与泪的付出,让无数人惊叹动容,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再次惊艳世界。

要想让更多人关注独竹漂,就得做更多线下演出。但线下演出受到地域、水域的限制,也只能让很少的一部分观众得以欣赏和了解,就算跑再多地方,传播也是有限的。面对新的问题和困境,杨柳又开始想方设法破局。

“短视频平台就是一个传播力很快、很广的平台啊!”朋友的话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2019年底,在朋友建议下,杨柳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

画面中,穿汉服、戏曲水袖服等飘逸服饰的杨柳站在竹子上,更多了一份仙气,让观众看到了那些影视作品中才有的“一苇渡江”或“轻功水上漂”,满足了人们对江湖与仙侠的想象力。

短视频让杨柳与她的独竹漂打破了地域边界,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掀起了“新国潮风”,也让她火到了国外,好评如潮。有网友称她是:“绿水青山,仙子画中行。”有网友为她赋诗:“丽人竹上舞,竹行水中央。沿风敲水落,一竹载轻裳。”有網友为她点赞鼓劲:“文化传承是一种信念,感谢有你这样的人仍在坚守,加油!”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杨柳也进入各大媒体的视线。央视、吉林卫视等向她发来邀请,参与《开讲啦》《开门大吉》《乡村大舞台》《高手在民间》等栏目的录制。

为了能在摄影棚向观众直观展示独竹漂,杨柳又开始进行琢磨。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把自己滑板上的滑轮取下来,安置到一块长条形的木板上,再将竹竿固定在上面,一个独特的道具——“竹板漂”便呈现在眼前。这个道具可以在陆地上滑行,又能感受到在水中漂浮的感觉,因此陪着她登上了各大栏目的舞台。

两年多来,关注杨柳的人不断增多。当我去探访她的当天,杨柳的抖音账号粉丝量已经突破了100万。

“寻梦非遗,竹上道人生。”在短视频平台的账号简介中,杨柳写着这么一句话。望着杨柳瘦小的身影,那是反复练习带来的劳累与艰辛,但我又从她坚定的眼神中,看到这个勇敢、乐观、不屈不挠的女孩在传承非遗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不断追寻梦想的光芒。

如今,杨柳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建立一个独竹漂训练基地,在那里有一片安全、可供教学的水域,可以让更多不同年龄的人体验、学习独竹漂,感受这项古老非遗的魅力。她还希望继续挖掘贵州多彩的文化资源,在景区打造以独竹漂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让历经岁月变迁的独竹漂在未来更加熠熠生辉。(责任编辑/张芬)

猜你喜欢

杨柳竹竿舞蹈
杨柳滩,沱江新画廊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舞蹈课
取旗
长竹竿的帽子
选竹竿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杨枊杨柳条条
诉衷情